词条 | 代北风凉行 |
释义 | 此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一首乐府诗。和鲍照杂言乐府中那些俊逸奔放、奇峭跌宕、婉丽幽深之作不同,此篇在长短间错的杂言形式中,回响着晋宋以来乐府民歌悠扬流美的旋律,在音节的调动与平声韵脚的变化中,创造出极富民歌韵味的清新活泼的节奏美,以轻盈流畅、含蓄深沉的韵味取胜。全诗没有生涩奇奥的辞藻堆砌,只以畅朗如民歌的语言,直抒情怀,写出了女主人公含意深长的沉默,以真味动人心弦。 作品名称:《代北风凉行》 创作年代:南朝宋 文学体裁:乐府诗 作者:鲍照 作品原文代北风凉行 北风凉,雨雪雱。京洛女儿多严妆。 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为忘。 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 作品鉴赏此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郭茂倩说:“鲍照《北风凉》、李白《烛龙栖寒门》,皆伤北风雨雪,而行人不归。”开篇二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极写风狂雪虐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凄冷迷茫的背景。在这背景上,先泛写京洛女儿盛妆入时、风姿绰约的群象,进而呼出一位妍丽可爱而独自悲伤的闺中少妇,展示她寂寞凄伤的心绪。离群索居的她,在闺房帷帐之中,沉吟不语,恍惚怅惘,若有所失。她低回默念,沉吟不语,思念远行在外的夫婿:你如今滞留何方?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身旁?你音书杳然,真让我苦思苦想,难遣忧伤!岁月流逝,一年将尽,时光催人老,红颜不常驻,叫我怎能不忧伤?纵然你总有回家的一天,夫妻恩爱如初;可我的青春却是一去不回还!这遗憾是难以弥补的啊!细味女主人公一再感叹的悲伤和忧虑,分析她精神生活的深层,可知她的沉吟不语,实因触景生情、触目惊心,一时思绪万千,难以为情所致。北风雨雪纷飞不能不引起她思想感情的波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逝者如斯,被岁月长河卷去的青春,一去难返。“年年岁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这朴素而强烈的感悟,自然使她产生了虚掷青春的悲伤和不平。这样看来,此篇的意蕴应是对人生旅途中美丽的青春年华的珍惜,对人生应有的爱情、幸福的渴望。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他还举《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首为例说,“前半篇写得静美,后半篇透出情韵。”(《朱光潜美学论文集》)鲍照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谓艳而有情,心海澎湃而沉吟不语,极饶耐人回味的情韵。 在人生的诸般体验中,最属于个人的痛苦,乃是爱情的痛苦。“沉吟不语若为忘”,由真入神,形神兼备,像浮雕一般,矗立读者眼前。虽“沉吟不语”,却比呼天喊地的呼号,如火如荼的痛哭,更引人遐想,荡激人的心海。它像一支轻柔的小夜曲,仿佛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在你的耳际萦回,大有绕梁三日之韵致。这种俚而不俗,质中见丽的清新风格,是鲍杂言乐府的一个重要特色,对唐代诗人如李白的歌行创作,影响十分明显。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称“鲍照之诗,华而不弱”,以此诗证之,诚然。 作者简介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一带度过的。26岁时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初不得重视,后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氏集》、《鲍参军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