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大竺可桢院 |
释义 |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以历代浙大人铭记的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汇聚卓越人才、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混合班,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 一流大学,素以培养造就各界精英和引导社会为已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继承竺可桢老校长卓越的办学思想,弘扬浙大的“求是”学风,依托学校强大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师资,以高端的国际化视野、先进的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为有才华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发掘提供朝气蓬勃、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 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院训,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置身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领袖人才。 培养模式 学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学院按照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和“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的指导思想,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和基础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主修专业,并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导师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情况、个人学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术活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除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外,还可获得浙江大学本科荣誉证书。 自2006年起,学院在后期培养阶段,重点构建了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为优秀本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培养,也可以按照长学制(即本硕、本硕博联读,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及双专业、双学位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学科交叉,以实现多学科交叉复合和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院特色 一个汇聚精英的群体 竺可桢学院是由全校本科新生中经过严格遴选的优秀学生组成的荣誉学院。选拔工作每年在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的保送生和报考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中进行。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和“自主进出入制”。每年浙大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而一定比例的不适应竺可桢学院教学模式的学生可选择进入专业学院学习。 独占优势的教学资源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造就精英人才的关键。学院吸取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质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特长和学术特长,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及教学效果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独树一帜,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声誉驰名中外。除授课教师外,还建有一支主要由8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和众多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 特色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通识、大类、学位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重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的特点,强化与各专业相衔接的模块化课程。迄今,学院已为学生开设校级以上精品课程38门,并设有全英文授课的课程,聘请了专业的外籍教师,大量采用国际上前沿的英文版教材。强化训练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兴趣。学生通过修读丰富的文学、艺术类课程提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学术活动、课题研究、工程设计,社会实践,海外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