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张军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平装: 34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2635495, 7542635492 条形码: 978754263549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6 x 16.8 x 2.6 cm ; 581 g 内容简介《这样的故事最中国》分为七部分,收入了张军教授近年来发表的经济短评和读书随笔90多篇,从多个观测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中国经济变迁进程中的“中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故事。 编辑推荐《这样的故事最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犯不起错误的国家,也因为这个约束条件,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持续的变革和创新来不断寻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总是可以在每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作出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媒体推荐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犯不起错误的国家,也因为这个约束条件,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持续的变革和创新来不断寻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总是可以在每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作出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有时候的确很难把中国经济想象成一个单一的体制。地区的差异为我们检验一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假说提供了观察样本,而这样的检验通常只有在跨国数据中才能做得到。由这些差异所构造的自然试验也是经济研究者可以依赖的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中国没有恪守固定的模式,而是允许不同的地方尝试新的不同的模式,这样的做法在其他转型经济里很少出现。很难说这是中国政治的优点还是缺点。但无论如何,这使得中国的体制变革总体上带有了浓厚的经验主义和自然演进的性质。 由于创业精神是没有可靠的指标来考量的,因此,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对创业精神定价,从而也就没有关于创业精神的“市场”。一个创业者是不会到“市场”上去“卖出”他的创业精神的。一个企业家是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成为企业家的。 说张军的文章写得好,因为他把我的经济增长思维与行内的经济增长学说互相比对,发现二者之间没有一丝关联。我没有跟进他家之说多年了,张军给我上了一课。 ——张五常 作者简介张军,1963年生。“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文汇》主编。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入选中国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UNU-WIDER)等从事研究工作。 张军教授是当今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也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East Asia Policy, China Economic Journal,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的编委并是二十多种中文经济学期刊的编委或学术委员。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声誉。 张军教授在The World Economy,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以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以及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Cengage Learning,2009)和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2008)等。 目录代序张军给我上了一课(张五常)/I 第一部分 再问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什么成功?/3 “为增长而竞争”的意义/13 为什么国家能力的建设很重要?/20 中国的模式就是不止一个模式/24 把谁的激励搞对?/27 思想的冲击:张五常巧解中国的经济制度/31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38 为《为增长而竞争》而写/43 转型的使命——为陈钊序/57 走向前沿——读钱颖一新著《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61 中国的政治是个优质资产/66 增长的困局/68 增长的理由/71 迷失在亚洲增长/74 我又想起了熊彼特……/77 为了和谐: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治理?/80 大江东去,浪淘尽:中国入世五周年告诉了我们什么?/84 中国人世给经济学家的教训/87 第二部分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另类的吗?/91 再说印度增长/95 印度和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97 闹猛的中印竞赛/101 中国和印度相互看齐什么?/104 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是必然的吗?/106 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消费因素?/111 我们真的相信国内消费不足吗?/113 为什么消费不足可能是个伪命题?/118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储蓄这么多?/124 无知的增长/127 该压什么样的投资?/130 治理危机还是统计危机?/13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据?/136 把账算清也是不错的研究/139 改革越来越技术了/143 增长的分歧/146 麻烦的分配政策/149 再分配政策可以抬起消费物价/153 第四部分 苏南现象:财富是交换出来的!/159 “草根”为何成大器?/162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165 为什么说产权比财富更重要?/169 真实的GDP,真实的产权:读梭图的《资本之谜》/172 垃圾经济的“神话”?/175 小议创新与创新型国家/178 创新就是改变以往成功的想法/183 创业与教育/185 服务业不发达的苏联因素/187 生煎馒头为什么做不大?/190 假冒伪劣为什么那么猖獗?/192 高房价是被识别出来的/195 “国有制”的喜宴/197 怎么才算国家富强?/200 建设上海有多重要?/202 发光的并不都是金子/204 拿还是不拿高薪,这不是一个问题/207 为什么要成为“中心”?/210 第五部分 我们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例外吗?/215 全球危机改变了中国?/219 金融海啸如何影响美国和中国?/222 金融危机了,思想不能危机/225 两种类型的经济下降/227 中国经济为什么可能率先复苏了?/230 该怎么理解流动性过剩?/234 容易的货币不容易花/237 是什么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239 中国的宏观繁荣为何与贸易顺差并存?/244 中国会告别低利率时代吗?/246 为8%简单算笔账/249 聪明的政府、吵闹的经济学家/252 关注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255 第六部分 “招商引资”的由来/261 “深圳特区”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多的批评?/266 特区与中国沿海开放战略: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270 “莫干山”上的价格论战/274 “巴山轮会议”/278 涨价的追问与追忆/283 通货膨胀是怎么离去的?/288 中国早期通货膨胀的理论贡献/291 对双轨过渡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295 1994年的分税制/299 “光荣革命”(1):国有企业的激进改革/303 “光荣革命”(2):“包”起来的国有企业/307 “光荣革命”(3):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310 “光荣革命”(4):新型国有企业的成长/314 第七部分 中国还在你身边/321 增长的故事(1)/324 增长的故事(2)/326 增长的故事(3)/328 价格死了,价格万岁/331 收入是重要的/334 为什么人的行为是可解释的?/337 谁是企业家?/340 有时候,我们是需要老板的/342 观奥运的闲言碎语/345 后记/34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