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家璧传 |
释义 | 图书简介本书为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之一,主要向我们展示了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的人生传奇。 赵家璧(1908~1997)著名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上海松江人。中学时代开始主编刊物。大学期间应邀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中国学生》杂志。大学毕业后,历任良友公司文艺部主任、副经理、经理,编辑、出版了《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库》等20多部丛书。1946年后与老舍合办晨光出版公司,任经理兼编辑,出版有《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以及多种版画集和画库。1954年调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摄影编辑室主任,策划、编辑了《苏联画库》、《新中国画库》等大量摄影作品和摄影理论书籍。1959年调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分管外文编辑室。1972年退休后,参加上海市政协编译组,用集体笔名伍协力”翻译e·斯诺的《漫长的革命》和《艾奇逊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等书。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所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皈史上的一座丰碑。曾获中国出版界最高荣誉奖韬奋出版奖”。 著译作有《新传统》、《欧美小说之动向》、《月亮下去了》等,回忆录有《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书比人长寿》等。 编辑评论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本书为系列之一,主要向我们展示了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的人生传奇。 作者简介赵修慧(1936~ )赵家璧之女。15岁时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在第二军医大学护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任护士,其间曾在护理杂志上发表护理方面的论文。1969年复员,在工厂任厂医。1991年退休。2000年后,陆续在《新民晚报》、《上海滩》、《世纪》、《出版史料》、《文汇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有关父亲赵家璧的文章。 目 录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 策划人语 生在松江——父亲的童年时光 初展才华——父亲的中学时代 与书同寿——父亲的编辑生涯 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文艺图书编辑 他的理念是当一个主动的编辑 他想着作家,作家想着他 摸准时代脉搏,把握读者心愿 与《良友画报》的一世情缘 现代文学的“万里长城”——父亲与《中国新文学大系》 一个年轻编辑的梦想 大师、名家纷纷伸手提携 出版、发行、广告,全程参与 谁来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续篇 冒险出版丁玲的《母亲》 《母亲》第一部未写完,丁玲被秘密绑架 父亲冒险为遭绑架的丁玲出书 父亲巧妙应对闹剧,鲁迅真诚关心丁玲 父亲鼎力相助,再出集外集 话当年,丁玲方知四十三年前发生的事 蔡元培与父亲的文字缘 徐志摩与父亲的师生情 慧眼识好马,师生文字缘 悲怆失恩师,以书作祭礼 历经五十年,全集终问世 与老舍合力办“晨光” 父亲心中最可信赖的朋友 用“相见以诚”合力办晨光出版公司 经营晨光出版公司八年业绩显著 舒乙说:“应该为晨光正名” 为巴金六部传世名作当编辑 靳以、巴金、赵家璧在编《文季月刊》的日子里 源自“良友”的七十年情谊——父亲与马国亮 父亲对文学前辈郑伯奇的一片真情 黄源伯伯是父亲的党内知已 钱君勾与父亲的半生交情 两个松江人,一对板烟斗——父亲与施蛰存的同好 第一幅鲁迅版画像是谁制作的 徐志摩与陆小曼俩的纪念册今安在 一份在洋招牌掩护下出版的抗日画报 潘公展缘何给父亲写两封信 读王仰晨给父亲的十二封信 父亲的木刻连环画情结 恩师徐志摩引父亲步入西洋美术之殿堂 追随鲁迅,为国人引进西方木刻艺术 探索木刻连环画改革之路 情系《中国版画史>四十余载 一个爱好摄影的编辑家 难忘“伍协力” 父亲与内山书店 魂归——父亲与上海鲁迅纪念馆 四十九封鲁迅遗墨获得了最好的归宿 鲁迅纪念馆让父亲重新获得了勇气和力量 “朝华文厍”的建立买现了父亲的遗愿 《编辑忆旧》出版的前前后后 住在大陆新村 四代光华情 能干的妈妈享福的爸 永远想你,我的“好爹爹” 后记 基本信息·语言:简体中文 ·出版时间:2009-08-01 ·版次:1 ·总页数:220 ·印刷时间:2009-08-01 ·印次:1 ·字数:168000 ·ISBN:9787547300183 ·大小:大32开 ·装祯:简装 ·纸张:胶版纸 图书摘要初展才华——父亲的中学时代 因为接触了从上海来的文化名人,看了上海出版的文学书籍、报纸杂志,父亲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到上海去念书!” 1923年父亲从高等小学毕业了,他正式向母亲和祖父提出到上海去读中学的要求。母亲舍不得独生子离开,但她在家里没有权,只能把渴求的目光转向公公,希望公公能镇扼住儿子这种非分的念头。 我的曾祖父希望孙子能光宗耀祖,也明白接受良好教育的必要,但两个儿子客死他乡的悲剧,他记忆犹新。他想再等几年,让孙子再长大一些、再懂事一些再去。这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鞋带散了还要别人帮着系,一个人到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被人欺负怎么办?生病硌痛怎么办?学坏了又怎么办?曾祖父思来想去不放心。可是,我的父亲自己已在上海民立中学报了名,并被录取了,不依不饶地一定要去。做爷爷的看着孙子这样有志气(松江话有出息的意思),心软了,同意了。但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突然,曾祖父想起在上海有一个在县衙门做官的陆姓朋友,何不问问他呢?说不定他肯帮助,照顾一下他这个宝贝孙子。陆先生一听说,便满口答应。于是,开学前曾祖父亲自把孙子送到南市小东门陆家。从此父亲便寄宿在陆家,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