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短体线虫病 |
释义 | 为害症状病势的发展较为缓慢,先是表现树势衰弱,叶片变小,黄化,常提前开花结果。轻度发病的茶树仍可萌发新梢,但对夹叶多,严重时,新梢可以停止抽生。病株的细根上产生长形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黄色后转呈褐色至黑色,逐渐纵向扩大并愈合成大斑。坏死斑可朝横向发展,最后包围整个病根,似环状剥皮。坏死斑开始仅限于表皮,略向皮层扩展,轻度发病的茶树根部可形成不定根而逐渐恢复,但严重发病的根部常易于遭受次生性根腐病,加重发病程度,甚至全株死亡。 病原形态特征Pratylenchus spp. 属线虫纲、侧尾腺口亚纲、垫刃目、垫刃科、短体线虫属,雌虫和雄虫均成典型的蠕虫型,雌虫仅有1个卵巢,吻针短,口唇低圆、扁平,中食道部球形或纺锤形,后食道部肥大呈耳朵状,肠的前端伸入后食道部。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危害对象 : 茶树等多种植物。 分布 : 台湾、浙江省。 侵染循环 : 以卵、幼虫和成虫在茶树病根或土壤中越冬。 发病条件 : 土壤湿度多大易于病害的发生。 危害部位 : 全株。 防治方法1.促使茶树树势健壮,有利于提高对线虫的耐病性。 2.化学防治可使土壤中线虫的数量减少,但效果往往不能持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