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伟 |
释义 | 1潇湘晨报社品牌运营中心副总戴伟同志:现任潇湘晨报品牌运营中心副总,潇湘晨报社研究经理、CNARS负责人、南开潇湘晨报指数项目经理。戴伟同志曾自创企业核心组合理论该理论文章被评为优秀论文。戴伟同志有6年市场研究经验,对市场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且善于通过建立研究模型来创立完全致力于实用的市场研究体系,精通使用计算机开展研究工作和处理庞大数据库,戴伟同志精通17种论证模型,对企业项目论证有着丰富的经验。戴伟同志凭借在消费市场研究的经验,规划了湖南消费市场研究白皮书系列的具体提纲、并亲自主持设计了白皮书系列相关问卷,规划了南开潇湘晨报指数研究模型的提纲。 获得奖项:第14届中国广告节产品创新奖 第16届中国广告节中国媒介创新营销奖银奖 2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人物简介戴伟,1950年5月生,重庆江津人,汉族。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外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重庆市社科联委员。重庆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汉语言文学学科组成员,重庆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语言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高师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经当选为永川市文联副主席和永川市人大代表,现为涪陵区人大代表。 经历1970年7月,下乡到原江津县柏林区双凤公社插队劳动; 1973年起,相继担任民办小学、民办中学教师;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1月至1985年3月,任重庆师专中文系教师(1984年11月入党); 1985年3月至1994年11月,历任重庆师专中文系主任助理、中文系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并代理系党委总支书记、教务处处长等职务; 1994年11月至2001年9月任重庆师专副校长(1999年7月起兼任重庆师专党委副书记); 2001年9月至2003年12月任渝西学院副院长; 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任涪陵师范学院院长; 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任长江师范学院院长; 2008年11月起任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书记。 评价从1982年开始,一直担任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历代典章制度、语言学、大学语文、国学原典导读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1987年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 1994年,被评为重庆师专学科带头人,获国家教委评定的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1997年,获教育部评选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997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0年,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获奖情况1983年以来,陆续在各高校学报以及各类报章杂志上发表《论汉语入声》、《入声从韵类到调类的发展过程》等专业论文40多篇,其中,有3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2篇被该刊收入目录,有1篇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优秀期刊论文三等奖。1992年,由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副社)出版专著《中国婚姻性爱史稿》,3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发表书评,影响较大,1994年,该成果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7种,其中,作为第一署名,与周文德二人编撰的《古代汉语》(上下册),199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再版多次。 1993年,承担教育部下达的教材编写项目,由四川省教委聘为《全国藏族高中汉语文》教材和教参副主编,并直接撰写该套教材和教参第五册、第六册大部分内容,该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年,主编的《国学原典导读》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表论文,出版教材和专著的总字数170多万字。 曾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方言影视作品研究》、《大足石刻的历史美学价值研究》等3项课题。作为主研人完成重庆市教委立项的科研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 3江苏省体育局副巡视员图女,1952年3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党校研究生学历,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1年1月任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2004年12月任省体育局助理巡视员。兼任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协助高林同志分管群众体育、外事、宣传、法制、电子政务、保密工作,联系泰州市、扬州市体育局工作。 4重庆市科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人物简介男,汉族,山东济南人,1964年1月出生,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副教授,中共党员,重庆市科协三届副主席、党组成员(副厅级局)。 主要经历1980年—1984年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 获学士学位 1984年—1986年 在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1986年—1993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营房管理系现代管理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其间1988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1993年—1999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营房管理系现代管理教研室任副教授(1999年转业到地方) 1999年7月—2000年10月 任电脑报社办公室主任兼广告部主任,兼报社党支部组织委员 2000年10月—2002年12月 任重庆市科协秘书长 (其间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第三期中青班学习)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 任重庆市科协二届副主席、党组成员(副厅局级) 2007年12月— 任重庆市科协三届副主席、党组成员(副厅局级) (2008年1月当选为重庆市三届政协常委、2008年12月当选为重庆市三届青年联合会常委) 5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戴伟,男,中共党员,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教师。担任视唱练耳、乐理、和声、钢琴副科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在专业上不断开拓创新。在2004年获优秀作曲奖;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作品《绿带当风》荣获作曲优秀奖。作品《侗寨音迹》参加广西首届中、小型音乐作品创作比赛,荣获三等奖;作品《天琴与钢琴的奏鸣》参加2004年广西春节晚会演出得到区内外专家的好评。 6、明代砀山知县戴伟,字道夫,号西衢,明朝嘉靖年间郓城县肖何亭人。嘉靖丙午科举人,曾任砀山(今属安徽省)知县,后升为顺德通判。戴伟廉政勤政的故事,在郓城一带广为流传:戴伟初到砀山县上任,看到的不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是田园荒芜,茅草丛生,一片荒凉。百姓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逃荒者不绝于道。看到这些,戴伟深知自己从政的路非常艰难,忧心如焚。接任后,他一不拜上司,二不拜乡神,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的村寨,访问百姓,察看灾情。原来这砀山县土地瘠薄,到处是飞沙,加之官府只知横征暴敛,不注重发展生产,致使田地失耕失种,茅草丛生。戴伟感到,作为知县,一个地方的领袖人物,他有责任带领砀山人民,改天换地,走出困境,使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走村串户,多方请教,深入调研,得出结论:飞沙之下本是淤土,如经深翻,一定能改造成良田。这让戴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组织群众改善种植业的决心和信心。摸清了情况,戴知县马上逐级上报,直至上书朝延,要求减免该县赋税,放粮赈济百姓,帮助恢复生产。可惜朝廷对戴知县的奏章置之不理。戴伟无奈,只好自己想办法为民解难。他感到,作为一县之主,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才不枉做百姓的父母官。包文正能用家庭财产赈济陈州百姓,自己也可以拿个人的财产救助砀县群众。于是,决定自己微薄的俸禄和老家的田产作为引导资金,帮助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主意一定,他立即飞马赶回家乡,向母亲大人述说了砀山县情况和自己的打算。老夫人是位深明大义的人,对儿子的想法大加夸奖,极力支持。于是,母子二人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换成钱,供戴伟救济砀山的百姓。戴知县带钱回到砀山,马上召集亭、里、保、甲长商议消灭田间的茅草,变荒地为良田的办法。为了激发众百姓刨茅草的积极性,他布告全县百姓,凡开荒刨得的茅草,县衙一律按价收买,三个青钱一斤,过完数后仍将茅草返归百姓,让百姓运回家里作饲养牲畜的饲料。还规定,谁开的荒田谁耕种,免交赋税一年。布告一贴,很快传开。施行这一政策,农人们既可开荒种田,又可换钱买米下锅,全县百姓欣喜无比,无不下地刨茅草。就连原本流落他乡逃荒要饭的也都闻讯纷纷归来。从此,荒凉萧条、死气沉沉的砀山又有了生机。经过一冬一春,各家各户都刨出一大堆茅草,开垦出一大片荒地。加上原有的良田,算起来全县可耕地已达到一半以上。戴伟很高兴,可是也很发愁。百姓所得的茅草钱虽然可以餬口,但却没有钱买种子,再加上地广人稀,有些农户还需要增加耕畜……怎么办呢?戴伟只好二次返乡,卖了大片土地和四十余间房屋。为此,还与其弟产生了矛盾。弟弟也知道哥哥是在为民办事,理解他的心情,只是感觉倾全家之财太难接受。戴伟多次做弟弟的工作,不息与弟弟争吵,后来弟弟见拗不过他,一气之下远走高唐,从此再不回乡。所幸戴伟的父母秉持大义,支持戴伟的行为,使得出售家产的事得以办成。戴伟以变卖田产获得的钱款在郓城老家设站收购棉花、高梁、谷子、大豆种子,用铁轮大车运往砀山县。从郓城县至砀山县,一时间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在戴知县的带动和感召下,砀山县的其他官吏和当地开明士绅,也都开始捐款,帮助百姓购买种子,并且一百亩地配一犋牲口。经过深刨茅根,砀山县的飞沙地变成了二合土、蒙金地。大豆、棉花等作物都喜新土,春季苗全苗旺,人心稳定;秋季高梁红、谷子黄、棉花白,好一派丰收景象。只一年,砀山县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第二年,继续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又获得了好收成。第三年砀山县出现了大治局面,正像戴知县上任前所憧憬的那样: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路无拾遗,夜不闭户,男盗反正,女娼绝遗……戴伟主政砀山县期间,殚精竭虑,克尽职守,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百姓拥戴,被誉为戴青天。为纪念戴伟开荒刨茅草之事,百姓自发地称他“戴茅草”,并赠送金匾一块,上书“民之父母”四个金字。戴茅草任满离开砀山县时,百姓依依不舍,跪衙抱腿,苦苦挽留,不忍送他离去。他深爱砀山的山山水水和勤劳善良的广大百姓,与砀山县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以来,民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旧时茅草遍砀山,来了恩人戴知县,茅草除尽地改良,大囤流来小囤满,吃水不忘记挖井人,吃馍不忘戴青天。据说,戴伟去世后,砀山群众捐资为其修庙,一直香火不断。清初修建该庙时,砀山方面还来郓城县肖何亭请戴家人前去监工,充分体现了对戴伟的崇敬之情。惜此庙在文革期间遭毁。砀山人民,还把对戴伟的这份感情,投射到他的后人身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肖何亭的人到砀山办事,当地群众热情招待,视同亲人。民国初年,有个叫戴思彩的到砀山一带去贩猪,不小心,猪啃吃了当地人种的白菜,主人非常恼怒,扣留戴思彩,要求加倍赔偿。戴思彩见举目无亲,不免伤痛,自言自语道:“老爷爷当年在砀山做官,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没想到我现在却被困在这里。”白菜的主人闻言,赶紧问明情况,知道戴思彩是戴伟的后人,马上改变了态度,热情地为他让座,不仅不再罚钱,而且盛情款待,并赠送了戴思彩回家的盘缠。回家时,戴思彩深有感触地说:“前人积德,子孙得福”!戴伟不仅受到砀山群众的爱戴和景仰,而且受到家乡人的崇敬。旧时郓城乡贤祠里,有戴伟龙首碑,有对联一幅:“乡贤祠内承圣典,砀山民中育春恩”。戴伟墓修在肖何亭村南树木葱葱的戴氏墓园中,至今有墓碑在。历史上,墓园正对宋江河道,宋江河水冲走了其他墓地,唯独不冲戴氏墓园,而是一股向东绕过,一股向西绕过,最后在肖何亭村北合流北行。当地群众传说,这是因为戴伟的事迹感天动地,得到了天地的护佑。这也反映了像戴伟这样廉政勤政,舍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官员,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赏。 7、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副书记戴伟,男,1973年8月出生,四川内江人,博士,副教授。1991年至1995年在北京轻工业学院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重庆渝州大学经济学系任教,1998年至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院长、总支书记、学生处负责人、发展规划处处长、商学部副部长、教学部部长兼人事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副书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