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树智 |
释义 | 戴树智,火炮专家,导弹、火箭地面设备专家。曾主持设计75无座力炮架和57反坦克炮架,为抗美援朝、巩固国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航天地面设备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组织者之一,主持指导了近程地地、地空等导弹地面设备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工作,组织指挥了后续一系列型号地面设备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研制,为中国导弹、火箭发射技术的发展和地面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1917年2月21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周庄镇。 1936~1941年 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1~1943年 军政部汽油厂筹备处技士、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工务员。 1943~1949年 重庆兵工署第十兵工厂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 1949~1950年 重庆第十兵工厂第二制造所所长。 1950~1952年 先在重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任重庆152厂工程师。 1952~1957年 二机部第四研究所工程师。 1957~1965年 三机部一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副总工程师。 1965~1980年 七机部一院地面设备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所长。 1980年2月7日 病逝于北京。 生平介绍学历戴树智,1917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周庄镇。3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是周庄那迷人的水乡风光和深邃的文化氛围抚慰了他幼小的心灵,也造就了他宁静多思、勤奋好学的秉性。他童年就读于周庄镇小学,后入吴县县立初中。1932年9月赴上海同济大学附中读高中。193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机械系,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他精通德语、英语和俄语,后又自学了日语。 工作经历1941年3月,戴树智到重庆军政部汽油厂筹备处任技士。不久便辞职,到昆明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当工务员。1943年4月后,在重庆兵工署第十兵工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等职。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戴树智继续在第十兵工厂(后改称重庆152厂)工作。1951年主持设计了75无座力炮架。1952年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同年11月调到北京二机部第四研究所,先后在火炮研究室、基建科、技术室、图纸审查科工作,历任工程师、副科长等职,主持或参加了多种火炮的设计。1953年,他还独立完成了用于精密测量室的调温装置的设计。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事迹从50年代末开始,戴树智主持指导了我国近程地地、地空等导弹地面设备的仿制和自行设计、试制工作。1960年11月5日,中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地面设备也第一次经受了考验。这是我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5年1月10日,我国导弹部队第一次在华北地区上空击落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地空导弹地面设备首次在对敌作战中建立功勋。60年代中期之后,戴树智参与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等型号地面设备研制的技术指挥和组织工作。同时,还亲自担任一些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带领技术人员攻克难关。经过多年努力,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下,地面设备研究所研制了多种导弹的符合技战术指标要求的、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地面设备,保证了历次飞行试验的顺利进行。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66年12月26日,中程导弹首飞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首次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导弹成功。这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凝聚着戴树智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 主要贡献导弹武器系统导弹地面设备,是导弹发射前和发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项设备和设施的总称,是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整个导弹事业一样,我国导弹地面设备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过程。导弹地面设备的仿制工作,是自50年代末从前苏联引进P-2近程地地导弹、C-75地空导弹地面设备资料和样机后开始的。戴树智是技术指导和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P-2仿制在P-2仿制前期,他带领技术人员、翻译人员,克服原文图纸资料不完整,废图和有用图纸相混杂,以及部分图纸皱折、尺寸不清等困难,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第一批发射台、托架、产品运输车等3项设备图纸、技术文件的翻译、复制、装订和分发工作。翻译图纸资料83箱,共计200余册10000多张图纸。图纸资料下厂后,戴树智经常深入工厂车间,解决技术问题。有一次,他带领20 多名技术人员到太原某厂,配合进行发射台、托架等产品的仿制工作。时值隆冬季节,他和大家一样,住在职工夜校的教室里,水泥地铺上稻草便是床。在仿制后期,他担任地面设备系统总代表,负责11项产品生产的技术指导及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C75地空导弹P-2近程导弹地面设备仿制成功,使我国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为研制其他型号创造了条件。1959年至1964年,戴树智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参与主持C75地空导弹地面设备28项产品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并对工厂的仿制进行技术指导。他组织技术人员对主要单机进行反设计。这样做,对摸清原设计意图、吃透图纸资料、鉴别资料真伪、正确处理超差代料和攻克难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提出了绘制技术协调图的主张,并指导实施。有了技术协调图,技术人员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数十种设备、仪器在系统中的作用,更准确地把握相关设备、仪器间的接口关系。开展反设计和绘制技术协调图有力地促进了仿制工作的进展。在此期间,他还亲自负责发射架的设计及发射指挥车的修改设计工作。戴树智对开拓我国导弹地面设备事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仿制工作的具体技术指导和组织指挥上,更为重要的是,在上级的领导下,他和同事们一起,从无到有,逐步创建了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种专业、配套较为齐全的导弹地面设备专业体系;组建和培养了一支富有朝气、作风严谨、不怕困难、善于攻关的科技队伍,从组织管理和技术力量上,为导弹地面设备的自行设计和独立研制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戴树智重视人才培养是一贯的。在地面设备事业初创之时,人员多数是从各地兵工企业抽调的年轻人。戴树智和他们朝夕相处,心心相印。一面鼓励他们加强业务学习,指导他们制订个人进修计划,一面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给他们讲课。他自己带头,讲解“起重机的设计与制造”。他耐心地向青年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指导他们对照引进的样机进行反设计。这一切,使刚跨人国防尖端事业大门的年轻人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曾经和年轻人一起,不顾盛夏酷暑,挑灯夜战,翻译、复制技术资料;也曾和他们一起下厂,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培养一代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戴树智十分关心青年政治上的进步,注重用先进的思想启迪他们的心灵。他曾语重心长地对一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年轻人说:“你好好看看毛主席论战略战术的军事著作,对你一定很有好处。”这位青年照他说的去做,受益匪浅。戴树智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在青年眼中,他既是导师,也是朋友,和他相处感到亲切,无拘无束。在电视机尚属稀罕之物的年代里,戴树智家的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几乎每天都引来众多的年轻人。他也总是沏茶递烟,热情接待。戴树智把关心青年、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并与自己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曾说:“我只希望有机会学得深一些,使我的工作能做得踏实,能有力量来团结青年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