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玄素谏修洛阳宫
释义

作家作品

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11月17日~公元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原文

乙卯,发卒【1】修洛阳宫以备巡幸【2】,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3】,突厥之亲,何如七国【4】;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5】兴,乘舆【6】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7】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8】之远方,二千人曳【9】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10】火出,乃铸铁为毂【11】,行一二里,铁彀辄【12】破,别【13】使数百人赍【14】铁彀随而易之,尽【15】日不过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馀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16】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17】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18】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19】有理,宜【20】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字词解释

【1】卒:兵。

【2】幸:帝王到某处。

【3】中国:中原。

【4】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唐与突厥的亲近程度怎么比得上汉和七国呢?

【5】遽:突然。

【6】乘舆:皇帝的舆驾。

【7】营:造,建。

【8】致:招致,求得。

【9】曳:拖,牵引。

【10】戛(jiá)摩:指摩擦,刮摩。

【11】毂(gǔ):车轮。

【12】辄:就。

【13】别:又。

【14】赍:携带。

【15】尽:完。

【16】曾:竟。

【17】役:役使。

【18】顾:回头。

【19】诚:确实。

【20】宜:应该。

翻译

乙卯(二十二日),征发士兵修筑洛阳宫殿以备太宗巡幸之用,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行谏道:“还没确定巡幸洛阳的时间就预先修筑宫室,这并不是现在的急务。从前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到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利赶不上关中地区的地势好吗?汉景帝采用晁错削藩的建议而导致七国之乱,陛下现在将突厥杂处于中原汉民中间,与突厥的亲近程度怎么抵得上七国呢?怎能不先忧虑此事,却突然兴建宫室,轻易移动皇辇御驾呢!我知道隋朝起初营造宫室,近处山上没有大的树木,均从远方运来,二千人拉一根柱子,用横木做轮子,则磨擦起火,于是铸铁做车毂,走一二里路,铁毂即破损,另差使几百人携带铁毂随时更换,每天不过走出二三十里,总计一根柱子需花费几十万的劳力,其他的花费便可想而知了。陛下刚平定洛阳时,凡遇隋朝宫殿巨大奢侈均下令毁掉,还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营造修缮,为什么以前讨厌的东西现在却要加以效仿呢?而且按照现在的财力状况,怎么能与隋代相比!陛下役使极为疲惫的百姓,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祸乱恐怕又要超过炀帝呀!”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说我不如炀帝?那么与桀、纣相比如何?”答道:“如果此项劳役不停,恐怕也要一样地遭致变乱!”太宗感叹道:“我考虑的不周到,以至于此!”回头对房玄龄说:“朕以为洛阳地处大唐中央地段,四方朝贡路途均等,想着便利百姓,所以派人营造。刚才玄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立即停止此项工程。日后如有事去洛阳,即使居于露天也不碍事。”于是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

重点指要

概述:这件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继位后,向在洛阳建造行宫。给事中张玄素上书直谏,李世民考虑国事出平,满目疮痍,修建宫殿,劳民伤财,必将引起国家动乱,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李世民采纳了张玄素的意见,停止修造宫殿,并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帛。此事可资借鉴之处是:唐太宗善纳臣下正确的意见,张玄素敢于据理力争,不以个人安危为己重。

写作特色:张玄素的一段话,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先指出洛阳之地不及关中的地理形势好,“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接着从主客观两反面进行分析。客观上突出两点,一是突厥初平,应以突厥为优;而是修宫殿耗费极大,“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百姓不堪忍受。

主观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十年前李世民观隋宫,感叹隋炀帝穷奢极欲,焚毁隋朝宫殿;十年后想重修宫殿,“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最后警告唐太宗;如果不停止修建宫殿,“恐又甚于炀帝”必同归于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1: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