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欣如 |
释义 | 开封学艺 奠定基础张欣如(1918.10—2008.8.20),河南省封丘县前马台村人。文物修复专家。 1938年19岁时,经人介绍进入开封著名的“群古斋古玩店”当学徒。所拜师傅是开封有名的文物修复专家张振茂、王长青。十年的学徒生涯,为他的文物修复技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42年4月,他从开封回到家中,因掩护八路军,被日军吊打,坚不吐实。 田野考古 硕果累累1951年2月,张欣如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在河南省博物馆,数月后转入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科。1952年在科长顾铁符的率领下到长沙来参加考古发掘工作,之后即留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队。1957年,省文管会并入湖南省博物馆,至今,张欣如在馆内工作了51年。 1955年4月至10月,他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办的第4期“考古人员训练班”。他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考古学的理论和田野考古技术,之后在文物工作队参加了5000余座战国楚墓的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后来,由他领队进行的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工作也有十多处,如浏阳县的樟树潭鸡公山、安仁的河骨山、新晃县打石坡等古文化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他还发掘了湘阴隋墓,此墓出土的青瓷十二生肖俑,多少年来,都是观众所喜爱的陈列品。同时他写出了十多篇发掘报告及文物修复的文章,如《浏阳樟树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调查》、《溆浦大江口镇战国巴人墓》等,以及《出土铁器防腐加固》、《试谈文物修复工作》等,将丰富的工作经验,用文字予以表述,先后发表在《文物》、《考古》、《湖南考古辑刊》上,使不少文博人员从中获益。 文物修复 成就辉煌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欣如先后为湖南省博物馆修复了各类文物约5000余件,其中有陶瓷器2200余件,青铜器1300余件,铁器800余件,其他漆木玉石器等约700件。 经张欣如修复的青铜器中有许多已列入博物馆一级藏品,如商代四羊方尊、商代人面鼎、牺首四面纹方尊、四猪尊、西周兽面纹鼎、动物纹提梁卤。另有商代的猪尊、牛尊、象尊、铜斝以及春秋铜瓿等。尤其是四羊方尊,已列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尊于1938年为宁乡月山铺农民姜景舒挖地时发现,后由古董商倒卖,长沙县政府没收后交湖南省银行保管。因日寇入侵迁往沅陵,后遇敌机轰炸,碎成20多块。1952年文物专家蔡季襄在省人民银行的地下室找到。蔡长于文物鉴别,但不谙修复工作,只作了简单的粘合。后经张欣如的精心修复,终于恢复了原貌。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国宝展览”时,四羊方尊回到故里,各家媒体争相报导,并采访修复大师张欣如,一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在文物修复技术方面,张欣如能不断探索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张欣如每在修复之前要作详细的观察和了解,首先察看锈层下有无花纹和铭文,以便选择焊接点,避免对纹饰的损坏,对金属的腐蚀程度也要作出考察判断,如铜器氧化程度高,就得改用粘接法。有些铜器体胎厚大,铜质又好,他就用环氧树脂粘接,这样既不损伤器物,还能加快修复速度。前些年,湖南省博物馆曾收集了不少珍贵的青铜器,如商代人面鼎、四猪尊、四兽尊、象尊、猪尊等等,这些文物一般都有损伤。其中一件商代四猪尊的发现和修复,可谓经历曲折。那是1962年,张欣如在长沙废铜仓库拣选文物时发现一块铜器的钱片,他断定是一件大型的商代铜器。这时其他残片已装入两千多包废铜中,经请示上级批准,组织力量翻包寻找。经过十余天的努力,翻了700包,找出一百多块残片,但口部、腹部、三个猪首、两只立鸟仍残缺不全。要修复这件器物,困难很大。他根据不同的弧度,将口沿、颈、腹、底各部拼对准确后,进行锉新焊接。他特别注意接口的吻合,唯恐产生误差后,会发生歪曲错位现象。经过周密考虑后,他先焊底部、再焊腹部,然后进行底腹对接,最后焊口、颈部。基本成形后,再制模翻砂,将三个猪首和2只立鸟复制出来进行补配。经过四十多天艰苦的工作,这件商代礼器又恢复了原貌。 对于陶器的修复,张欣如都先将断口上的泥垢剔洗干净,再进行粘接。清洗前要反复观察,看陶片上有无彩绘、印痕和附着的标识物等。洗后用百分之十的聚甲基丙稀酸甲脂溶液涂封。1979年张欣如接受了澧县三元宫出土的刻花涂色大陶缸的修复任务。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遗物,已碎成30多块,口沿、底部、腹部均残缺。经过他精心拼接后,陶缸恢复了原状,现已成为湖南省博物馆藏品中最大的一件陶器。 张欣如对出土铁器的防锈进行了深入研究。出土的铁器往往锈蚀严重,有的已全部成为氧化铁。几十年来,他从用虫胶片封护、利用石腊煮泡,逐渐进入到采用化学药物作防锈处理。他在进行铁器防锈处理时,先用蒸镏水浸泡洗刷,去掉氯化物,再用磷酸溶液除锈,之后用甲脂甲苯溶剂封护,然后粘接补配,进行修复。 汉墓发掘 再立新功1971年的12月参与完成完成马王堆汉墓的第一次调查。之后数年在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和出土器物的清理保护方面,张欣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一号墓的发掘中,他和数位技术工人成为主力军。在三座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张欣如主要在馆内负责接收文物,清点登记。 所有出土漆器500余件,完整无损的为300多件。以后长达6年之间,张欣如大部分时间逐件观察、登记,进行保养、换水等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亲手修复的珍贵漆器约200余件,比如陈列室中展出的彩绘漆锺、彩绘漆园壶、漆方壶、漆鼎等都是他修复的成果。 复制仿制 以假乱真张欣如擅文物复制。他曾为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复制了一面明仿唐天文镜,该镜直径仅27厘米,上刻小篆文,天文行星、八封图;十二生肖图,还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尽管如此复杂,经他复制后,几达乱真的程度。 他还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复制了大型豕尊。商代豕尊从湘潭县桂花村出土,长72厘米,高40厘米,重19.75公斤,容积13公斤,头部阴刻猪面纹,凤鸟纹,肘部横穿一对直径1.4厘米的圆管,可能穿绳用于抬动,当为礼器,此种造型及结构十分罕见,经过张欣如复制后,与原物无异。 张欣如擅文物仿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先后为湖南博物馆的纪念品经营部仿制了一批汉代铜奔马。为仿制唐三彩,他专程到洛阳去考察了唐三彩的烧制方法,归来自造窑炉,烧制的三彩马及唐人俑,与河南同行烧造的毫无差异。长沙窑出土有碗罐壶瓶以及各种动物形的玩具,他也仿制成功,他的这些仿制品,很受国内外观众的喜受。 鉴定文物 传授知识数十年来,经张欣如发掘出土或看到过研究过的各类文物数以万计,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为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先后为衡阳市、常德市以及湘阴等11个县市的博物馆、文管所鉴定各类文物数千件,其中一级藏品有270余件。又为涟源县、冷水滩市等文化馆收购的文物2000多件作了鉴别。还应邀为公安、外贸部门鉴定从走私份子手中没收的文物数千件。 自1963年以来,张欣如先后为馆内培养文物修复人才六名,为四川省博物馆培养漆器脱水修复人员1人,为广州市博物馆培养铁器保养保护技术人员1人。他还多次到板仓中南五省文物干部培训中心和湘潭大学文博专修科向众多文博干部传授文物保养修复技术,他在课堂上带上修复工具和材料,边讲解边演示,使学员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