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家桢 |
释义 | 张家祯(1874年~1950年),字海秋,清末痒生、教育家,清末民初邹县大峪口村(今属邹城市田黄镇)人。 张家祯目睹家乡落后状况,立志在木村兴学堂,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振兴山区经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济南农业学校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因向省咨议局上兴利剔弊、振兴山东农业的请愿书,得罪了权贵,受到开除学籍,追回文凭,罚交培养费的处分,只好回到原籍教书糊 口。 宜统三年(1911年),王燕泉监督山东农校,取消了对张家祯的处分,调省城复试后去菏泽县工作。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时局动荡,他便又回到原籍。 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张家祯到充州农业学校任教。1917年,张家祯被委任为邹县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从1919年起,他决定每年抽300吊薪金捐作办学基金,并将捐储办学基金的计划呈请县政府立案。张家祯在给县长任奉刚的信中说,他捐资办学的目的:u-慕武训之所为;二欲振本校之学风。”当时虽为民国,但因军阀当道,人们把办学当作追逐名利的手段,不少青年学生把读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学风很坏。他认为:“非将个人利益牺牲净尽不足以为公益而挽浇风。” 到1927年,他捐储款本息已达8000吊。按月息2分,每年可得利息1900多吊.张家祯用这笔钱先招初级小学一个班,校名为“张氏私立大同小学校”,张家祯为校董兼校长。1928年8月旧开始上课,并报县教育科备案。 张氏私立大同小学校的桌凳由张家祯用自己的大槐树做成。后增加了班级,又筹款在村西头盖草房10间作教室,学校一切经常费用全由他负担,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还予以帮助。这所学校共办了9年,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解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