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 |
释义 | 戴:读dài。有如下解释:增益;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插上、架上或套上;尊奉,推崇,拥护;古国名;姓。 汉字信息读音dài 部首笔画部首:戈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五笔86:FALW 五笔98:FALW 仓颉:JIWTC 笔顺编号:12125121122134534 四角号码:4385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34 备注:“戴”的笔画数存在一个问题,在现代《新华字典》里是十七画,按照《康熙字典》则是十八画。其实这是一个简体和繁体的问题,简体是十七画,繁体是十八画。繁体的写法有些不同,“土”和“戈”是独立的,而不是简体中的“土”和“戈”共用了一画,故简体少了一画。姓的笔画要按照繁体字的笔画计算,因为姓名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所以“戴”在姓名里按笔画排序多以十八画计算。 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异(zaiy) [ 汉字部件构造]:土田八戈 [ 笔顺编号]:12125121122134534 [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捺折撇捺 详细释义[解释1]:增益。《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解释2]: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如:戴帽子;戴头巾;戴假发;戴盆;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解释3]:插上、架上或套上。如:戴花;戴眼镜;戴金戒指;戴手套。 [解释4]:尊奉,推崇,拥护。如: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解释5]:古国名。姬姓。春秋时灭于郑。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解释6]:姓,如戴汝虎。英语对照:Day / Tae。 字形字义关系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田共”,“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队方阵一般整齐划一的田地。“田共”本义指“两家或多家共有的田亩”、“共田”。“土戈”与“田共”联合起来表示“处在军阵般整齐划一的公私田亩包围之中的共田”。 本义:产生额外收益的田亩。 引申义:三种性质的田亩所生产的谷物的运输方式:肩挑的是公粮;手捧的是私粮;头顶的是几户人家平分的额外粮食。 再引申义:用头顶物(走路)。加于头顶。 说明:古代存在三种性质的田亩:私田,相当于今日的自留地、口粮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政府所有的田地,由农民无偿耕种,所产粮食归政府粮仓收储;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属于两户或多户人家,由这些家庭合力开垦和耕种,所得收益在这些人家之间平分。这种田亩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说文》所说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康熙字典解释【卯集中】【戈字部】 戴;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414第25 〔古文〕■【唐韵】都代切【集韵】【韵会】【正韵】丁代切,■■去声。【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广韵】荷戴也。【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孟子】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又【尔雅·释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 又値也。【礼·丧大记】君纁戴六。【注】戴之言値也。【尔雅·释地】戴日为丹穴。【注】値也。【疏】値日之下,其处名丹穴。 又【諡法】典礼无愆曰戴。【左传·隐三年】其娣戴妫生桓公。【注】戴谓諡。 又姓。出济北,本宋戴穆公後。 又或作载。【礼·月令】载靑旂。【诗·周颂】载弁俅俅。【音义】如字。又与戴同。 又【韵会】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隐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注】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释文】戴音再。 相关词语【戴白】头生白发。形容人老。《汉书·严助传》:“戴白之老,不见兵革 。” 【戴德】①感戴恩德;②人名,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笠】①戴斗笠;②指贫贱的故人;③人名,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为特务机关)副局长。 【戴孝】 同“带孝”。民间丧葬礼俗。 【戴星】犹言披星戴月。 【戴帽子】 强加给人罪名 。 【戴大帽子】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戴高帽子】①比喻对人说恭维话;②给人戴专门制作的实体高帽子,上面或书写对此人的贬称及其姓名以示众。 【戴盆望天】 头上顶着盆子而想看天。一比喻事难两全。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二比喻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汉·焦赣《易林·小过之蛊》:“戴盆望天,不见星辰。” 【戴头识脸】 体面;有面子 。《水浒传》第十六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戴月披星】 亦作“披星戴月”。起早落黑,辛勤地在外面奔波或在野外劳动。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官人每不在家里快活,也这般戴月披星生受。” 【戴天履地】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戴圆履方】 圆指天,方指地。犹戴天履地。指生活在人世间。《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不共戴天】 不共存于人世间。比喻仇恨极深。语出《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感恩戴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再生缘》第八十回:“我也终生感恩戴德,惟愿刘小姐修成正果,位列仙籍。” 【戴罪立功】 亦作带罪立功。身负罪责争取立功以减免惩处。《明史·史可法传》:“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姓氏介绍姓氏源流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出自姬姓。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姓名人戴德 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延君。梁(今河南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任信都王刘嚣太傅。与兄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曾选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 戴圣 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今河南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戴逵(?—396) 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子戴勃、戴颙,均能画,戴颙亦为当时名雕塑家。 戴叔伦(732—789) 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 戴嵩 唐代画家。生卒年不详。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戴复古(1167—?) 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他长期浪游江湖,卒年八十余。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1244—1310) 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奉化(今属浙江)人。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元大德八年(1304)六十一岁时,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 元代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诸暨)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其诗文内容多颂扬与怀念元朝统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医的传记资料。 有《九灵山房集》。 戴进(1388—1462) 明初画家。字文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走兽、花果等。境界深远美妙,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创始人之称。 戴本孝(1621—1691) 清初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休宁今属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绝食死。本孝以布衣终老。能诗,工山水,多作卷册小景,擅用干笔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画趣。 戴名世(1653—1713) 清代史学家。字田有,号忧庵,人称潜虚先生。安徽桐城人。散文长于史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采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永历帝时事。五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为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方孝标已死,亦被戮尸,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1724—1777) 清代学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问学于婺源今属江西江永。以塾师为生。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馆五年,病死。他博闻强记,治学实事求是,不迷信前人,也不师心自用。精于考据、训诂。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等都是他的学生。 戴第元(1728—1789) 清代文学家、官员。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县(今大余县)人。戴第元家境寒素,从小聪明俊秀,13岁入县学,即能诗擅文,得“神童”之誉。童试时得到南安府知府和江西提学的赞许,被选入府学。自此更加勤奋努力,乾隆十八年(1753) 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选为兴安(今横峰)县教谕。二十二年(1757) 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七年任江南行省乡试副主考官,选拔出来的学者中包括江永、朱筠、戴震等饱学穷经之士。后又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四十三年(1778),次子衢亨殿试第一,取为状元。第元与其弟均元,其长子心亨(乾隆四十年进士)和衢亨皆入翰林院,并称“西江四戴”,“为词林增典故焉”。第元还主持山西、湖北等省乡试,视学安徽。官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乾隆五十一年以病致仕。多才博学,名重海内。入翰林院后,词章更是“倾倒一时”。编有《唐宋诗本》80卷行世。 戴衢亨(1755—1811) 清朝状元、官员。字荷之,号莲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之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1811年病逝,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 。与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戴熙(1801—1860) 清代画家、官员。字醇士,号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东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致仕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杭州时,投水死,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有《习苦斋集》、《习苦斋画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数学家。字鄂士,号鹤墅,又号仲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项名达同时研究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和椭圆求周等问题,并代项氏续成遗著。他的代表作有《对数简法》等四种九卷,合刊成《求表捷术》。得出了指数为任意实数的二项展开式、对数展开式及三角函数对数展开式,并用来计算对数表。还著有《四元玉鉴细草》等。戴煦在研究无穷级数时发现了“开方求对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理级对数”和“自然对数级数术”两项定理,比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算法要简单实用得多。 戴相龙 戴相龙,男,汉族,1944年11月生,江苏省仪征市人。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毕业,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1995—2002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2—2007任天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戴秉国 戴秉国,男,土家族,1941年3月生,贵州印江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1959—1964年 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学习 1964—1965年 北京外交学院学习 1965—1966年 湖南省浏阳县参加“四清” 1966—1969年 外交部苏欧司科员 1969—1973年 驻苏联使馆随员 1973—1974年 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4—1985年 外交部苏欧司科员、副处长、处长(其间:1980—1982年外交部中苏谈判办公室副组长;1983—1985年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派驻安徽联络组成员) 1985—1986年 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 1986—1989年 外交部苏欧司司长 1989—1991年 驻匈牙利大使 1991—1993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 1993—1995年 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1995—1997年 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其间:1996年3月—5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7—2003年 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其间:2002年3月—5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3—2005年 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 2005—2007年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 2007—2008年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2008— 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