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瞻对之役
释义

简介

瞻对之役是乾隆年间第一次军事行动,但和后来的十全用兵相比规模较小,因而知名度不高,但事实上有较大影响。瞻对为四川省西部的一块藏族聚居地,明朝时即授印归附朝廷。瞻对居民甚勇悍,常以抢劫骚扰地方。至清朝乾隆初年,甚至连过路的驻卡清兵亦时常遭劫,乾隆皇帝于是下令调兵征讨。始料未及的是瞻对土司拼死抵抗,经一年激战,清军陷入此“弹丸之地”不能自拔。此时的乾隆皇帝与参战将士也欲想罢兵休战,从而姑息了土司班滚的逃脱。瞻对之役的直接结果导致邻近土司无视朝廷,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一次金川之役的爆发。

战争进程详解

瞻对,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一带,地处雅砻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东邻炉霍、道孚县,南接理塘、雅江县,西依白玉、德格县,北靠甘孜县。瞻对“户皆土民”(注:《清史稿》[Z]志一○九,兵五。),世代为藏族居住,明代始设土官。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瞻对土官“各带领所属人口投诚,缴明代印信,请授为五品安抚使之职,换给印信,仍令管辖瞻对”(注:《清圣祖实录》[Z]卷二八,康熙四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雍正六年(1728)始,清政府先后分授上、中瞻对为长官司,下瞻对为安抚司,故称之为“三瞻”。

瞻对虽降服于清朝,但这里部族林立,民俗尚武,以土司为首,经常相互仇杀,争夺地盘,以致严重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安宁。乾隆初期,瞻对地区的政治、经济还相对落后,又地处通藏的交通要道上,因此,瞻对土司常常施放“夹坝”,即以抢劫过客行旅财物为生者。这些被称之为“夹坝”的人,居于山间丛林之中,肆虐抢掠,清政府曾屡加训诫,但各土司不遵约束,甚至公然抢劫清政府驻防台站兵丁银两、行李、驮马等物资,致使通藏大道受到严重的威胁。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调兵进行武力征讨。早在雍正七年至九年,清政府首次用兵瞻对,调集汉藏官兵万余名,攻入其境,擒获部分首领,“番众率先输诚”,剿抚兼施,暂时安定了局面(注:《清世宗实录》[Z]卷一○八,雍正九年七月初八日。)。但是,“番性反复”,大军撤回不久,又故态复萌,更甚于前,终至乾隆皇帝再次派兵对其征剿。

一、乾隆皇帝决定派兵征剿

清王朝入关后,经过顺治、康熙和雍正近百年的有效治理,至乾隆即位初期,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安宁,经济发展,其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此时的乾隆皇帝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了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强对川边等藏族聚居地区的有效统治与管理,便成为这一时期清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多年以来,清朝皇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羁縻政策,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但是以土司羁縻,颁发土司印信,规定土司定期向清朝政府纳贡,并使其保证恭顺不叛等措施,在瞻对地区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瞻对处于川西高原和横断山的接触地带,四面环山,地势崎岖,“上下瞻对,在雅砻江东西,夹江而居,各二十余寨。东有大路二条,西南北共有大路三条,俱属要隘,界连四瓦述等土司。凡瞻对之出入内地者,俱由四瓦述地界经过”(注:《清高宗实录》[Z]卷二三五,乾隆十年二月三十日。),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瞻对土番“性情蛮横,盛行抢夺”,“惯入夹坝,滋扰地方”,虽经雍正年间加兵惩创,仍未解决。

乾隆二年二月,川陕总督查郎阿等奏报瞻对土司间争夺地盘,相互仇杀,并差员出面调停“以恩感严之以防范”(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以下引用档案均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不再一一注明),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年二月十七日,川陕总督查郎阿折。)。乾隆二年三月,“下瞻对土目班滚,准承袭父策冷衮布职衔,换给号纸,将伊父原领号纸缴销”(注:《清高宗实录》卷三九,乾隆二年三月三十日。)。乾隆九年,四川巡抚纪山又奏:江卡撤回官兵,被“夹坝”抢劫,“查打箭炉至西藏,番蛮种类甚多,而剽悍尤甚者,莫如瞻对等部落……。如瞻对即将夹坝首犯献出,另行请旨完结。倘或刁顽不悛,其作何示之以威,并善后之法,以及派委何员前往专办之处,容与督提二臣公同酌筹会奏”(注:《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一,乾隆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瞻对使入藏驻卡过路的清军屡屡遭劫而成为重大隐患,尤其是下瞻对土司班滚所放“夹坝”,更加横行肆虐。为此,四川提督郑文焕奏请“宣示兵威”(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四川提督郑文焕折。),但并未引起重视。

乾隆十年三月,川陕总督庆复面对驻防台站官兵回营,途遇瞻对“夹坝”抢劫,而下瞻对土司“班滚亦惟缴出赃物数件,并不查献贼首”(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川陕总督庆复折。)其行为愈加放肆,奏请出兵攻剿,并令与其邻近土司于各隘口堵御防范。乾隆谕令:“看来有不得不如此之势,然须详妥为之,以期一劳永逸”(注:同上。)。乾隆心里十分清楚,维护通藏大道的通畅,对清朝控制西藏是至关重要的。为维护大道的畅通,就必须控制瞻对。四川提督郑文焕于乾隆九年十二月被召京后,接署其任的李质粹(注:《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一,乾隆九年十二月十七日。)也奏请带领官兵出口剿办瞻对,并进言:“瞻对本居于险要深山密箐丛中,出没无定,而其多年来敢于不法,原因在于从前始终未曾大加惩创所致”。乾隆接到奏报,即在其奏折后批示:“与督抚商酌而行,或汝出口据要害以为接应,令总兵前进亦可耳”。(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年四月十六日(奉朱批时间),署理四川提督李质粹折。)至此,乾隆正式同意派兵进剿瞻对。

此前,川陕总督庆复希图瞻对能够自动缴械,提出是否可先行“饬委道协等员选差前往晓谕,如果该土酋等有悔心擒献赃贼,则可从宽完结”(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川陕总督庆复折。),但是班滚早已派兵在险要关口阻挡。乾隆得知即批示:“兵贵神速,岂有贼已发兵阻挡,而汝等尚无出师之期之理?”(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年五月十九日,署理四川提督李质粹折。)即命四川巡抚纪山“派拨川属并西藏德尔格汉土官兵共一万五千余名”(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六月十五日,四川巡抚纪山折。)分路进剿。乾隆一方面命令传谕提臣等尽心筹划剿办,力图速战速决;一方面谕诫说:“倘仍如雍正八年之草率完结,复为今日之害,则庆复、纪山、李质粹不得辞其咎也。”(注:《清高宗实录》卷二四二,乾隆十年六月十五日。)表明其此次用兵欲彻底解决瞻对问题,以及一劳永逸之决心和意图。

二、清军以“班滚烧毙”告捷收兵

乾隆十年六月,攻剿瞻对正式开战。对于清王朝来说,鉴于清军“以马上得天下”入关定鼎,又在平定三藩、剿伐准噶尔、抗击沙俄的入侵等战争中富有长期作战的经验,这么个小小的瞻对,哪里是对手?但是,乾隆皇帝仍很重视,谕令清军分三路同进,并力征剿。即南路由夔州协副将马良柱率领,从里塘进攻;北路由松潘镇总兵宋宗璋率领,从甘孜进攻;中路由建昌镇总兵袁士弼统领,从沙普隆向瞻对围剿。让四川提督李质粹坐镇统领调度大军,同时调派川陕总督庆复自西安起身赴川省办理会剿(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七月十二日,川陕总督庆复折。)。

战事初起,大军压境。八月,便传来消息,上瞻对首领肯朱慑于大军兵威,前赴袁士弼军营乞降投诚(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八月二十日,川陕总督庆复折。 )。乾隆很是高兴。而后的接连几个月里,前线战事捷报频传,攻势进展却不顺利。只是前线将领急于邀功,屡屡谎报军功。下瞻对首领班滚面对大军压境,为保存实力,也出来请降,然而“庆复不许”(注:《清史稿》列传八十四,庆复。)。班滚乞降不成,则依仗天险,拼死抵抗。乾隆急命川陕总督庆复速赴前敌指挥,庆复于八月十三日抵川(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八月二十日,川陕总督庆复折。)。在从成都前往李质粹军营途中,庆复发觉前线将官所报战况不实,即向乾隆揭发。乾隆遂降旨将袁士弼革职,宋宗璋姑且免予处分,李质粹严行申饬。庆复到营,重新调整战局。同时,乾隆调派钦差大臣班第、努三也相继到营参与作战部署。

乾隆十一年正月,此时天气进入严冬季节,大雪封山,冰天雪地,粮草运输艰难,双方均在相持。班滚又耍起花招,令伊母“赴营乞降”。(注:《满汉名臣传》[M]续集第三卷,《李质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清军主帅认为该酋狡黠多端,不可遽信,清军未予理睬。班滚可能在此前后还曾派人远赴西藏求助,因此****喇嘛等出面代其求情,请求朝廷宽宥,也被乾隆皇帝“不准所请”严词拒绝(注:《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七,乾隆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几路大军合力攻击班滚驻地,至四月初,庆复向乾隆皇帝表示“攻打瞻对,约至五六月间必能全胜。”(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川陕总督庆复折。)随据奏报,瞻对贼酋班滚如郎巢穴,业于十一年四月十三日夜攻克。清兵大获全胜,惟班滚逃脱……嗣经钦差大臣班第、努三、提臣李质粹等查问土守备汪杰等,据称:“班滚与伊同母弟恶木劳丁,携眷在丫鲁地方姜错太寨内藏匿,随带领汉土官兵同往查追”(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五月初九日,川陕总督庆复折。)。

清军乘胜追击,四月二十日,官兵到丫鲁,围攻泥日寨。四月二十三日,庆复“随传令攻打有奋勇者,即行重赏。各兵奋不顾身,直冲碉门,劈开挖孔,施放地雷,连烧大战碉四座,碉楼四十余座。在碉贼番男妇约计七八百人,尽行烧毙,鸡犬无一遗存。火起之时,各官兵四面围布,于火光中望见碉顶正中悬缢贼番三名,班滚及伊家口并恶木丁(即恶木劳丁)、姜错太等俱一并烧毙”。乾隆阅看此折后批示道:“此贼甚狡猾,尚应留心踪迹”(注:同上。)。乾隆针对庆复的上奏谕称:“看此奏,瞻对一事,业已成功矣。虽未拿获班滚明正典刑,若果系烧毙,亦与正法无异。但据报烧死情形,尚有可疑之处。班滚系众酋头目,危急之际,未必即坐以待毙。其潜逃藏匿,自必有之事。即是烧毙,想其形迹,亦必与众人不同,断无俱成灰烬,不可辨识之理”(注:《清高宗实录》卷二六八,乾隆十一年六月初三日。)。接着,乾隆又说:“班滚家口,既可以潜逃,而班滚狡猾异常,反不为逃生之计乎?以上种种可疑情节,庆复不应遽信为确然”(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奉朱批时间),川陕总督庆复折。)。这些话表明乾隆皇帝对于庆复的“班滚烧毙”所持有的怀疑态度。

无论班滚是烧死,还是逃匿,清军此次征剿确实已取得全面胜利。庆复随即着手撤兵与善后事宜。据其奏报“现今大局已定,官兵无须久驻虚糜粮赀。臣所带领官兵及从前调派添派各路汉土官兵共一万三千余名,于五月十三日启程陆续减撤。中北路暂留兵三千名,南路暂留兵一千名。”(注: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奉朱批时间),川陕总督庆复折。)

乾隆允准庆复所奏陈的办理瞻对善后事宜各款。其中内容主要有:1.分地以绝盘踞,即按地界清理户口;2.设官以资管束,以效力土官就近分管各户;3.统辖以专责成,将瞻对地方划疆分界,另设土职统一管束;4.纳贡以昭恭顺,以青稞、马匹或皮张等定期纳贡;5.巡查以致靖边,令该管文武职人员定期共同查核大小土司,评定优异并赏加封号,以资鼓励;6.定禁以防负固,檄文晓谕各寨不许再建筑碉楼。7.立法以清“夹坝”,今已歼灭“夹坝”,如再出现抢劫事件,将该管所辖土司土目等予以重罚,以绝“夹坝”之弊等等(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初一日,川陕总督庆复折。)。

此外,乾隆还有一个担心是,班滚与西藏达赖喇嘛关系一向密切,若其逃入西藏境内,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惟是留兵撤后,班滚势穷前往藏匿,万一之防减不可少,巴里塘为通藏要路,瞻对欲通声息,舍此亦不能飞跃。”(注:宫中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川陕总督庆复折。)因此,要求庆复在此地方布置下属,继续访拿班滚家口,清办余党,招抚逃散人员。瞻对之役就此作罢,也算告一段落。

影响

乾隆时期的瞻对事件,是清政府在四川境内仅次于金川之役的重大军事行动。战事后期的班滚逃脱和清军的草草撤兵,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都是极为严重的。不但未能慑服住邻近土司,而且还使诸土司,特别是金川土司更加藐视朝廷。金川土司的肆无忌惮和嚣张,导致了第一次金川之役的爆发。第一次金川之役重蹈瞻对事件覆辙,清朝以接纳土司莎罗奔的乞降而收兵,致使在20多年后的乾隆三十六年再兴第二次金川之役,并进行改土归流,才彻底解决了川西北的土司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说,乾隆时期的四川西北地区,先有瞻对事件,才有第一次金川之役,再有第二次金川之役。战事一次比一次更为扩大和激烈,清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为巨大。

瞻对事件随着第一次金川之役的结束而结束,这一地区也基本保持了平稳安定的局面。但是,当时瞻对地区并没有实行改土归流,隐患也并没有消除。100余年后,因中瞻对土司工布朗结又率属于所属各处滋扰,并与明正等土司构怨仇杀,阻滞台站道路,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征剿。同治四年平定后,因达赖喇嘛曾派藏兵助战,遂将瞻对赏与达赖喇嘛管辖。此后,该地区仍屡有不靖,经过多年酝酿,直至宣统三年,经四川总督赵尔丰奏请,重又“收瞻入川”,进行改土归流,将瞻对各土司归并,设县管理,才彻底解决了隐患。 总之,在瞻对这个“弹丸”之地,所发生的矛盾纠纷一直延至清末才真正解决,溯其根源主要就在于乾隆皇帝对瞻对事件开始时态度迟疑,用兵中又片面提升作战目标,导致此一事件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最终酿成了大小金川战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