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平装: 174页 开本: 16 ISBN: 9787210048862 内容简介杨建祥所著的《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综观曾国藩一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和做学问。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哪些真迹?或谓哪些智慧?他的这三桩大事里给出了答案。 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做官是做人的实现;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学问;做学问,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官。曾国藩看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个好官、如何使学问有用?他从农家出来,读书求学,靠自身奋斗,步入翰林,掌握军权,身居高位,人生过来的一切体悟,《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贵从吃苦中来》中曾国藩归纳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锻炼,就是任做人、做官、做学问的实践巾所获得的实际体验:“凡人贵从吃苦中来” 的精神和智慧。 编辑推荐杨建祥所著的《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贵从吃苦中来》将曾国藩这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的毕生之精髓——“凡人贵从吃苦中来”详尽阐述,通过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智慧使读者感受到做人、做官和做学问的启迪。 目录自序 一言难尽之尽 一、家庭熏陶 1.星冈公悔过自新的家教 2.做个孝顺儿子 3.家庭熏陶的深刻影响 二、从“涤生”到“国藩” 1.第一次改名:叫“涤生” 2.第二次改名:叫“国藩” 3.二次改名的实质 三、“吃苦中来”的人生大纲:“力行”的锻炼 1.“知一句便行一句” 2.“平实”上用功 3.生动描述了“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历练 四、“人定亦可胜天” 1.何谓“自概之道” 2.人的有效性作为:“自概”道术 3.“人定亦可胜天”:“自概之道”的真底蕴 五、做人的秘诀:求“熟” 1.“妙来无过熟” 2.“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3.“技也进乎道矣” 六、做官“素志”的考验 1.做官“素志”:“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2.做官“但求第一义” 3.感悟治道之艰辛 七、“决不做个败家子” 1.振兴家风。处处留意 2.忧家贫,更忧家盛 3.养生乃为家教事 4.无神论信念,深化了“吃苦中来”的难度 八、苦炼了学问门道 1.博览群书 2.探求学问之根柢 3.苦炼了学问门道 4.读《易》风格,见“学问”之精髓:经世致用 九、记录人生的“绝唱” 1.做人风格的实际写照 2.平生有三耻:作一了断 十、“在人不在器” 1.治事巧得辩证法 2.治事要端正人的作为 3.治事之“通” 跋“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 曾国藩大事简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一言难尽之尽 曾国藩活了六十多岁,综观其一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和做学问。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哪些真迹?或谓哪些智慧?透过这三桩大事里给出的答案,就如左宗棠(字季高)对曾氏做的如是评价:“凡人贵从吃苦中来”。 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做官是做人的实现;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学问;做学问,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官。曾国藩看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个好官、如何使学问有用?他从农家出来,读书求学,靠自身奋斗,步入翰林,掌握军权,身居高位,人生过来的一切体悟,曾国藩归纳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锻炼,就是在做人、做官、做学问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实际体验:“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精神和智慧。 曾氏家族世代务农,他本人自幼深受务农世家的道德教育,力勤耕田,苦尽甘来,一辈子不忘农家耕耘的辛苦。这也培育了他肯吃苦的坚韧性和意志力。曾国藩走过的一生,时时留有这样的精神缩影。祖父星冈公悔改“游惰”,发誓今后要讲求“读书”和“农事”,重新做人的事件,对曾国藩是刻骨铭心的。曾国藩终生难忘的就是他祖父为曾氏家族设立的“八本堂”——“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称为“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勤奋的德性,勤中见恒,恒中见志,曾国藩是吃得非常透的。 曾国藩人生路上,有两次改名:从“涤生”到“国藩”。这两次改名,均与立志和图新有关。他经历的“滚爬”和“磨砺”,都没有脱离开立志有恒与自强求新的意志精神,他说的“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和“徐图自强”,最经典地凸显了“涤生”到“国藩”的精神写照。曾国藩感慨孔子的“十五有志”,有了志向,然后一以贯之的“身体力行”,坚持到底,这就是他信奉的“力行”哲学。“所知而力行”,劳力劳心,在“平实”上用功,真实地体现了“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力行锻炼。对此,他体悟特深,说出了“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到’’字经,具体又实际地“力行”了他的“立志”和“图新”,实现了他二次改名的人生“蓝图”。 曾国藩有个毕生的精髓,叫“自概之道”。这是一个如何能够“持盈保泰”的问题。他的一生,追求的就是能够“三不朽”,希冀立于不败之地。他熟谙以史为鉴,面对步步升迁之际,如何又能“持盈保泰”?他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又希望保持立于不败之地,这里,显示出他拥有高超控制和非凡的处置起伏跌宕的做人“惊险”的能力和智慧。这个“持盈保泰”的道理,曾国藩言之为“自概之道”。实际上,这四个字陪伴着他的一生,足以成为其做人之精要。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特色的“自概之道”,有“廉、谦、劳”三字,有“自立自强”,有“求缺”之法。最终曾国藩看到的实质是什么?是“人定亦可胜天”。这里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呢?“自立自强”,是人定胜天的主体性保证,不历“吃苦中来”是得不来的。 曾国藩的做人做官和做学问,求的是“熟”。>-3“熟”,是心身锻炼、是生活历练,是“习苦”的经历。他一再引申和发挥孟子“熟”论中的“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的精义,这是意志的锻炼。目的就是“成人”走向“成圣”。成熟,贯穿在做人做事的一切里。他十分得意地用规律性的话语评价道:“人有恒言,日‘妙来无过熟’,又日‘熟能生巧’,又日‘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应指出的是,曾国藩精准地搭脉到了习“熟”在“吃苦中来”的考量,皆如《孟子》的“苦劳饿乏,拂乱动忍”等语日:“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做官的求“熟”,曾国藩体会颇深,一是因为他的仕途的坎坷和风雨,激起他有如此多的感慨,二是因为在为官的活动里,有太多的辛酸苦辣、有太深的自家体验。所以,他很愿意联系实际地概括和精炼做官之道,以求得至熟的做官境地。他确立的做官“素志”——“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一直鞭策和激励着他自己,并以此作为曾氏家风而世代相传。实现它,这是很困难的一桩事,难在何处?曾国藩力求找准“做官第一义”,把握“居官身世出处之道”,抓吏治,要“在无定理中找准定理”,这一切,都有个求“熟”在其中,这是需要锻炼而就的。它也是“吃苦中来”,曾国藩经常从作字习熟里感悟治道之艰辛、做官之辛苦,也就不奇怪了。 令曾国藩最引以为豪又颇为自呜得意的,是他的家风教育。他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风而自勉,又在与家人不断的书信往来里,努力去发扬这些家风并建立有用的新家风,去教导家人、教育子女。后人一直以曾国藩的家训来评价他的历史性地位。历览史鉴,引以为戒,所以曾国藩自勉:“决不做个败家子”,他严格要求家人子女。振兴家风,决不是个小问题,应处处留意,不可懈怠。为“不坠家声”,曾国藩不断提醒和阐明“家规”的严格性和有用性,他教育儿女要学点“贫家儿女”的自然生长之道,切不可沾染官家风味,要多作农家活,戒富家子弟骄、奢、侈、逸等不良作风。如何“持盈保泰”?一种“忧家贫,更忧家盛”的忧患意识,总在曾国藩的内心里,会时时油然而生。这样的自勉,在他的心里,无时不充满着“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样板”。 曾国藩做人也好、做官也罢,都离不开他的学问之道。学问,拉近并沟通了做人与做官的道理。化在曾国藩一生的事业里,做学问占居了他的大半辈子生活。他一辈子究竟读了多少书?已难以数量。虽然在学术上他成就并不突出,但是,他总结出来的一套学问之道,不仅属于他本人的学研之经,而且也为他人提供了学问之则。更有意蕴的是,他从读书学问里,寻迹到做人做官的“轨迹”。曾国藩非常善于读书,更有着十分新颖的读书之道,可以称为他的学问之“门”:善于自立课程,探求学问根柢,要有好师友夹持,先立规模后求精熟等,曾国藩十分乐意探索和总结这样的学问门道。值得指明,他读书,不是就读书而读书,这叫“死读书”,他是“活读书”、“读活书”:读《周易》,能人文境之美,又有人生之悟,更能活学活用,所谓“善用易”,曾国藩也有这样的品位。这一切,曾国藩都源自于“贵从吃苦中来”的体验:“读书、做官原本就是苦差事”,需要学问历练,方能见得学问到自家。 有个特色的是,曾国藩喜用“字诀”描绘他自己丰富且坎坷的人生。也可称为他记录人生的“绝唱”。“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历练,曾国藩用了很多且又非常生动的字诀加以概括,比较著名的有:“三字经”、“八字经”、“耐字诀”、“专字诀”、“悔字诀”、“硬字诀”、“恒字诀”、“暇字诀”、“涵泳诀”等,这里,有做事的、作文的、为官的,更是做人的“吃苦中来”的心身锻炼。 曾国藩感慨他自己要了断平生“三耻”,研读观象和地图、作字、治事治业,要能够善始善终,一个“恒”字,贯穿其中。他能坚持生死之中写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时年29岁)记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次日辞世,时年62岁),就在初三日的日记里,曾国藩还记有“阅《理学宗传》”、“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真可谓至死不渝的读书信念;坚持日日作字,一天不练习,此天不入睡,这叫“临摹不间断”,他勉其是“功课”:“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坚持天天读书,在马背上读、在坐轿里读、在苦闷中读、在不顺中读、在交流中读、专一地读、专心地读,总是“不间断”,也勉其为他的“课程”:“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问断。”其中的含辛茹苦,透过他的“字诀”工夫,恐怕他是最有体会了。 “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历练,曾国藩认为,难就难在它就是要表现在如何治事上。做人做官和做学问,归结到底的就是如何做事。曾国藩治事,力主客观和辩证。这就是困难之处。综观他的一生,尤其是咸丰八年出山以来,治事方面的成熟,使他更加体会出“贵从吃苦中来”的特殊滋味。一上任官,领兵打仗,处理行政,小事大事,讲究方法,“凡办事不必定讲考据”,凡做大事者,须要“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治事的锻炼,先要处理好“人、器之辨”,即“在人不在器”,可以归为一种做人治事的特殊胸襟:刚柔吞吐,拂逆以磨砺,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治事也要讲个“通”,抓军事、抓吏事、抓人事、抓财事,处理复杂事务,他需要融通百家之长,培养治事之“通”的本领。他选择看齐的是:“思古圣王制作之事,无论大小精粗,大抵皆本于平争、因势、善习、从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则不轻于制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治理国家之事,融合老子、庄子、大禹、墨子诸学说。曾国藩真不愧是个经世致用的高手。当他融人了“吃苦中来”,使得他的做人做官和做学问,在这层“治事”的“融通”里,增添了“吃苦”中走来的“刚毅:’和“含蓄”。 曾国藩留给后人太多的“记忆”和太多的“争议”,但是,“凡人贵从吃苦中来”,可以看成是曾国藩这本“大书”里面的最大“精要”。功成名就的他,一生走过的历程,是有起有落、跌荡起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成功又失败,失败又成功,他咬紧牙根不放松,就是他吃得起苦。诚如曾国藩点石成金:“(人)有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d这里,有他一贯信奉的意志和精神。要追溯他是如何走过来的?又是如何成就他自己的?也就是说,“凡人贵从吃苦中来”是如何地在他身上展显和实现?我们就得从他的“从小”说起。 曾国藩丰富又坎坷的一生,都离不开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农家子弟,祖上的家风影响了他,无论曾国藩后来做了再大的官,家庭熏陶始终留在他的记忆里,而且对他来说,这总是一种美好的记忆。有时农村的习性、农家的习惯,还不时成为了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当我们要解开。解读曾国藩一生之精要之智慧,也就得从他的家庭熏陶说开。 后记大约在一千万字属于曾国藩亲自写就的文献里,笔者去搜索这样一个主题,去寻觅这样一种真迹,去书写这样一位故者,我能有所发现吗? 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关键人物,一直吸引着我的思考。借此机会把他的毕生之精髓——“凡人贵从吃苦中来”以这本小书的形式奉献给读者,希冀从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智慧里能够获得做人、做官和做学问的启迪,恐怕就不会枉费我研究曾国藩的一番辛苦和劳作了。 呜呼!人必故,智慧却未曾会故。 最后,在本书付梓之际,由衷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徐兄明德先生自始至终的关怀与厚爱,尤其对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用心启示,甚为感激。 杨建祥 2011年3月于寒舍止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