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直沽 |
释义 | 大直沽是个地名,位于天津市。 天津东临渤海,九水凑集,运河南下,海河入海,自古就是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地位。金代在此建直沽寨,自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海运漕粮后,大直沽的地位愈加重要:它是海运终点港,也是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元代在大直沽设立漕粮接运厅,并于延祐三年(1316)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元人王懋德所写“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诗句,就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大直沽漕运的繁荣景象。“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津沽”是天津的别名,直沽与天津有着密不可分之渊源,首先,“直沽”是天津的古名;其次,在明代“直沽”是海河的通称;第三,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早在天津建城100多年前,大直沽就已从早期聚落,发展成为天津的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了。漕运枢纽、庙宇林立、酒业崛起,这三个要素有力地促进了大直沽人口的增加、聚落的扩大和商业经济的繁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大直沽遭空前洗劫,几成废墟,后沦为比国(比利时)租界。 今日“大直沽”为河东区片,西临海河,位于津塘路与十五经路交会处一带。以“直沽”冠名的街道有近20条———“大直沽三号路”至“大直沽十三号路”,还有直沽街、沽前街、沽后街等。大直沽有西街、前街、后街、中街,四条派生街,其原生地名并不一致。前街长639米,1902年建,因位于娘娘庙前而得名;后街长490米,1900年建,因位于娘娘庙后而得名;西街长331米,1949年建,因位于药王庙西侧,初名药王庙西街,1980年改为今名;中街长417米,建于1902年,因位于大直沽地区中部而得名。 津门俗谚曰:“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指酿酒业)、台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后台、东观台、西观台、刘家台、东孙家台、西孙家台等,显示出大直沽地区成陆较早、地势多高台的地势特点。大直沽人口密集,街道狭窄,里巷交错,多旧式平房。胡同多以姓氏家族命名,如李家胡同、宋家胡同、赵家胡同、王家胡同、何家胡同等。 进入21世纪,大直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大直沽商贸街、大直沽商贸城的建设令人瞩目———全长1.2公里的一条旅游商贸街和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一座旅游商贸城,将大直沽的历史风韵和现代精神交融在一起,昭示着大直沽将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