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麓的大沾河上游,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省部级保护区,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原始、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森林湿地保护区。流经保护区内75公里长的大沾河是世界上少数几条未被污染的河流。保护区内稀有植物珍贵,动物种类繁多,共有高等植物57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野生动物254种,其中包括白头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类保护鸟类,大沾河湿地还是白头鹤在我国唯一的栖息繁殖地。保护区于2009年9月经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述

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脉北麓大沾河上游的沾河林业局经营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 127 ° 57 ′ 54 ″~ 128 ° 27 ′ 24 ″,北纬 48 ° 01 ′ 23 ″~ 48 ° 46 ′ 45 ″,总面积 211618 公顷。保护区地势平缓,河流纵横湖泡密布,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中国小兴安岭林区类型齐全、分布集中、面积最大的典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也是森林沼泽代表物种、世界珍稀鹤类、国家I级保护鸟类——白头鹤的重要繁殖地以及东北亚水禽迁徙、停歇的主要通道和栖息地。具有以浮叶慈菇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丰富的北方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还是黑龙江流域上游重要支流沾河源头的水源涵养地。为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最具潜力和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关系中国东北高纬度地区生态安全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大沾河湿地至今没有被人类活动所改变,仍处于原始状态。她是典型的森林湿地,以森林为主要植物,其余为灌丛沼泽、草丛沼泽和藓类沼泽。大沾河上游两岸泊泽相连,九曲回肠。而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湿地则森林密布。湿地内转心岛周围有70多个泡泽,水鸟和野生动物常来这里戏水。岛上长着茂密的冷杉,随着雨季的到来,湿地漫水,小岛就漂浮起来,随风转动。特殊的自然条件,使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物种多,区内有野生植物572种,野生动物25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

保护区东与红星、上甘岭、友好林业局接壤,南与绥棱林业局毗邻 ,西以通北林业局为界。东西宽57.4 公里,南北长81.7 公里 ,形状呈哑铃形。按功能区划,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8767 公顷 ,缓冲区面积为45847 公顷、实验区面积为77004公顷。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保护区内。

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1161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8767公顷,缓冲区面积为45847公顷,实验区面积为77004公顷。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小兴安岭北麓,范围在东经127°57′54″~128°27′24″,北纬48°01′23″~48°46′45″之间。南自大沾河发源地南沾河起,向东北沿沾河林业局与绥棱林业局、友好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红星林业局的局界至华尔杜康山,向西南沿二可河林场20、40、39、38、37、47、52、51林班界,北营林场14、22、23林班界,伊南河林场1、2、3、14、22、41、54、53、60、69、68、67林班界,尖新山林场2、1、15、14、17林班界,乌斯孟林场2、1、3、5、7、15、25、24、23、42、43林班界至大沾河,沿大沾河经大吉岭库林场75、84、78、77、81、80、79、93、94、103、102、112、116、127、128、129林班界,再沿沾河林业局与通北林业局局界至南沾河。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上 属于古生代海西宁运动隆起褶皱断裂带之侧翼,山体主要形成于洪积世末期,岩石以花岗岩为主,次为玄武岩 。 基本形成东南部高,西北部低,起伏不平的丘陵低山地貌。全区海拔最高为465m ,最低为420m ,起伏量 45m,坡度在5 °~ l0°之间。由于河水流蚀和冲积,多见有平坦宽谷和沟塘,加之夏季雨水过大、气温较低、蒸发量小,使得山脚低平地及沿河岸边地表层潮湿,因此形成较大面积的湿地。

气候

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同时具有湿润森林气候的特点。 由于受海洋环流和西伯利亚冷气影响,四季明显,冬季漫长而寒冷,多西北风;春来迟,解冻晚,风大,降水少;夏季短促炎热,多东南风和大雨,降水量大而集中;秋季日照渐短,气温下降迅速,多大风和阴雨天气,降水逐步减少 。

保护区年均温-0.2 ℃ ,极端最低温-46 ℃ ,极端最高温36 ℃ 。年温差较大,最冷月 (1 月) 平均气温为-20 ℃ ,最热月 (7月) 平均为19 ℃ 。全年有 5 个月平均温度在0 ℃ 以下,有 7 个月在 0 ℃ 以上。在一年内,气温呈低正弦曲线变化,各月平均气温在 7 月份以前逐月上升,8 月份后逐月下降。早霜一般 在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 晚霜在5 月中旬 至6 月中旬,无霜期100 ~ 120 天, 全年≥ 10℃ 积温为2000 ~ 2500℃ 。全年日照时数2300 ~ 2700h 小时。

土壤

由于该区纬度较高,土壤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发育方向。区内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黑土等。根据本区土壤发育程序与发育特征,可分为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黑土共五大类。

土壤温度

全年土壤 结冻期较长,为10 月上旬至翌年5 月上旬,土壤冻层深达2.5 m , 低洼处沼泽区因受水分影响,冻土层变薄,但冰冻迟,解冻晚。

降水

保护区年降水量为500 — 700mm,平均607.5mm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7 、8 月份) ,达195 — 457mm 之间;冬季降水较少,积雪期160 天左右,积雪厚达30 ~50cm 。

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 %。降水量较为集中的7 、8 月因水分充足,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相对湿度高达 80 %以上。最低湿度出现在春季大风季节,空气干燥。

保护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位于蒙古高压的东部边缘,盛行西风和西北风;夏季由于温湿暖流的影响,多盛行偏南风和东南风。夏季风速最小,春秋两季风速较大,平均风速 2.0m/s ,年均大风 7 次。

水文

(1)地表水

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湖泡棋布,主要河流为沾河,属黑龙江水系 ,由南沾河、北沾河汇合而成。 南沾河发源于小兴安岭主脉北坡的沾河顶子,保护区内流程 60km ,河宽 6m ;北沾河发源于小兴安岭主脉西坡的汤元山麓,保护区内流程 57km ,河宽 6m ,两河汇合后称沾河,也称大沾河。沾河自南向北蜿蜒曲折,在保护区内河道逐渐宽阔,长约为75km ,平均河宽 100m ,水深 l ~ 1.9m ,流速 0 .5m/s ,流量 58.8m 3/s 。

沾河有大小支流近 50 条,其中都鲁河为其最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东部的伊春林区,在沾河林区内流程 67km ,保护区内流程 43km ,河宽 30m ,平均深度1~2m ,流向为自东向西。其余主要支流有:乌斯孟河(保护区内流程 41.4km ,河宽 10m )、大乌兰河(保护区内流程 25km ,河宽 5m )、小乌兰河(保护区内流程 4km ,河宽 3m )、南塔卡拉河(保护区内流程 22km ,河宽 4m )、北塔卡拉河(保护区内流程 16km ,河宽 5m )。

(2)地下水

该区地下水含量丰富,水质清澈。以第三纪孔隙、裂隙水为主,含水体为砂岩和砾岩。此外还有第四纪冲击孔隙水,含水体为砾岩和卵石,深度为5 ~15m ,含水层厚2~5m ,渗透性较好,分布于高、低漫滩和谷地。由于构造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含水十分丰富,可不断地补给河谷潜水,在旱季表现尤为明显。

资源

植物资源

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北坡,植物区系构成上属长白植物区系 ( 亦称满洲植物区系 ) 。长白植物区系是指由吉林省长白山区、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俄罗斯阿穆尔州和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地区所组成的植物区系。按中国植被区划理论归于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由于北部与大兴安岭植物区相接,因而北部还具有大兴安岭植物区系的过渡特征。区系的代表植被是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组成以红松为主,伴生多种温性阔叶树种,多达十余种,其中有一些第三纪孑遗种,如水曲柳、黄檗、胡桃楸 ( Juglans mandshurica ) 等,再加上林内有发育良好的一些藤本植物,如山葡萄 ( Vitis amurensis ) 、北五味子 ( Schisandra chinensis ) 、狗枣猕猴桃 ( Actinidia kolomikta ) ,使保护区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具有亚热带景色,同时还伴生一些“欧亚针叶林区”的寒温带 ( 亚寒带 ) 树种,如鱼鳞云杉 ( Picea jezoensis var . ajanensis ) 、红皮云杉 ( P.koriensis ) 、臭冷杉 ( Abies nephrolepis ) 等,因此,本亚区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既有南方 ( 亚热带 ) 景色,又有北方 ( 寒温带 ) 植物。现阶段大部分红松阔叶混交林己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的次生林。次生林的主要树种为蒙古栎 ( Quercus mongolica ) 、白桦 ( Betula platyphylla ) 、山杨 ( Populus davidiana ) 、椴树等。

据初步调查统计,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高等植物 162 科 906 种,其中苔藓植物53 科163 种,蕨类植物 14 科 49 种,占小兴安岭植物区蕨类植物的71.74% ,裸子植物2 科8 种,占小兴安岭植物区裸子植物的88.89% ,被子植物93 科 686 种,占小兴安岭植物区被子植物的68.94% 。种子植物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7 种,即红松、浮叶慈菇、野大豆、水曲柳、钻天柳、黄檗、紫椴。

动物资源

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动物区属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根据最近的科学考察以及以往的有关资料记载,保护区内生存的脊椎动物有 303 种,其中鱼类共有 6 目 12 科 37 种;两栖类 2 目 4 科 6 种;爬行类 3 目 4 科 8 种;鸟类 16 目 39 科 202 种;兽类 6 目 l5 科 50 种。昆虫纲动物 12 目 402 种,土壤动物 3 门 8 纲 15 目 42 科 72 种。保护区内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白头鹤、东方白鹳、丹项鹤和金雕 4 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普通鵟、毛脚鵟、乌林鸮、长尾林鸮等 33 种;国家Ⅰ级保护兽类紫貂和原麝 2 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棕熊、猞猁、驼鹿 8 等种。

据调查及文献记载,大沾河保护区共有鱼类 5 目 12 科 37 种,占黑龙江省鱼类总数 105 种的 35.2% ,占小兴安岭鱼类总数 71 种的 52.1% ,其中鲤科 (Cyprinidae) 鱼类 20 种,占鱼类总数的 54.1% ,为最多;鲑科 (Salmonidae) 和鳅科 (Cobitidae) 各 3 种,均占总数的 8.1% ;鲶科 (Siluridae) 、鲿科 (Bagridae) 鱼类各 2 种,分别占总数的 5.4% ;茴鱼科 ( Thymallidae ) 、胡瓜鱼科 ( Osmeridae ) 、狗鱼科 ( Esocidae ) 、塘鳢科 ( Eleotridae ) 、鳕科 ( Gadidae ) 、鳢科 ( Channidae ) 、七鳃鳗科 ( Petromyzonidae ) 各 1 种,分别占总数的 2.7% 。调查统计,保护区区内两栖动物共有 6 种,隶属于 2 目 4 科;爬行动物 8 种,隶属于 3 目 4 科 。两栖类中以极北鲵 (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 较常见,也是保护区内唯一的有尾目种类。极北鲵每年春夏季在山溪及其附近的沼泽中常可见到实体和卵袋。无尾目中常见的是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夏季最常见的优势种是东北雨蛙 ( Hyla japonica ) ,在湿地中有相当大的数量。黑斑蛙在这里是偶见种。爬行类中的鳖 ( Trionyx sinensis ) 在沾河中偶尔可见,数量极少。蜥蜴目中的胎生蜥蜴( Lacerta vivipara ) 是这里的常见种,常活动于林缘、路旁、倒木下,其卵胎生的繁殖方式是适应这里极为寒冷,无霜期短的气候的很好方式。这里较为常见的蛇类是枕纹锦蛇 ( Elaphe dione ) 和乌苏里蝮 ( Gloydius ussuriensis ) ,它们分布较广,大多数山地均可见到。体形较大的棕黑锦蛇 ( E.schrenckii ) 在这里是偶见种。红点锦蛇( E.rufodorsata ) 和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 分布于河流附近的湿地和石山上,数量稀少。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大多数是有益动物,并且有些种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多样,决定了该区鸟类资源的多样性。经调查及文献统计,该区共有鸟类 202 种,其中雀形目鸟类 92 种,占全区总数的 45.55% ;非雀形目鸟类 110 种,占总数的 54.45% 。夏候鸟 112 种,占 55.44% ;旅鸟 36 种,占 17.82% ;冬候鸟 11 种,占 5.45% ;留鸟 43 种,占 21.29%

保护区内的鸟类,有鹳形目鸟类东方白鹳 ( 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 、苍鹭等 2 科 5 种,占全区 2.48% ;雁形目鸟类有白额雁 ( Anser albifrons frontalis ) 、鸳鸯、绿翅鸭、花脸鸭 ( Anas formosa ) 等 21 种,占全区总数的 10.40% ;隼形目鸟类有苍鹰 ( Accipiter gentilis schvedowi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乌雕 ( Aquila clanga ) 、鹗 ( Pandion haliaetus ) 等猛禽共计 3 科 18 种,占全区总数的 8.91% ;鸡形目鸟类有黑琴鸡 ( Lyrurus tetrix ussuriensis ) 、花尾榛鸡等 2 科 5 种,占全区总数的 2.48% ;鹤形目鸟类有白头鹤 ( Grus monacha ) 、丹顶鹤 ( Grus japonensis ) 、白枕鹤 ( Grus vipio ) 等 3 科 8 种,占全区总数的 3.96% ;鸻形目鸟类有金眶鸻 ( 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 、白腰草鹬 ( Tringa ochropus ) 等2科 18 种,占全区总数的 8.91% ;鸥形目、鸽形目,鹃形目,鸮形目各 4 种、 1 种、 3 种、 11 种、分别占全区总数的 1.98% 、 0.50% 、 1.49% 、 5.45% 。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 4 种,即东方白鹳、白头鹤、丹项鹤、金雕。属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有白枕鹤、苍鹰、雀鹰 ( Accipiter nisus ) 、鸳鸯、毛腿渔鸮 ( Ketupa blakistoni doerriesi ) 等鸟类 33 种。白头鹤是世界现存 15 种鹤类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白头鹤种群繁殖基地和集中分布区。

白头鹤又名修女鹤,是森林湿地的旗舰物种。2002 年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自从 1999 年发现濒危动物白头鹤以来,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合作开展对白头鹤的科学研究,揭开了白头鹤神秘的面纱,初步掌握了白头鹤繁殖、生长、迁徙的规律,使得白头鹤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共发现鹤巢8 个,2004 年9月18 日在乌斯孟林场49 林班同时发现白头鹤18 只在此觅食,专家学者为之震惊。充分证实了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繁殖白头鹤的集中分布区。

湿地资源

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北坡,小兴安岭主脉山脊绕保护区的东、南、西三面。属湿润森林气候型,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潮湿。土壤结冻时间长,由岛状多年冻土层和季节性冻土层形成天然隔水板,造成土壤过湿,排水力差。保护区海拨最高为465m ,最低为420m ,起伏量45m ,坡度在5 °~l0 °之间,地势平坦,河谷平浅,河水落差小,排水不畅,从而形成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的林间沼泽湿地。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保护区规划面积为211618hm,其中湿地面积为92188 hm,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6% 。包括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森林沼泽湿地等 7 种湿地类型。这7 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区的河流源区成片状、同心圆状镶嵌分布,如“圈儿泡子”,而在河流两侧、河漫滩及沟谷中则呈条带状镶嵌分布。

生态旅游

概述

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为:以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和自然社会为基本对象,将生态旅游、自然保护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发展建设中,既要保护所观光对象的自然原始性、环境的完整性,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自然保护的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而且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实现保护区发展建设的目标奠定物质和经济基础。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种类繁多,动、植物珍稀奇特,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生物旅游资源。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飞禽随处可见,除具有森林湿地景观,更有一些特色景观,如火山溶洞、白桦林、兴安杜鹃景观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湿地是小兴安岭保存面积最大的内陆湿地,自然景观未受到破坏,区内河流纵横,水体资源十分丰富,奇花异草美不胜收,风景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都有鲜明的特色。

山地景观

自然保护区山地平缓,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低山丘陵的地形外貌,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和熔岩石带,这些山体或浑圆漫坡、或陡峭险峻,裸露于山顶的巨石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保护区内有雄壮挺拔的华尔都康山;有逶迤连绵的牙杜山;有状如粮仓、储满褐色玄武岩的石仓山;有可与五大连池火山相媲美的石海花园——药泉山。

水域景观

( 1 )神奇的大沾河

保护区内河流、小溪密布,其主要河流——大沾河是小兴安岭北坡的最大河流,也是亚洲为数不多未被污染、仍保持原始自然风貌的河流之一,在保护区内流程 75km ,夏季最高水温仅达 10 ℃ ,为我国著名的冷水河系,其河道宽阔,河水清澈透明,两岸山峦起伏、地形多变。著名的“神州第一漂”就是在这里。

( 2 )连环湖胜景

连环湖俗称“圈儿湖”或“圈儿泡”,面积达 800 公顷 。这里的自然水泡星罗棋布,连环错落,布局井然,景观如画,神奇美妙。这里有名的湖泡就有十几个,如月牙泡、鲫鱼泡、大雁泡、天鹅泡等,不知名的湖泡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湖泡中最为神奇的应数其中的"转心湖",转心湖中有一个浮岛,人称湖心岛.浮岛面积约为 4 万平方米 ,呈不规则圆状,环岛水面宽约四十、五十米。遇南风吹浮岛则靠近北岸,北风吹则靠南岸,东风则西,西风则东,此湖因此得名转心湖。岛上长满原始林木,蓊郁闭合,更给浮岛增添神奇色彩。

生物景观

( 1 ) 动物景观

保护区地处东北亚鸟类、特别是水禽迁徙的主要通道上,成为多种鸟类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宽阔的森林湿地中,珍稀的白头鹤、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金雕、鸳鸯、花尾榛鸡等鸟类在自由飞翔和悠闲漫步,莽莽林海中,不时有驼鹿、马鹿、狍子、黑熊、野猪、松鼠等兽类出没,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 2 ) 植物景观

保护区内的地带性植被是以落叶松为优势种的落叶松——白桦林,林内伴生树种多为云杉、臭冷杉、蒙古栎、白桦等,此外保护区内还生长着大面积的次生杂木林。林下植被种类多而繁茂,主要有兴安杜鹃、暴马丁香、山梅花、黄花忍冬、柳叶绣线菊、苔草等。春季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夏季,各种野花争相绽放,争奇斗艳;秋季,一串串诱人的果实挂满枝头,浓郁清香,鲜艳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冬季,这里银装素裹、雪海茫茫,翠绿的松林与无垠的白雪、蓝天相互辉映,恍若仙境。

大沾河以其独特秀丽的风光使专家、学者及海外探险者称为“塞北三峡”。曾有美、日、法、意、澳等专家学者都到此考察,大沾河自南向北蜿蜒曲折,两岸悬崖峭壁、山高林密。山河相伴相随,景色绮丽多姿。有的河段流水如镜,有的河段卵石横卧、浪流翻滚,河水清澈见底,有三峡之动,漓江之静。大沾河起源于高山密林中的无人区,全长247 公里,整个流域无人居住,使亚洲未被污染得河流之一,这里是天然的大氧气吧,使森林浴的圣地,被誉为“神州第一漂”。

基本建设

保护区的局址设在交通方便的沾河林业局,办公楼建筑面积467.25 平方米 ,占地面积2292 平方米 。已建成尖新山、格拉气、伊南河等8 个保护工作站,共计400 平方米 ,以及塔卡拉河、圈儿泡子和乌斯孟 3 个生态监测站,共计300 平方米 。在进入保护区的大沾河岸边已建成具有象征意义、名为“托起未来”保护区标志性雕塑 1 座。建设界碑10 个、宣传牌110 个、界牌80 个,在保护区周边交界处埋设界桩568 个,使保护区四至范围十分清楚。各保护站、监测站现已全部通电,通讯设施比较齐全,工作井然有序。

投资情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发 [2002]117 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吉林珲春等5 个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要求,国家一期投资为 286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安排 228 万元、地方配套解决 58 万元,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批字 [2006]68 号文件《关于黑龙江大沾河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二期投资为 521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基金安排 417 万元、地方配套解决 104 万元。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最为典型、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护区发展建设最具潜力和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原始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同类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因此,进一步保护其资源,研究其生态系统变化规律,维护其系统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白头鹤科研

白头鹤是森林湿地的旗舰物种,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估计数量约 9100 只。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繁殖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中国的小兴安岭地区。1998 年在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找到了白头鹤的繁殖巢,此后,为了保护好白头鹤,林业局专门投入二十余万元的设备,每年专门为白头鹤种植 50 公顷“口粮田”,保证白头鹤在这里生长与生活。 2004 年 9 月 18 日 在乌斯孟 49 林班的白头鹤“口粮田”里一次性发现 18 只白头鹤同时觅食,专家学者为之震惊。 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合作开展对白头鹤的科学研究,经过几年不间断的研究,使得白头鹤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共发现鹤巢 11 个,并录制了大量的繁殖资料,揭开了白头鹤神秘的面纱,专家学者一致认为 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一处白头鹤的繁殖地和集中分布区。白头鹤每年 4 月初迁到小兴安岭,迁来时就已经成对活动。 4 月中下旬开始交配。

白头鹤营巢于森林湿地的小片水塘中,水塘水深 120~ 300mm ,水塘中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塔头。巢附近的木本植物主要以落叶松、毛赤杨和白桦为主。还有少许卵叶柴桦和 柴桦 等,郁闭度在 0.2~0.6 不等。草本植物有小叶樟、修氏苔草、狭叶甜茅、宽叶苔草和翻白蚊子草等。巢以塔头为基底,其上是从巢位附近水中捞出的枯草茎、叶,再上是落叶松和毛赤杨的细枝条混杂着枯干的小叶樟和苔草,最上面是细碎的干草。白头鹤 4 月末产卵,每窝 2 枚卵。卵以淡土黄色为主,布以不规则、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点,钝端的褐色斑点较尖端密集。成鸟产完第 1 枚卵便开始孵卵。尽管雌雄都参与孵卵,但夜间坐巢的都是雌鹤。清晨进行第一次换孵,雌鹤离巢去采食地,由雄鹤担任孵卵任务。每天 15 :00~16 :30 会有一次比较固定的换孵过程。其余时间有时也会出现换孵现象。根据野外记录,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每天换孵 4 次。凉卵在孵化过程中并不定时。但是孵化前期较后期少。原因与天气越来越热以及孵化后期胚胎自行产热增加有关。阴雨天的凉卵次数和时间远少于晴天。翻卵多与凉卵和换孵相结合。根据野外观察结果,孵化到第 27 天时,便可以听到雏鸟在卵壳内发出的叫声和啄壳的声音。第 28 天第 1 枚卵的钝端侧面被雏鸟叨出小洞。之后的 36~46 小时里,卵壳上的洞逐渐增大、形成半环状、近环状直至卵壳钝端脱落。当雏鸟蹬脱卵壳后已经显得疲惫,羽毛全部变干后,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先出壳的雏鸟对第二只雏鸟有明显啄斗的行为 。雏鸟出壳后的 11 小时内,未见成鸟饲喂雏鸟。期间巢上的成鸟用喙衔起小块蛋皮递到雏鸟喙端,此时雏鸟发出类似于蟋蟀的叫声,不时地啄取成鹤喙端的蛋皮。随着时间的推移,雏鸟的活动有所增多,啄食的准确率增强。与此同时,巢外另一只成鹤不停地用喙在塔头中戳、拽,翻找着食物。在雏鸟出壳 11 小时后,巢外的成鹤开始饲喂雏鸟,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回巢一次,喙端衔着找来的食物。天气温暖时,成鹤用食物吸引雏鸟离巢活动。成鹤带回来的食物多数是蚯蚓。此外还发现有蝌蚪和玉米粒大小的螺类。出壳后 12 小时左右,雏鸟开始自己饮水,饮水行为极不熟练,近乎于连呛带喝。在第 2 只雏鸟出壳后的次日,成鸟便带着雏鸟渐渐远离巢址,不再回巢过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