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涌镇 |
释义 | 大涌,俗称"隆都",地处中山市西南部,以生产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而闻名全国,是广东省中山市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红木家具名镇,也是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这里距石岐城区8公里,东临岐江、西靠西江,总面积40.5平方公里,下辖6个居委会和2个村委会,户籍人口2.9万人,旅外乡亲3万多人。 简介大涌镇俗称“隆都”,地处中山市西南部,随卓旗山起伏错落之势环拥而建,东临岐江,西靠西江,毗邻港澳,总面积40.5平方公里,下辖6个居委会和2个村委会,全部依卓旗山山势环绕而建。全镇户籍人口2.9万多人,外来人口4万多人,旅外乡亲3万多人,建成区常住人口6.8万人。镇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水陆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村俗淳朴,是中山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 规划篇走进大涌,你会发现这里处处日新月异,处处和谐安康,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融并蓄。科学发展观给小城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里,一幢幢富于都市魅力的商住建筑把历史传统和现代风格紧密结合,塑造了全新的城镇风貌。包括:尽享180亩自然生态环境的雅居乐花园;品味异国风情的胜景园;立足本土、超越本土的新世纪花园等一批融入了高雅艺术和城市品位的住宅小区。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大涌着力改善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创业和人居环境。从总体规划修编到重点项目的建设,从组团式发展策略的实施到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大涌己实现了从单纯追求城建品位向城镇经营模式的转变。 4203亩的绿化成果规划,系统地把大涌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的结合。“绿心、水岸、绿网”的景观结构天然混成。 40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7000多万元的电网改造……为大涌未来的发展增添了锐气和信心。宏图伟略、一触即发。“人字形”的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发展态势。 中部: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彰显核心商务地位; 青岗:扩张纺织服装链条,打造商业居住天地; 葵朗: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建造特色家具市场; 安堂:完善牛仔布匹市场,构建商贸物流中心。 四大功能规划布局,突现中国红木家具、牛仔服装两大特色产业的战略地位。“四横四纵加一环”的绿化主干网络,勾画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发展蓝图。立足5年、着眼10年、规划20年。小城镇、大规划,一个规划合理,设施齐备、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现代化城镇即将展现眼前。 经济篇今日大涌,成就卓越。中国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的丰碑崛地而起。新型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洪流正涌动整个大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稳定、经济腾飞,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成就,今非昔比。 大涌,是中国红木家具业发展的集散地、策源地。产品设计来自传统、融入现代;大涌是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引领中国牛仔服装时尚潮流。红木家具、牛仔服装,成为中国和世界认知大涌的两张名片。依托这两大重点产业,大涌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落实名牌战略,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内源外源经济同步发展。 在大涌这里,你会感受到对外开放,自由竞争的勃勃生机。大涌作为全省创新技术试点,一直为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而努力。在全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局下,东引西进,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走出大涌,缔结友好;招商引资,互惠互利;筑巢引凤,共谋发展。处处如火如荼,年年高潮迭起。 文化篇“地灵人杰尽风流,画艳诗芳醉客眸”。大涌,诗人眼中极富文化气息的南国小镇,自然生态优势,人居环境清雅,人文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文化之乡”。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与特有的隆都方言一样,大涌的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有传承更有发展。也由于依托着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大涌聚合了更强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民族文化,华侨带着方言走向世界,又循着方言认祖归宗,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华侨胞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 走到大涌,你不防用心灵与这里的历史对话,让目光与隆都文化相拥。从一座座久经风雨的画卷中,去感受这种“木筏西迁”,“珠玑南渡”的地缘文化,去品味小镇创造和发展的痕迹,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的辉煌。 这里,有别具特色的隆都建筑,有名扬中外的雕刻艺术,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自成一格的方言文化;这里,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书雅乐神韵悠扬。 漫长的岁月把历史的辉煌深埋地下,深远的文化却在辉煌的今天传承。今天的大涌,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省教育强镇的名字成为了承传历史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得要载体。 综述篇大涌的活力,需要仔细品味,品味她的创新,品味她的安宁,品味她的和谐。再造新景,异彩纷呈。空间发展气势磅礴,塑造新农村格局,社会稳定,文明祥和,尽现侨胞乡小镇的活力。 活力大涌、创造未来。一座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富裕安康、环境优美舒适、社会美满和谐的活力城镇正从梦景走向现实。大涌人正踌躇满怀、开拓创新,为辉煌的今天创造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明天。 建置沿革大涌与沙溪两地俗称隆都。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其时卓旗山处于香山岛西北侧。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大涌。 香山自南宋立县以来,大涌从属德庆乡、龙眼都、隆都、隆镇、第二区、西乡区、第十二区、沙溪区。 1957年2月,从沙溪分出设置大涌乡; 1958年8月改称先锋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同年10月并入沙溪公社; 1959年4月,又从沙溪分出,设置大涌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分成大涌、旗北两公社,同属沙溪区; 1963年1月,大涌、旗北、沙溪、溪角四个公社合并为沙溪公社; 1966年5月,从沙溪公社分出,称大涌公社; 1983年11月,改称大涌区公所; 1986年12月,改设为大涌镇。 2005年,辖大涌、南文、安堂、岚田、青岗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旗南(南村、石井、全禄合并)、旗北(叠石、起凤环合并)2个村民委员会。 2006年,辖兴涌、大涌、南文、安堂、岚田、青岗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旗南、旗北2个村民委员会。 发展阶段大涌,新石器晚期己有古越人居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罗姓始祖雪梅,迁居叠石,成为较早立村之一,有810年历史。大涌的社会、文化、 经济,历经渔猎渔农,农业经济、工业立镇、特色工业强镇等几个阶段。 渔猎、渔农阶段1959、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岚田、全禄两村,挖掘出不少石器、网坠、彩陶、夹沙陶等文物,说明新石器晚期,在卓旗山周边,便有土著古越族人搭建窝棚而居,以渔猎、兽猎为生,处于半定居状态。其时的大涌,是香山孤岛西北侧的小岛,彼此间没有陆地相连,没有耕地,只有零星人口。南宋末年起,大涌各姓始祖陆续迁入,至明代洪武年间,形成明显的青岗、叠石、大涌、小洋、竹仔林等村落。由于卓旗山列冲积成小平原,海滩变桑田,居民便以渔农为生。沿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隆都地区划入迁界之列,大涌人荒弃家园,搬迁他处,重新立业,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康熙八年,清政府批准隆都复界,居民返乡重整家园,社会经济缓慢恢复。 农业经济阶段清代乾隆期间,香山南北沙田形成陆地,大涌南北地处其中,耕地不断扩大。当时农业实行,“奖垦荒,兴水利”政策农业经济形成,商业、交通、小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大涌水路交通方便,墟市形成,发展到“同治中兴,十分兴旺”与小榄、黄圃、南朗等墟市齐名。务农、务工、经商者不断迁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确定中山为全国模范县后。大涌生产的粮、油、糖、蔬果甚丰,如南文沙葛、三念,安堂黑果蔗、毛瓜,叠石藕、榄角等。村民把农副产品,运到南文墟进行交易或贩运港澳。民国25年大涌人口、经济发展较盛。有8247户,33335人,商户484户,从业人员1002人,船户74户,从业人员160人,农、林、牧、副、渔各业甚为兴旺。民国28~32年期间,日军强行从叠石、全禄登陆,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又逢水、旱二灾,大涌百姓苦不堪言,人丁锐减,经济萎缩。1949年10月30日,中山全境解放。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历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197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7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1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70.8%,工业总产值227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9.2%。 工业立镇阶段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大涌办起中山县乡镇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次年发动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大力发展了镇企业。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民“洗脚上田”开办第二、三产业,民营经济诞生,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业萌芽。1984年,集体企业49家,个体企业56家,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71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55万元占工农业产值68.3%,农业产值861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31.7%,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的比例提高,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1986年12月,省政府批准大涌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大涌镇政府以此为契机,确立“工业立镇”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取几项措施;落实农村三次延长责任田承包期,有利土地迅速集中,由耕田能手经营,让更多的人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从1994年起,历时3年,完成集体办企业的转机换制工作,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加大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厂房和工人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投资环境。1998年,集体企业(村办挂钩厂)57家,民营企业432家,工农业总产值14。980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11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4.24%。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红木家具、纺织服装、陶瓷、工艺品、塑胶、玩具、皮革”等工业门类,达到“工业立镇”的目标。 特色工业强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大涌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道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搞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营销,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初步形成红木家具、牛仔制衣为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强镇格局。1998年后,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两大支柱工业产业链,实行“名标名牌”带动战略,优化调整工业园区。2003年大涌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确认为“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2004年中国纺织协会授予大涌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同年大涌被中山市确认“工业强镇”。2005年,全镇工农生产总值7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4.6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98.4%,两大特色产业总产值58.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9%,凸现大涌特色产业强镇。2004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2万个建制镇25个指标测评,大涌镇排列第231位成为“全国千强镇”之一。 综观大涌镇的历史演变,实现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移,成为特色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强镇。在农村,落实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三次延长土地承包期,五次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农业的“水稻、水产养殖、蔬菜”三大产业格局。完成第二、三产业产权改革,构建“政府十行业协会十企业”发展模式。社会经济保持快速、持续、稳健发展。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文明、科技、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治安稳定,一个和谐、包容、拼博、创造的文明社会逐步形成。贫穷、落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改变成为“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中国千强镇”、“国家卫生镇”。 自然环境境内有海拔164米的卓旗山,山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建有占地面积达150亩,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卓旗山休闲公园"。各村依山而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涌鸡"、"大涌扣肉"等风味土产闻名在外,农业主产稻谷、塘鱼、蔬菜、甘蔗、水果。是中山市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近年来,大涌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创建成为“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山市工业强镇”。 人文文化一是历史文化。如安堂双桂大街、南文社区景行正街、大涌社区清平街、基尾街等系列石板街历史悠久,拥有保存相对完整的祠堂、庙宇、石板街、古久建筑等一大批宝贵的文物,是凸现隆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白蕉园”为中山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革命历史意义重大。二是产业文化。大涌作为“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和“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本地却并不生产任何红木原料,纵观红木家具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传统雕刻工艺和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风格这两点非物质的文化要素在大涌红木产业崛起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大非物质要素也是大涌红木产业增强软实力、继续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是民俗文化。包括属于闽语系的隆都话,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以及大涌的隆都民俗文化馆等。 当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大涌要抓住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名城这个契机,抓紧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加强文化总体发展规划,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保护、挖掘、整理隆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内涵、突出特色,明确隆都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理念,增强其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不断提升其影响力。 基础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大涌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这里交通便利,汽车经一O五国道大涌支线直达各村和各工业区,船只沿西江和岐江途经我镇。镇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全镇的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有序,环境优雅。大涌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近年来,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和扶持、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私营经济并举的道路,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各类厂企600多间,其中"三资"企业40多间。有红木家具、服装、针织、陶瓷洁具、工艺制品、化纤材料、玩具、机械制造等行业。具有地方特色的300多家红木家具厂,成行成市。产品以质量好、品种多、款式新、价钱合理而闻名各地,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拓、合兴、华成家具荣获2001年中国知名家具品牌称号。制衣业中的牛仔服装系列,现有200多家厂企,是大涌的第二大行业。发展迅速,知名度高,"丹奴"、"占士豪"、"旗龙"等品牌服饰畅销海内外。同时,全镇工业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占重要位置。 为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积极开拓市场,方便和服务企业,镇成立了中山市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山市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中山市卓成贸易有限公司,并按"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放"等要求规划,开发占地3000多亩的葵朗家具工业区、岚田工业区、青岗纺织工业区、安堂洗水基地。 产业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上,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大涌鸡"和"大涌小吃"闻名全市。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九五年被中山市授予"小康达标镇"称号,九九年成为广东省卫生镇,2000年成为中山市体育先进镇,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发展教育先进镇,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称号。 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支柱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两大产业为龙头推动其他行业发展。年初,大涌镇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及中国服装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奴多姿纺织厂有限公司和巨朗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分别获“广东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7家企业入选2004年广东服装百强企业,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十大牛仔服装优势企业。举行大涌镇首届牛仔服装发展研讨会,研讨后配额时代国际服装业的走势。全年工业总产值6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5.47%;其中两大特色支柱产业工业产值51.1亿元,增长47.7%,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2.2%。 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出租屋的管理,制定《大涌镇出租屋管理暂行规定》,对出租屋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模式,重点整改锌铁棚出租屋。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19.78%。发展物业经济,全镇拥有出租物业21.27万平方米,人均7.3平方米。旅游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热门的旅游景点卓旗山休闲山庄共接待各地游客3.9万人次。房地产发展迅速,胜景花园、富城山庄、新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相继落成并交付使用,住宅小区总体开发面积达136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镇内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教育教育实施“小城镇办大教育”战略,全面达标通过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合并大涌小学和南文小学,成立新南文小学;合并叠石、青岗和起凤环3间小学为旗北小学,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校园。提高全镇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镇8间中小学共拥有计算机826台,人机比达6.4:1,位居全市前列。镇中心幼儿园创建为省一级幼儿园,成为全市农村第一所省一级幼儿园;卓山中学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验收,成为全市第二间省一级初级中学;青岗幼儿园成为市一级幼儿园,南文小学成为市一级学校。2004年,大涌镇获市2003~2004学年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镇区一等奖。 风景名胜卓旗山 庄位于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山市大涌镇,是经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立项,自筹资金于一九九九年在中山市大涌镇兴建的第一个集休闲、娱乐、度假、观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自然景点。于2002年被中山市旅游局核定为定点旅游单位及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中山市首个配备二星级酒店的民营旅游景点,庄内木刻工艺场的小件木雕被评为“中山市十佳旅游商品”。山庄开业以来接待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仅在2001年山庄已接待游客13万人次,2002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比同期增长230%。 卓旗山庄乃中山市西南部唯一山水景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山水资源。依山而建,翠影婆裟,鹂转莺啼,百鸟以此为巢,蜂蝶结队采英,人于此更大有回归自然的感觉。这里交通便利,距中山市区仅需20分钟车程,汽车经105国道大涌支线直达山庄。更有17路公共旅游大巴直达山庄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