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叶马兜铃
释义

大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是马兜铃目马兜铃科的植物。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名。马兜铃属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果实为中药之一种,称马兜铃。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碱类析木蓝花碱(magnoflorine)和轮环藤碱(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压作用。可栽培作为观赏或药用的种类 。

中文学名:大叶马兜铃

拉丁学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

别称:南木香,金狮藤,地黄蒲(台湾),香里藤,金腰带,痢药草

二名法:Aristolochia kaempferi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马兜铃目

科:马兜铃科

属:马兜铃属

形态特征

大叶马兜铃是草质藤本植物;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揉之有芳香,味苦;嫩枝细长,密被倒生长柔毛,毛渐脱落,老枝无毛,明显具纵槽纹。叶纸质,叶形各式,卵形、卵状心形、卵状披针形或戟状耳形,长5-18厘米,下部宽4-8厘米,中部宽2-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浅心形或耳形,边全缘或因下部向外扩展而有2个圆裂片,叶上面嫩时疏生白色短柔毛;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1.5-6厘米,密被长柔毛。花单生,稀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长2-7厘米,常向下弯垂,近中部或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长5-10毫米,无毛,无柄或具短柄,有网脉,下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长圆柱形,长2-2.5厘米,直径3-8毫米,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狭而稍短,外面黄绿色,有纵脉10条,密被白色长柔毛,内面无毛;檐部盘状,近圆形,直径2-3厘米,边缘3浅裂,裂片平展,阔卵形,近等大或在下一片稍大,顶端短尖,黄绿色,基部具紫色短线条,具网脉,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仅近基部稍被毛,其余无毛,喉部黄色;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6-12毫米,6棱,密被长绒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圆形,有时再二裂,边缘向下延伸,有时稍翻卷,具疣状突起。蒴果长圆状或卵形,长3-7厘米,近无毛,成熟时暗褐色;种子倒卵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花期4-5月,果期6-8月。

地理分布

产于中国台湾(台北)、福建(南靖)、江苏(镇江)、江西(庐山)、广东(潮安)、广西(大瑶山)、贵州(威宁、兴义)、云南(昆明、景东)。生于山坡灌丛中。

用途功能

大叶马兜铃可作止痢药草,也是某些裳凤蝶的幼虫寄主。

(图片:图1、图2、图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