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子潭围 |
释义 | 渔子潭围坐落于龙南县里仁镇境内,位于龙关公路东南侧。距县城12公里。 清朝嘉庆18年(1813年),粟园围十八世孙李遇德因围内人丁渐趋拥护,携妻女来到位于里仁新里群山环抱的一个山窝垦荒耕种。从关西涌流而下的濂江水在山窝旁冲击形成数百平方米的水潭。潭水清澈明亮,深可见底,每当春季桃花盛开之时,有数以万计的青鲤鲫鱼在潭水中追逐产卵,搅得潭水激起圈圈涟漪,故而被当地百姓起名为渔仔潭。嘉庆末年至道光年间,李遇德在渔仔潭西南角建造了这座围屋。 围屋右侧,是河畔平坝。沿河两岸的小坝有人经管,种有毛竹、脐橙、桃树、杨梅树等。还有4株2米多高的铁树,小水池、小鱼塘。围屋背后的秀峰陡峭倾斜至距围瓦檐10米处,既是青山,又是石山,山上的泉水终年流淌,围有的溪流冲击巨大的高车吟唱着客家农耕文化的歌谣。围坪的醉先广场耸立四把巨大的酒壶和两坛客家米酒的雕塑,展示出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 围屋坐西朝东,呈长方形,长、宽在40米至50米之间。其住房布局为“口”字形。中间为祖厅,一门二进式,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外墙和炮楼均采用桐油石灰浇浆夹卵石砌成,极为坚固,历经30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成色很新。 大门为半月形,三重门。外门包有铁皮,二道为木门,大门右则2间,左侧8间,右幢9间,左幢9间,后幢12间,地面住房40间。 走进渔子潭围的大门,左边院子有一口古井,井水清亮见底。据传这口古井曾是酒井,从井里打上来的都是酒,后来因有人一时贪心想扩大古井,反而变成了水井。 如今渔子潭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中国藏酒最多的围屋”,围屋内家家户户世世代代自酿客家米酒,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客家酒堡”。围屋大门前是一片池塘,称为黑砚,对面是笔架山,意味着围屋人杰地灵。乘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围门前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醉仙广场。广场以酿酒、展酒、赏酒、品(评)酒、藏酒为主题,从而显现出客家人的一种酒文化。 “2008龙南客家文化年”期间,龙南县对渔子潭围屋文化进行了全面挖掘开发,把这里整合成“客家酒堡”文化旅游区。景区分渔仔潭围屋文化馆和醉仙广场两大部分,和五个功能区;一是酒文化收藏展览区,二是名酒品尝区,三是传统工艺演示区,四是游客服务区,五是艺术创作区。当年端午隆重开堡后,四方宾客纷至沓来。 渔子潭围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细细品着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品尝浓香的客家酒。 山村的围屋更加热闹,更加沸腾! “客家酒堡”的酒芳香洒满龙南,洒满人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