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鱼洞老街 |
释义 | 鱼洞老街位于长江南岸,重庆市巴南区所在地,鱼洞城区东端、箭滩河与长江交汇处。东起龙洲湾,西至鱼洞新大桥,全长约1.2公里。特别是长江河道突然纵折,形成了天然的“U”形,依江河山坡筑街,同样也形成了一个“U”形街道。根据地貌高低不等,用青石板、阶梯踏道筑街铺路,形成了一个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江河沿岸古街区。 一、古街区历史悠久 鱼洞溪,因地而得名。据传,明末清初,此系驿站,鱼洞江边,岩石布列,底有一洞,深埋水中,潜水探洞,其间栖鱼甚多;其右侧是箭滩河、河水湍急,注入长江之口,俗称“溪口”。于是,鱼洞溪则以栖鱼之洞连溪之义得名。 据《巴县志·卷二》城乡建置沿革表(宋、元城乡建置无考),明代巴县辖治八坊七十二里,鱼洞地区属八坊中的外三厢,流石马里辖治;清初巴县为二十九坊、十二里,鱼洞地区属人和坊、直里辖治;清末七镇、十四乡,鱼洞地区属人和乡辖治。民国设五区、二十二坊,鱼洞地区属三区辖治,设鱼洞镇。1997年重庆设直辖市,鱼洞设街道办事处至今。 鱼洞老街,依山坡而建、占地约0.8平方公里,大体呈“V”形的宽窄不一、长短不等的坡街,阶梯踏道式巷井。街道、阶梯踏道,均由各种不规则的青石板材(少量的条石)镶筑而成。沿街而建的清代、民国年间的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房,构成内四合院,前店后宅的楼居模式。 鱼洞老街,地处长江水道急形弯道的特殊环境中,自古以来就是长江航运途经的天然良港,因此,被世人口碑相传“鱼洞水码头”。宋至清朝时期,前去南川、綦江、江津周围广大地区商品货物的周转之地,从水陆上至铜贯、江津,下至重庆、木洞的水上驿站。明末清初,老鱼洞先后筑街建房(店铺),筑有盐市街、鸡市街、米市街、河街、油房街、高石砍街、小巷街、大码头、何家码头等。片区内建有万寿宫、文昌宫、张公庙、一心善堂、梅家晏、禹王庙、茶馆、油房、盐仓等。鱼洞老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街井、集市、码头、驿站、商品货物集散地。 鱼洞老街通往新街,明、清时期均使用扯扯渡,两岸拉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木制拌桶(打谷子使用的),3至5人站在桶内,拉绳子过箭滩河口。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间均使用这种过河交通工具。民国年间,修筑了五墩四洞石板桥,冬、春枯水季节,居民可以步行过桥,一到涨水仍然使用扯扯渡。好景不长,约几年时间石板桥被水冲毁,旧时的过河交通工具一直沿袭到建国初修建大桥终止。 二、如今鱼洞老街风情 如今鱼洞老街,大体保留着清式至民国时期遗存下来的模样。石板街道、阶梯踏道、巷井、横街、河街、鸡市街、米市街、盐市街、大码头、何家码头、高石坎阶梯街。寺庙、道观、善堂遗迹尚存,茶馆、油房、仓库、前铺后宅、临街房舍、四合小院、拱门、门饰、壁饰、节点、石凳均保持着浓郁的清代遗风,建筑的纯木板、障水板墙、格眼花窗、吊脚木楼房、穿斗式、挑檐、撑弓式木结构的小青瓦房,都体现着清式建筑风格。古街区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祭祀、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茶社、川剧坐唱、露天随街集市、教义、土特产品牌、编织、刺绣、印染、风味小吃,继续旧时的部分存活下来。朝天嘴、大码头、何家码头,现保存有国家二级保护的黄桷树三根,3~5人环抱,高大茂盛。古街区继鱼洞的一、四、七赶集,沿街集市贸易,土特产农副产品,夹杂着外来商品,流通更加活跃。 沿街铺面,有杂货店、副食店、小百货店、修鞋店、祭祀店、冷酒店、香烟店、茶馆、面馆、小吃店,承袭着古老的氛围。中午时分,各类店铺,人流熙熙攘攘。节假日、忙碌后的工作之余,总有一些市民到老街参观古文化,小游古街区,品茶、听川剧坐唱,看电视节目小憩,充分欣赏传统民风民俗,无不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三、对鱼洞老街保护的探讨 鱼洞老街的开放与保护,近年来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的激烈矛盾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要发展地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木结构穿斗建筑重大火灾隐患,让老街居民能住上祖辈向往的高楼大厦,再加上开发商受经济利益驱动,拆掉开发之势压倒了保护之声。一部分人则大声疾呼,这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古文化遗产,是古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精神平台,绝不能让鱼洞老街毁损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必须立即采取抢救性保护,让悠久的老街古文化遗存一代一代的保护传承下去,并提出了详细的保护措施。 鱼洞老街片区是一个整体,不只是几条街道,几间店铺,几级阶梯踏道,而是由历史古街区、前店后宅、传统小四合院、阶梯巷井及有特色的寺庙、宫殿、傍大江大河、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所组成的某一区域内物流中心,交通枢纽。它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融人文形态于自然形态之中,形成一个社会功能齐全、“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因此,对古街区的保护,必须确立整体保护的原则,古街的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应例为保护重点;石板街道、人行梯道、节点、巷井、沿街铺面、四合小院,是古街区的基本特征,是保护主线,古街区的形态风貌、古植物、周边大环境是古街区的总体形象,是整体保护的最高层面。 1.文物古迹主要是古街区那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的建筑遗存,如寺庙、宫殿、道观、善堂、茶馆、会馆、仓库、门饰、拱门、节点、前铺后宅、前店后院、根据它的历史时限、地方风格、古镇历史人物住宅等,要进行一次综合调查和评估,按照价值确定保护重点。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保护其原貌,已经损坏的要恢复原状。 2.街道、场口、阶梯踏道、巷井是老街的精华所在,街道又是核心部位,反映历史文化传统,石板街就是鱼洞老街的形象,因此,街道的保护至关重要,它不同于单体文物的保护,主要是保护其形态和风貌,严格控制街道的宽度和临街建筑物,保护街道原有的尺度,保护街道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保护街道原有的交通、交易、交往等复合功能。街道交通宜以步行的传统方式,严禁机动车通行,补修时要使用原始青石板式材料,忌用水泥,保持原有的历史感。保护街道的空间形态风貌,严禁临街的乱搭乱建,旧时的店铺、寺庙、会馆、茶楼、临街面要保持原有的高度、形式和风格,严禁改变原有形态风格。内部可以作适当改动,适应现代市场和生活需要。对已经改变成现代建筑物的可拆其高度,修饰牌面的旧时模样。要保持古街道原有的节点,阶梯步数、转折点、拱门、庙宇、会馆、茶楼、壁饰、石凳、石狮,必须保护它传统文化色彩,已经损坏的地方,应按原貌修复。 街口、巷尾是古街区独有(特有)的景观,龙头之睛。应恢复它原有的空间形态和环境风貌,对建筑的背立面、传统大样风格、风貌亦应保留,严禁改造成现代水泥或金属物,充分反映街口、巷口的风貌、风味、风情,映托出古街往昔的生活情趣。 3.古街区的整体风貌还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山、水、林、路等。自然环境是造就古街区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古街区固有的天然风貌。古街区的保护范围内,严禁修筑各类建筑物,公路、长廊、护栏、走道这些现代化设施,都应在古街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外,不影响古街区风情、风貌之外去修筑。古街区内的古树是区中之精灵,街区的象征,场内的区徽标志,绝对不准砍伐或损坏。古街区傍长江水,依龟山,应让山、水、树、路融入到它自然的生态环境涵义之中。 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古街区社会生活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反映居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活动。如风俗、祀祠、节庆、民间工艺、茶社、露天集市、应时糕点、风味豆花、家常配卤、风味小吃、榨油房、土挂面,都是富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景观,具有诱人的魅力。必须组织发掘,保护和传承,对促进古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鱼洞老街是一个活的古文化机体,有成千上万居民生活、工作在其中,一直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因此,在保护鱼洞老街的规划设计中,要全面考虑片区的发展,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新建区和古街区必须严格区别开来,在整体保护的原则下,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发掘、传承相结合;把保护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把保护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原始风貌与设施更新、改造建设相结合,使古街区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