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家村石头民俗 |
释义 | 于家村位于井陉县西,四面环山,平地不足一平方公里。全村所有建筑均用石头建成,是全国三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均做过报道。 于家村的石头民俗跟历史上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家族住所有关。于谦,明钱塘人,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扶河南山西,政声卓著。升兵部左侍郎、尚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兵围北京,于谦领军抗敌,史称北京保卫战,于谦因此名传千古。明景泰八年(1457年)被奸佞诌害被弃市。据于家村的老人讲,于谦的次子于广蒙一太监所救,沦落至井陉南峪村隐居。 于广留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因生活所迫,于明成化年间(1486年,一说为嘉靖年间)迁来于家庄村现址。当时于氏家族虽然业已落拓,但先人风骨未减,于谦名作《石灰呤》“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头;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至今为后人铭记。于家宗祠碑文对于有道及其后代子孙开创基业的艰难略有记载,大意是,于有道开拓于家村的500年基业,起初过的几乎是野人般的生活,艰苦卓绝的几十年代创业,竟然使这人迹罕至之地有了桃花源一般的风韵。 由于于家村的土地贫瘠,所居之所又是岗岭斜坡,建房修屋的可资这材便惟有石头了。不但房屋为石头所建,器用之物也多是遍地可采的石头雕成;石头不但为于家村人的生活所用,而且还装点着他们的日子,增添着乡俗情趣。久而久之竟形成了独到的石头文化,石头做的阁楼庙宇、歌肆古院,为数之多,实属罕见。 突兀于村东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井陉县志》有载:“清晾阁在县治南的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村民于春喜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相传,家贫好义的村民于喜春修建此阁的目的,是感念祖先于谦的为官为人,拟建起九层楼阁,以遥望古人蒙难之地北京城。因于谦铭志于石(见)《石灰呤》),于喜春原拟九层阁楼全由石头砌起,虽然艰难但用志不时辍。他去世后,他的侄儿于朝兴在阁楼底部的中央拱券一万斤巨石上刻有碑文,以寄其志:“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清凉阁除第三层砖木结构外,以下两层为全石结构,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磬石匾,囫囵观之,好像一天然的巨石雕成,历时数百载,风韵犹然。此阁奇绝之处在于,如此高大的建筑,竟以天然石底为基,不填任何辅料,完全以大小石块打垒而成,有的以天然之状砌入,有的凿迹寥寥。构造虽然粗犷,但细微之处却颇见巧工。比如东门的“风动匾”,虽然是巨石匾,却以雕琢精湛的双童簇拥梅花鹿为饰,以石楔固定,且能随微风而动(大风不动),其状遥遥而不坠,故名“风动匾”,所谓“工粗而雅”。至于雕深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实为鬼斧神工。 清凉阁原系于家村东门,东西拱券便是城门,而以上两层皆为庙宇,且一阁之上境有五庙。第三层是玉皇庙,第二层共列四室,分别是尧舜禹三皇庙,刘关张三义堂、阎罗殿和观音祠。阁西有一歌楼,系祭神朝圣时供唱戏之用。 于家村庙宇颇多,除清晾阁之外,村中颇具规模的庙宇还有四座村正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建于十五级石阶之上,巍峨高耸。院中有一全石八棱香亭,每面刻有一句诗,和为一首匕律:“宝鼎烟霏霭廷,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于家村的神庙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真武庙西临是大王庙,建于清顺治年间。大王庙又称全神庙,供奉他庙不列的众神。大王庙对面有一歌楼,此处乃村中“官坊”所在,农余及春节之际最为热闹,是娱艺之地。村西北的白庙在1947年战乱时被毁,传说此庙供奉隋末义军首领李密,因为李密曾在此处屯兵。白庙曾是十里八乡的一个庙会之所,据说繁盛过。 观音阁是于家村另一颇具特色的庙宇,位于于家村南,系村南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观音阁为上砖下石的两层阁楼,上为观音庙,下为石洞门。庙顶“重檐”与通常的“斗拱重檐“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为两截,宛如两个房顶衔接,巧思绝伦。其下函洞的石料规矩方正,錾迹细致,虽经风啄雨蚀,精细依然,是于家村中精工建筑之首。庙东是九级陡戳露天石阶,庙内置一千凸万坝的假山,中有三个神龛,分供观音、文殊、菩贤三神。观音阁对过是建于康熙十四年的一座楼,较村中其他戏台稍大,戏场宽阔,是村中另一娱艺之地。 除以上古迹外,还明显反映于家村石头民俗文化的便是村中的石街石房。于家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街宽4米、巷宽2米,分别缀以狮子街、擦石巷等名谓。所有街巷全是青石铺就,多为明清时即有的古道,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从这青石路上走过,每一块石头均被擦磨得细腻光滑。这些大小街巷,蜿蜒回环,高低俯仰,结解曲伸,虚实藏露,其格调颇似江南。 沿着古街巷,低高就低顺势而建的大多是石头四合院。普通居民的石头四合院规格大体相当,上房三间建在三级石阶之上,门庭两侧堂屋由家中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由子女居住,南屋分别是院门过堂和仓储室。一般天井陕小,均为平整的青石铺就。天井中间有一个水窖,用来存储雨水供生活饮用。因此除了石凳石墩等物外,天井中般不置杂物,极其洁净。其中的明清四合院,一般是石墙瓦顶,有吻有兽,大门多为巽门,筒瓦飞檐门楼。于家村有供奉土地神嗣之风,故家家户户或正房或大门影壁均设有土地神龛,其状不一。 于家村最具特色的石头四合院是一座被称为“四合楼院”的老院,始建于明末,相传系明清士绅的居所,颇为豪华。该院分为东西两院,下右上砖结构,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上为明柱楼阁,气热恢宏,一派大家之风。 于家村的石头情结至今下泯,古往今来石头不但为村民农耕生活之用,生活中的诸多情趣亦由此生。于计敦家的石头四合院是一座新建院落,院中青石的镌刻了痕迹犹新,尤令人称奇的是,于计敦老人历时数月在院中整齐的青石板上镌刻了12生肖以及各种吉祥动物数十种,刀法精掘,但用意雅致。比如,院中石板上刻有一“乐”字,寓意乐在其中,四周镌以“祥和如意”及诸般祥和动植物,情趣横生。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于家村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仅从器物上而言,一个数百户人家的村落竟然有戏台阁楼6座,各种碑刻200余块;就民俗民风而言,比如流传至今的“社火”,比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时至今日,在于家村的民风民俗中,或多有古风不失者,令人赞叹。 (王金志)于家村位于井陉县西,四面环山,平地不足一平方公里。全村所有建筑均用石头建成,是全国三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均做过报道。 于家村的石头民俗跟历史上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家族住所有关。于谦,明钱塘人,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扶河南山西,政声卓著。升兵部左侍郎、尚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兵围北京,于谦领军抗敌,史称北京保卫战,于谦因此名传千古。明景泰八年(1457年)被奸佞诌害被弃市。据于家村的老人讲,于谦的次子于广蒙一太监所救,沦落至井陉南峪村隐居。 于广留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因生活所迫,于明成化年间(1486年,一说为嘉靖年间)迁来于家庄村现址。当时于氏家族虽然业已落拓,但先人风骨未减,于谦名作《石灰呤》“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头;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至今为后人铭记。于家宗祠碑文对于有道及其后代子孙开创基业的艰难略有记载,大意是,于有道开拓于家村的500年基业,起初过的几乎是野人般的生活,艰苦卓绝的几十年代创业,竟然使这人迹罕至之地有了桃花源一般的风韵。 由于于家村的土地贫瘠,所居之所又是岗岭斜坡,建房修屋的可资这材便惟有石头了。不但房屋为石头所建,器用之物也多是遍地可采的石头雕成;石头不但为于家村人的生活所用,而且还装点着他们的日子,增添着乡俗情趣。久而久之竟形成了独到的石头文化,石头做的阁楼庙宇、歌肆古院,为数之多,实属罕见。 突兀于村东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井陉县志》有载:“清晾阁在县治南的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村民于春喜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相传,家贫好义的村民于喜春修建此阁的目的,是感念祖先于谦的为官为人,拟建起九层楼阁,以遥望古人蒙难之地北京城。因于谦铭志于石(见)《石灰呤》),于喜春原拟九层阁楼全由石头砌起,虽然艰难但用志不时辍。他去世后,他的侄儿于朝兴在阁楼底部的中央拱券一万斤巨石上刻有碑文,以寄其志:“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清凉阁除第三层砖木结构外,以下两层为全石结构,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磬石匾,囫囵观之,好像一天然的巨石雕成,历时数百载,风韵犹然。此阁奇绝之处在于,如此高大的建筑,竟以天然石底为基,不填任何辅料,完全以大小石块打垒而成,有的以天然之状砌入,有的凿迹寥寥。构造虽然粗犷,但细微之处却颇见巧工。比如东门的“风动匾”,虽然是巨石匾,却以雕琢精湛的双童簇拥梅花鹿为饰,以石楔固定,且能随微风而动(大风不动),其状遥遥而不坠,故名“风动匾”,所谓“工粗而雅”。至于雕深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实为鬼斧神工。 清凉阁原系于家村东门,东西拱券便是城门,而以上两层皆为庙宇,且一阁之上境有五庙。第三层是玉皇庙,第二层共列四室,分别是尧舜禹三皇庙,刘关张三义堂、阎罗殿和观音祠。阁西有一歌楼,系祭神朝圣时供唱戏之用。 于家村庙宇颇多,除清晾阁之外,村中颇具规模的庙宇还有四座村正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建于十五级石阶之上,巍峨高耸。院中有一全石八棱香亭,每面刻有一句诗,和为一首匕律:“宝鼎烟霏霭廷,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于家村的神庙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真武庙西临是大王庙,建于清顺治年间。大王庙又称全神庙,供奉他庙不列的众神。大王庙对面有一歌楼,此处乃村中“官坊”所在,农余及春节之际最为热闹,是娱艺之地。村西北的白庙在1947年战乱时被毁,传说此庙供奉隋末义军首领李密,因为李密曾在此处屯兵。白庙曾是十里八乡的一个庙会之所,据说繁盛过。 观音阁是于家村另一颇具特色的庙宇,位于于家村南,系村南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观音阁为上砖下石的两层阁楼,上为观音庙,下为石洞门。庙顶“重檐”与通常的“斗拱重檐“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为两截,宛如两个房顶衔接,巧思绝伦。其下函洞的石料规矩方正,錾迹细致,虽经风啄雨蚀,精细依然,是于家村中精工建筑之首。庙东是九级陡戳露天石阶,庙内置一千凸万坝的假山,中有三个神龛,分供观音、文殊、菩贤三神。观音阁对过是建于康熙十四年的一座楼,较村中其他戏台稍大,戏场宽阔,是村中另一娱艺之地。 除以上古迹外,还明显反映于家村石头民俗文化的便是村中的石街石房。于家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街宽4米、巷宽2米,分别缀以狮子街、擦石巷等名谓。所有街巷全是青石铺就,多为明清时即有的古道,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从这青石路上走过,每一块石头均被擦磨得细腻光滑。这些大小街巷,蜿蜒回环,高低俯仰,结解曲伸,虚实藏露,其格调颇似江南。 沿着古街巷,低高就低顺势而建的大多是石头四合院。普通居民的石头四合院规格大体相当,上房三间建在三级石阶之上,门庭两侧堂屋由家中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由子女居住,南屋分别是院门过堂和仓储室。一般天井陕小,均为平整的青石铺就。天井中间有一个水窖,用来存储雨水供生活饮用。因此除了石凳石墩等物外,天井中般不置杂物,极其洁净。其中的明清四合院,一般是石墙瓦顶,有吻有兽,大门多为巽门,筒瓦飞檐门楼。于家村有供奉土地神嗣之风,故家家户户或正房或大门影壁均设有土地神龛,其状不一。 于家村最具特色的石头四合院是一座被称为“四合楼院”的老院,始建于明末,相传系明清士绅的居所,颇为豪华。该院分为东西两院,下右上砖结构,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上为明柱楼阁,气热恢宏,一派大家之风。 于家村的石头情结至今下泯,古往今来石头不但为村民农耕生活之用,生活中的诸多情趣亦由此生。于计敦家的石头四合院是一座新建院落,院中青石的镌刻了痕迹犹新,尤令人称奇的是,于计敦老人历时数月在院中整齐的青石板上镌刻了12生肖以及各种吉祥动物数十种,刀法精掘,但用意雅致。比如,院中石板上刻有一“乐”字,寓意乐在其中,四周镌以“祥和如意”及诸般祥和动植物,情趣横生。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于家村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仅从器物上而言,一个数百户人家的村落竟然有戏台阁楼6座,各种碑刻200余块;就民俗民风而言,比如流传至今的“社火”,比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时至今日,在于家村的民风民俗中,或多有古风不失者,令人赞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