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冠信
释义

于冠信个人档案

于冠信,1951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个偏辟小村庄,1968年1月入伍,1990年1月转业,历任排长、连长、参谋、车辆管理站站长等职,在参加边境作战中受过伤,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革命军人。转业到安徽省皖北矿务局毛郢孜煤矿,先后任推煤机队队长、党委宣传部长、纪委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职,2006年退休。

社会评价

于冠信军旅人生十余载,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南下海南岛、北上沈阳,经历过烽火岁月生与死的考验,当年《解放军报》报道八名没有荣立战功的功臣,他就是这八名功臣之一。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从不居功自傲,对他践行与葛副连长的生死诺言的细节,老人始终避而不淡,再三嘱托笔者写写他的阳光书屋,不要再提过去的事,不要再打扰葛副连长家人平静的生活。

瞬间的一句承诺,化作二十年的行动!期间的艰辛历程和闲言碎语也抵挡不住这至深的战友生死情结,也是一名革命军人高尚品德操守的践行。时下,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冠信老人的事迹就是一部生动的例子,学习他永葆本色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行,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道德。

成绩及荣誉

于冠信1968年元月份入伍至南京某部当一名装甲兵,先后随部队南下北上踏遍大半个中国。珍藏于军旅人生记忆深处的是于冠信与本团安徽萧县的七连葛副连长在战场上偶遇交谈时互相许下诺言:假如一方在战场上牺牲,另一方就要尽一个儿子的责任。两天后,他从战场撤下来休整得知葛副连长牺牲的消息。

战场上,军人的承诺就是誓言。他就是这么坚守着他的诺言……

当年11月,葛副连长的追悼会在萧县举行,于冠信特地请假回来送战友一程,并到家住萧县永堌镇的小村庄,去拜见饱经风霜的葛副连长的双亲,拉着二老的手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请放心!”同时,与几位战友劝葛副连长的妻子改嫁,这位坚强的媳妇泪流满面跪在公公婆婆面前,泣不成声地说,你儿子去了,我要替他孝敬您二老,带好您两个孙子,让你儿子在天之灵放心!在场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

于冠信无论是在军校还是毕业到部队,每当夜深人静或执行重大任务时,他都想起他与葛副连长的约定,想想远在千里之外战友的双亲、妻儿过得好不好。每次探亲休假他都选在农忙季节,不顾几天几夜火车的劳累,从徐州一下车就先到战友家去看望、帮助干完农活才回老家看望父母,然后怱怱赶回部队。于冠信在经济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支援葛副连长一家,帮助一家人共度难关。

1990年1月,组织安排他转业时,他完全有理由回老家砀山安置工作,照顾年迈的父母。上级也考虑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准备把他分配到淮北市委机关工作。但他从没有忘记这个特殊的承诺,毅然选择了距战友遗属居住地萧县永堌镇只有十多公里而交通又闭塞的毛郢孜矿,遵守诺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葛副连长的父母和妻儿。直到1999年,葛副连长双亲相继去世后,在于冠信等一批战友的劝导下,葛副连长的爱人才组建新的家庭,带着子女子到外地安家,他才放下心头那沉甸甸的诺言……

于冠信平时热爱读书、藏书。他认为:“被阅读是书的唯一荣誉。”“让社区的居民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为社区修建一个书屋。”这是他多年的心愿。如今,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于冠信,创办了毛郢孜社区“阳光书屋”。他把自家的几间房子腾出来,添置了椅桌,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一万余册藏书,以及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史料图片,并从离休费中挤出资金添置了科技、法律等书籍整理分类,并配备了液晶电视和VCD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

双退办主任张兰芳说“于冠信平时生活很俭朴,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但对于‘阳光书屋’的投资,他出手却很大方”。如今,走进于冠信的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书香浓郁,满眼都是看书人。“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能为社会做点事,感到很幸福!”于冠信说。谈到对书屋未来的打算时,老人激动地说:“我想把书屋办成社区居民学习的精神园地,为社区居民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树立互助互学新风尚,营造共同进步共享和谐的良好氛围。”

时间是历史的最好见证,笔录是人生感悟的升华。于冠信将人生的步履走得那么的坚实而有力,他工作之余一边读书一边撰写了60余万字的人生历程——《落泪的声音》正在集结出版,这是老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历史的一种责任,对后人的一种教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