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武地震台 |
释义 | 一、 台站概况 大武地震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海拔高度3737米),是我国测震基本台之一。台址基岩为紫色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粗砂岩、砂岩及泥质岩,少量有灰绿色细砂岩、泥岩,为白垩系陆相盆地沉积的碎屑岩沉积建造,剖面厚度约2000m,该地层分别不整合于下二迭统或三迭系之上。测点处上覆坡积物,厚度不均,依地势差别较大。该套碎屑岩建造中,仅在断裂处有少量脉岩外,未见有侵入岩的分布。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交界地段,属青南地区,地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地域辽阔,山势雄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海拔高,多丘陵,地势平缓;东南海拔低,多高山,坡陡谷深。全州平均海拔4000m以上,地势高,气温低,光辐射强,日温差大,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属青南高原气候寒冷区。 大武地震台位于库玛断裂带东段北侧。库玛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大陆内部一条著名的左旋走滑深大断裂带,它构成了二级构造单元。青藏断块与甘青断块的分界。断裂规模宏伟,绵延千余公里。该断裂具有发育历史悠久、长期剧烈活动和现代活动强烈的特点,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7~8级强震,仅1900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强震5次,最大震级地震为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 二、 台站历史沿革 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为了加强青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监视库玛断裂带的地震活动,青海省地震队于1975年开始筹建大武地震台。1976年起由毕剑昆等开始进行大武台台址勘选、架设仪器,1978年正式投入运行。1985年至1986年,青海省地震局对大武台的生活、办公设施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达到622.3㎡,建设投资26万元。建台初期,大武台只有测震一种观测手段,拥有573熏烟式短周期地震仪、工程强震观测仪,1978~1980年间,大武台曾试运行过DD-1仪,但因供电问题而最终停测。1994年大武地震台曾增上气氡观测,后因环境原因停测。1997年,青海省地震局对大武地震台测震仪器进行了改造,由改进后的DD-1仪代替了573仪,并增加了1套DK-1中长周期地震仪。2002年,随着“十五”项目的实施进行,大武地震台被列入了数字化改造计划。大武台已升级为国家级台站,同时又新增加了表层地温、FHD-2地磁、地电场、气象三要素等前兆测项,已成为青海省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供电、交通:大武地震台属于城镇电网供电,台上现有1200W汽油发电机备用,台站地处雷击区,无交通工具。 占地及建筑规模和投资:大武地震台占地面积共38 717.4㎡,其中建筑面积653.5㎡。 三、台站作用 大武地震台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的7个专业地震台站之一,除担负着日常的地震观测、地震参数测定和大地震速报任务外,还承担着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完整的观测资料的任务及负责监测果洛州区域及库玛断裂带东段,昆仑山口-达日地震断裂带的任务。另外为地方政府防震减灾部门定期提供地方地震资料,为地方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 四、台站工作人员简介 大武台现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工程师1名。 五、预报科研及奖励 观测资料评比结果 参评时间 项目 省级评比结果 1989 测震 优秀 1999 大震速报 优秀 2000 测震 优秀 大武地震台近年来,根据全省地震短临跟踪工作的需要,在省地震局预报中心的指导下,探索开展单台地震学预报研究,参与中国地震局“三结合”课题研究,并在全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提出会商意见。 善者曾于1985年荣获《中国青年》杂志社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办公室颁发的“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郭元林因在地震监测工作中成绩显著,曾于1990年7月荣获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监测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