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昌惨案 |
释义 | 背景清朝自嘉庆、道光以来吏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又对回族实行空前的高压政策,民族矛盾日益严重。这时,云南地方回、汉民族经常以日常琐事发生冲突。永昌地处西南边陲,这种冲突尤为突出。地方官吏或敷衍塞责,不能认真办理;或挟私徇情,任意抑扬。于是是非混淆,舆论失实。回族人民衔冤难告,嫌怨日深,从而酿成了大规模的回汉械斗和屠回巨案。 起因嘉庆五年(1800),顺宁府(今凤庆)悉宜银厂回汉人民因口角争斗,事态扩大,回民被击杀18 人①。道光元年(1821),云龙州白羊厂回民与湖广及临安汉人“因争厂地硐挟嫌”,发生械斗,双方死伤多人,其中回民居多。回民赴京控告,地方官府奉旨处理,给回民死者每尸给银9 两,草草了事②。道光十九年(1839),缅宁(今临沧)官府唆使地方恶棍屠杀城内回民1700 人,同时将城郊五寨回民170 余户,全部焚杀①。劫余回民在张富、马效青、黄巴巴、蔡发春率领下,聚众自卫。 发展清朝地方官府始则“助汉抑回”,终则公开屠杀回民。缅宁事件很快冲击到保山。保山县城内有回民4000 余人,城外50 余村均有回民居住。道光二十三年(1843),汉民万春组织烧香会,将金鸡村等七哨汉民,组成数百人一香,或千人为一香。势力既成,目无官府,率众围困县城,企图尽屠城内回民。幸赖太守陈芝楣多方排解,虽未酿成大祸,但嫌怨已深。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城东板桥地方回汉青年因唱秧歌,发生口角,进而斗殴。回汉之不肖乘机煽动民族仇恨,纠纷日益扩大。而保山县之官府已被汉绅所包围,与香哨首领呵为一气。始则拆毁板桥清真寺,焚烧当地回民房屋。接着又对金鸡村、八达营、乙丑村等处回民大肆屠杀,脱逃出来的回民前往保山城内避难②。 八月,张富等在距保山城六十里地的丙麻地方大败清军,邓川知州恒文据此以为保山城内回民“悉属匪类”,密召香首周曰庠、练首沈聚成密谋策划,亲授屠杀回民机宜。九月初二日黎明,哨练入城。城内原住回民加上从城外逃进城的,共有8000 余人,“无分老幼男妇,混行杀戮”。杜文秀全家遇难,仅以身免。他的未婚妻马小有姑被恒文家奴黄贵掳匿。当时人即称此为“永昌惨案”。清吏昏庸,回汉之争,至此转为纵汉杀回的局面。风声四播,人心益增不安。保山以外各州县,也不时发生流血事件。 结果道光二十六年(1846),杜文秀星夜绕道至昆明,向云贵总督贺长龄上诉,长龄未能秉公办理。文秀与丁灿庭、白廷杨、刘义、沐文科北上京城叩阍。要求严惩永昌屠回案的凶犯,为死者昭雪。二十七年七月,道光帝命陕西巡抚林则徐为云贵总督“赴滇审办”。林则徐抵滇,以“只问良莠,不分回汉”相标榜,实为永昌官绅所左右。道光二十八年(1848),林则徐师次永平,判七哨凶徒430 名;与此同时,他认为滇西回民“良善少而顽梗多”,判回民491 名,还冤杀各县回族士绅76 人③。更以“安抚”为名,将保山孑遗200 户“难回”强迫押送瘴毒之地潞江西岸的官乃山居住。杜文秀于二十七年九月被刑部押解回滇。 影响杜文秀看到永昌惨案如此了结,实出预料。冤案未雪,孑遗者又面临灭种之横祸。他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书写“遵断甘结”,表示承认林则徐对此案的判决,因此还落了个“状告失实”的罪名。他家资荡然,无以为生,又不愿迁居官乃山瘴毒之地,便辗转于成都、蒙化(今巍山)之间。在成都忧愤成疾,几乎病死。继至蒙化,暗中结盟,建立了“忠义堂”、“永胜堂”,联络各地义士,宣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消息,俟机应变。 叩阍的失败,使杜文秀丢掉了对清廷的幻想,最终被迫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