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同中学 |
释义 | 1 上海市大同中学大同中学以“坚持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健康发展个性,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办学目标。自一九八七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高中课程整体改革。近几年又辅之以学生特长认定制度和实施学分制管理,试验开设有该校特色的拓展型、研究型的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三年来有350人次在全国、全市学科竞赛中获高奖。2003届孙韵婷同学以600分高分摘得上海市高考理科桂冠;汪佳璋同学获2004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并入选第36届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 ◎ 1.1简介上海市大同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首批通过上海市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的市重点中学。钱其琛、曾培炎、钱正英、严济慈、于光远、华君武、朱建华、陶璐娜、袁鸣等知名校友与四十位“两院”院士受熏于此。 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4万 ,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学校有特级校长2名,特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59名,在校学生1700名,是一所师资优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市重点中学。现任校长、党总支书记盛雅萍。 ◎ 1.2学校地址学校地址:上海市黄浦区 南车站路353号(近世博浦西会址) ◎ 1.3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课改领先,实践现代教育。自一九八七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高中课程整体改革,近几年又辅之以学生特长认定制度和实施学分制管理,试验开设有本校特色的拓展型、研究型的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近年来700余人次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与全国、全市学科竞赛中获高奖。2003届孙韵婷同学获得上海市高考理科状元; 2004届汪佳璋同学入选第36届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学校近两年还涌现出“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奖3名,刘留同学获上海“明日科技之星”、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第57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美国学会人工智能”专项大奖和“计算机机械学会”专项大奖。2006年,学校在数学、物理、生物、信息科技、英语等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得6个一等奖。历年第一批大学达线率在80%左右,近两年每年有50%学生高考总分在500分以上,百余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四校。 学校提倡与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坚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课程开发、学业评价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与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声誉。学校拥有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足球队、舞蹈队等多个艺术运动团 队。艺术团多次出访,足球队获2003年全国中学生足球赛亚军。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增强师生对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接待来自美国、英国、丹麦、西班牙、瑞士等各国的师生来校短期学习交流并与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十二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关系,师生代表互访“留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执教。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精心育人。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一连冠”、“全国群众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 1.4教学成果大同中学是一所有着办学优良传统的市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积累了丰富的以德育人的经验。学校坚持开展高中课程教材整体改革实验,1995年进行高中学分制管理实践,取得探索性阶段成果。 ◎ 1.5发展计划1999年学校编制的《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提出: 办学目标:坚持改革领先,以构建新德育模式和课程结构为突破口,建立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把学校办成一所在全市、全国领先,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特色。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四个统一"精神培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德育情操;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思想、创造意识、风险意识;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学习能力及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身心健康,有社会交往能力,有参与、合作与竞争意识,并能为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应该着眼于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重心,坚持改革领先,以探索实践学校新的德育操作体系与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有良好的人格,又有较高的才力;既有传统的精神,又有时代的意识;既有成才报国之志,又有创新发展才力的人才。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为学生人格和才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的时空。 1.6校史 时 间 事 件 1911年6月 北京清华学(清华大学前身)教师胡敦复、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组织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社长胡敦复。 1911年11月 胡敦复、平海澜、吴在渊等11人,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相继来沪筹办学校。 1912年3月19日 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大同学院作为同仁讲学励志之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院长胡敦复,招收学生91人,立达学社同仁一年之内,将薪金全部捐纳作为办学之用。 1914年1月 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上课,有学生126人。 1915年1月 普通科倪道鸿、张志让、卫锦培、华谲、袁镇圭等毕业,同时发普通科及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毕业证书。全校学生133人。 1916年7月 大同学院增设英文专修科和数理专修科,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校,开风气之先,胡卓为普通科第一位女生。 1918年9月 全校学生141人。叶元龙、陈思贻英文专修科毕业。 1919年5月11日 为响应"五四"运行,大同学院学生参加学生罢课宣誓典礼,表示"为挽救国家存亡,不顾生死,决心坚持到底",并组织演讲团上街宣传。 1919年6月1--3日 《民国日报》发表大同学院学生的"国货调查表"(一)(二)(三) 1921年春 大同学院增设大学文科和理科,全校学生增至419人。 1922年9月 大同学院立案,改称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大学别科。 1924年10月2日 决定每逢星期五下午举行职员会议,以校长为主席,各部均须有日记,每周呈校长检阅。 1925年6月12日 大同大学(包括中学部)自"五卅"惨案后,罢课,演讲,茹素募捐,10多天募得大洋1464元,小洋2036角,铜元1076枚,陆续上交上海学联资助罢工工人。 1925年下半年 大同大学成立中共支部,党员何增俊(学生)、李克(学生)、程鸿(部委宣传)。 1928年2月12日 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大同大学校长;大同大学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通过大同大学校董会组织大纲。拟聘大同大学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子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推选曹惠群为大同大学校长。 1928年8月5日 立达学社票举朱香晚为社长。 1929年7月31日 立达学社议决立达学额资格:(1)社员亲子弟(2)社员所保送之免费生(3)大同教职员任职满三年者之亲子弟。票选胡刚复、郁少华、张季源为财务稽核委员会委员,票选叶上之为社长。 1930年3月2日 如开校董会:(1)学生发起募捐健身房建筑费,校董认募3000元。(2)中学部向上海市政府立案,设立者即为大同大学及其校董会。 时 间 事 件 1931年9月21日 日帝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无比愤怒,大同大学和附中召集学生大会,即时组织抗日委员会、演讲队,组织了一系列抗日救国活动。 1932年2月6日 上海市教育局准予大同大学中学部立案,改称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 1932年2月 大同附中学生将募捐和茹素节约下来的钱,汇寄东北前线慰问抗日战士,并在南车站路校园内,建立一座抗日纪念碑,以表示收复失地,坚持抗日之心。 1933年11月5日 曹惠群校长向立达学社报告:(1)本期学生817人,大学部334人。(2)教育部曾派员来校视察,评语大致尚好。(3)现负债16万元。 1934年11月11日 曹校长报告:教育部本年度补助本校35000元。建筑图书馆及科学馆之急需现仅筹有约3万元,应请各校董补助。 1935年 《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包括附中)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1937年8月28日 日机轰炸高昌庙江边码头一带,又炸毁南火车站,大同部分校舍被炸。 1937年10月 华界沦陷,大同大学和附中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 1938年4月 《文汇报》刊载:"大同大学调查"材料,估计校舍战时财产损失达30万元。 1938年9月 大同大学和附中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 1939年3月 地下党员和学协成员吴蒙、汪伟芳等积极参加反对汪精卫叛国的斗争。大同附中吴同等10多位学生被法租界捕房扣押一天,经斗争后获释。 1939年9月 新闸路大同大学新校舍建成,并附设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律师公会校址称大同大学附中一院。 1940年3月31日 附中胡锦春、马慰慈等约百名学生,准备上街游行,反对南京汪精卫傀儡政府成立,受到阻挡。 1941年4月底 "四行孤军"团长谢晋元于4月24日被刺身死,大同附中学生数十人前往胶州公署四行孤军营地吊唁。 1941年6月3日 立达学社设校政委员会,推选叶上之、胡敦复、平海澜为委员。 1942年 胡敦复继曹惠群任大同大学暨附中校长。 1943年夏 附中地下党完成油印、散发《评中国之命运》的任务。"大同团契"成立,开展助学、歌咏、演剧、讨论会等活动。 1944年 "大同团契"举办唐家湾义务小学,招收失学儿童约二百人,由高中同学三十多人担任义务教师,倪志诚为校长。 1945年11月 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辞职,校董会推胡铡复为校长。胡刚复于1945年11月3日由渝飞沪到校视事。 1946年11月 南市校舍修理部分竣工,附中一院迁回上课。 1947年5月9日 由本校自行车队开路,全市几千学生奔赴北火车站,欢送高三学生杨东海与其他学校代表9人,为反对会考赴南京请愿。 1948年1月29日 附中一院学生四五十人,支援同济大学学运,在其美路(今四平路)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1949年3月 学生中党员发展到31人。 1949年4月 地下党决定成立全校性的秘密外围组织先锋社,社员50余人,李祥宝任社长。 1949年5月25日 南市解放,先锋社社员慰问解放军战士。26至29日,大同附中一院"人民保安队"、"人民宣传队"百余人上街维持秩序,宣传"约法八章"。人民保安队连续四天四夜,进行夜间巡逻,维持社会秩序。 1949年9月25日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同附中一院支部成立,戴耀荣担任团支部书,有88名团员宣誓入团,先锋队活动结束。 时 间 事 件 1949年10月 大同附中一院学生会成立。大同大学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 1950年10月 初三以上班组迁回南车站路原址上课。 1950年 中国少年儿童队大同中学队部成立。 1951年2月 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1951年2月 学校建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网,有"党的宣传员"30余人。 1951年7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黄齐陶,被选送到苏联留学,是解放后大同附中一院毕业生出国深造的第一人。 1952年10月 全国高校院系高速,大同大学有关系科并入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校,取消大同大学建制。大同附中一院改为上海市私立大同中学,教导主任赵聪荪、副主任傅纪元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1953年8月 私立经世中学高中部并入。 1954年2月 上海市教育局委派王季娴为私立大同中学校长。 1954年6月 王季娴任党支部书记。 1955年9月 市教育局分配一批华侨学生来校学习。 1956年1月19日 私立大同中学改为公办,改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七中学。私立三八女子中学同时并入。 1956年5月4日 全校团员达400余人,校团总支改为团委会。 1957年3月31日 上海市优秀教师代表大会召开。王季娴等9人被评为1956年度上海市优秀教师。 1956年10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市五十七中学支部成立。 1958年10月 中国民主同盟五十七虽学支部成立,民盟中央主席、司法部长、大同老校友史良出席辞词。 时 间 事 件 1959年9月 学校被定为市重点中学,恢复"大同"校名,全称为上海市大同中学。 1960年5月 本市召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大同中学被评为先进单位。 1963年4月 市教育局决定调学制试验的中小学,大同中学新学年起实施新12年制教学计划。 1964年7月 周复三调来任大同中学党支部书记。 1965年 大同校友、全国美协主席、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来校看望美工小组,对同学们在张文祺老师带领下作出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1966年6月2日 区委任命赵七星为大同中学党支部书记。 1967年6月14日 正式成立全校统一的红卫兵组织——新大同红卫兵团 1968年1月17日 《文汇报》报道大同中学高二(1)班师生一起备课、共同讲课,并发表评论员文章《赞学生上讲台》。 1968年11月1日 《文汇报》报道:"大同中学在工宣队领导下轰轰烈烈开展教育革命,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教材改革"。其中提及大同中学45个班级全部实行全天复课闹革命,学生到校率达30%以上,开设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革命文艺课。 1969年4月 上钢三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大同中学,大同中学与培坚初级中学合并改名为"上钢三厂五七中学"。由上钢三厂接办。 1970年7月18日 文汇报刊登上钢三厂五七中学中二(18)班学生《为革命而勤奋学习》的调查报告及中三(7)班的《一滴水来之不易》,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提倡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刊上钢三厂五七中学中二年级红卫兵营《我们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的》一文。 1971年1月11日 全校师生出发野营拉练,区定为"南市区学生野营拉练第一团",目的地金山县金山卫海滨,自背棉被,徒走来回,途经上海、奉贤、金山等县,月底返校。 1972年5月24日 《文汇报》刊登"驻上钢三厂五七中学工宣队、军宣队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路线的自觉性,充分发挥政治作用"的报道,文中提及帮助教师建立和健全年级备课组和校一级各学科教研组。 1974年7月 化学教师王元莹参加上海市中学教师援藏工作队赴西藏拉萨中学任教(1976年7月回校)。 1975年6月 校革委会确定"工教对流",教师分批去上钢三厂劳动锻炼,厂方派工人讲师来校任教。 1976年 教师方艾编写独幕话剧《补课》,该剧后由上海青年话剧团赏参加演出,两次在全国电视转播,剧本在《文汇报》上发表。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 1977年12月28日 上海第三钢铁厂革委会发文《关于我厂停止接办五七中学的通知》,决定从1978年1月起五七中学划归南市区教育局主管,与我厂脱离关系。 时 间 事 件 1978年1月1日 正式恢复上海市大同中学校名。 1978年2月1日 确定为市重点中学,王孟斑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林景华任副书记。 1979年 徐志雄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1980年 朱建华同学于1980年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荣获跳高冠军。而后,多次打破世界跳高纪录,是中国男子运动员在田径史上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 1980年5月16日 全市25所市重点中学校长由市教育局杭苇局长带队视察我校。 1981年9月12日 成立思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981年9月 制订大同中学学生规七则(草案)。 1981年 王孟斑校长捐献古籍藏书两千本,充实学校图书馆。 1982年2月 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教导处、总务处,成立教研室、德育室和校务办公室,校务办公室又分1室(分管总务工作)、2室(分管教务工作)。 1982年2月 建立学生值周班制度 1982年9月 高中学生第一期党章学习小组成立,21人参加。 1983年6月11日 学生朱建华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全运会,预赛跳过2.37米,首破世界纪录(同年9月22日在上海第五届全运会决赛跳过2.38米,二破世界纪录;次年6月10日赴联邦德国埃伯塔特参加国际跳高比赛越过2.39米,三破世界纪录) 1984年6月13日 高三学生毛倩入党,这是"文革"后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 1984年8月 召开首届教代会。 1985年1月 举办大同中学首届艺术节 1985年3月 《大同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初稿)》完成。 1985年 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并被市政府表彰为建设精神文明的模范。被评为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单位。 1986年 张浩同学于1986年(华沙)参加的中国代表队首次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荣获个人金牌。(前后共有5人:张俊、张浩、马彦源、刘涛、张蕴和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进入冬令营;其中张浩、马彦源、刘涛打进国家集训队。) 1986年1月 制订大同中学"七。五"规划纲要 1986年5月 王世虎任支部书记。 1986年6月 市体委传达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队的试点学校精神,大同中学被定为足球试点学校。 1986年8月28日 市委书记芮杏文和市领导吴邦国、陈铁迪、陈至立、王立平、王生洪等来校接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浩同学。 1986年 大同中学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全国普教系统先进集体。 1987年1月 学校以高一年级为试点,以"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和加强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 1987年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市"军民共建"先进集体,团中央授予大同中学团委"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1月--2月 陈德生副校长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团长,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名义组团,去英国、法国、意大昨三国考察访问。 1988年4月12日 学校首次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学一级教师18人。 1988年11月 设立唐君远奖学金 1989年10月 王孟斑校长离休,陈德生任校长,副校长有:王世虎、徐志雄、俞柏寒、沈志诚。 ​ 学校第4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时 间 事 件 1990年6月14日 国家教委来校召开德育工作现场会议。 1990年12月22日 市府教卫办主任王生洪来校进行调研,重点为课程结构改革。 1991年10月 市、区教研室来校检查高一年级课程教材试点工作。 1991年11月23日 奥地利教育学院院长来校参观。 1991年11月 出席全国图书工作会议代表来校参观。 1992年4月 学校连续第5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1992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PEGS文法学校皮尔斯校长来访。 1992年7月 ·张浩良调入大同任副校长。 1993年3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来校作教改报告。 1993年12月24日 市、区领导来校观摩"祖国在我心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展示活动。 1993年 学校连续6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全国中学贯彻《学校教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1994年2月14日 《青年报》整版报导"初射之光最亮"——谨将此文献给"94国际家庭年",报导大同中学坚持十年传递四个班级为孤老服务的感人事迹。 1994年2月 《课程教材改革与21世纪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代表来我校指导并教学观摩。 1994年5月 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文化部、广播电视部联合在上海召开"全中国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会"。本校被列为现场会交流观摩学校。 1994年5月底 中共南市区委、区政府发出通知,学习大同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经验。 1994年 ·高一(5)荣获"市先进集体"称号 1995年 在市委市府召开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我校作了《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四有"新人》的发言,学校的社会服务队"传了十年接力棒",荣列"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榜首。 1995年8月 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优秀学校,被市体委评为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1995年9月5日 由72届校友戴志遥捐资30万元,设立退休教工基金。 1995年 ·学校连续第7次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6年3月4日 校举行隆重而简朴的仪式,聘请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大学、上师大等院校的部分教授组成"高校教授讲学团"作为我校的兼职教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讲课、辅导。 1996年 ·我校被评为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评为1986-199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连续十年达标先进学校。 1997年 马弘、陆怡青、陆颖组队于1997年首次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并获得世界中学生组冠军。 2012年 百年校庆1.7交通 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乘109路公交车到南车站路下,北广场乘929路公交车到大同中学下,虹桥机场乘938路公交车到南车站路下,浦东机场乘机场二线、三线公交车到南浦大桥再转车,地铁四或八号线西藏南路站下。 2 厦门市大同中学2.1厦门市大同中学(学校名称 创办时间 学校简介 学校成绩) 2.2历史沿革(创办初期(1925-1937) 内迁与复员岁月(1937-1948) 三十年变迁(1949-1979) 跨世纪发展(1980-2005) 整合带来发展机遇(2006年至今)) ◎ 2.1厦门市大同中学◎ 学校名称厦门市大同中学 ◎ 创办时间1925年 ◎ 学校简介厦门市大同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石植物园山麓,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学校创办于1925年,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在85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大同人”的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孕育并诞生了南靖一中、省化工学校、省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而且还为社会培养了卢嘉锡(院士)、陈运泰(院士)、詹文龙(院士)、童大林、陈佐洱、郭跃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在2006年,大同中学与位于厦门东部海滨的前埔中学进行整合,并按照“一校两区”的模式进行管理。两校的整合,实现了两校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厦门东部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为大同中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81亩(全区中学面积最大),教职工240人、学生3168人,一跃为思明区一所各种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完全中学。 ◎ 学校成绩近年来,学校新班子确立了“发扬传统、充实内涵、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整合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爱心”校园,积极探索以“诗之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路子,扎实抓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学校”、“国家课改综合实验基地校”、“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等称号,还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大同的办学一直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同中学,这块既有优良传统又有现代教育气息的金字招牌,必将在教育改革的浩荡春风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2.2历史沿革◎ 创办初期(1925-1937)厦门市大同中学由黄廷元、杨景文、曹允泽、彭丙卯、许鸿图等爱国华侨和社会贤达所发起,于1924年创办。主要创办人黄廷元为同盟会会员、爱国华侨、企业家。开办初期,暂借宝善小学为校舍,聘杨景文为首任校长。校名源出于《礼记·大同篇》,蕴含孙中山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之理想。以“发扬趾踔厉,振我民族”为办学宗旨,以“诚信勤朴”为校训(后改为“励勤毅诚”)。1925年7月,学校由市府正式批准立案,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中学之一。在最早的一批学生中出了后来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及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和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金融家、企业家黄克立。 1929年,学校建筑新校舍“一字楼”于靖头山现址,为最早建筑的两层校舍,附近有一棵南洋芒果树,至今仍枝繁叶茂。30年代初,为了增办高中,学校向海内外募捐,捐助巨款的爱国华侨有曹允泽、胡文虎、许文鼎等,增建允泽楼、文虎楼、文鼎楼、越棠楼四座,形成一组四合院似的建筑群,学校初具规模。在这段时期。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童大林,在本校初中毕业并留校工作。 ◎ 内迁与复员岁月(1937-1948)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初到海澄,继到南靖城办学。此乃南靖有中学之始。1942年秋,学校整顿校务,扩建校舍,学生数增至300多人,教职工30多人。在抗日烽火中,学校提出“抗日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经常组织师生下乡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厦门光复,学校迁回厦门原址复办。据《厦门地方志》记载,1948年,全校计有高中3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生数达576人。据统计,大同中学从1924年创办至1948年,已毕业学生39组(届),计725人。 ◎ 三十年变迁(1949-1979)解放初,粤侨中学、道立中学相继并入大同中学。1953年,私立大同中学易名为厦门市第四中学。1958年至1960年,高中部改制为厦门化工学校(即今福建化工学校),为我省我市化学工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干部。1960年,化工学校迁到杏林独立办学。1963年,厦门四中复办高中。1966年6月,厦门市“文革”开始,厦门四中也惨遭十年浩劫,一度改名为厦门东方红中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学校才开始复苏。在这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学校高中办学虽几经周折,但各类性质的高中都办得有声有色,其中50年代和70年代学校的高中教学质量还名列厦门市前茅;一批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其中不少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50年代的毕业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现任国务院港澳台办副主任的陈佐洱,以及70年代在本校就读后来成为世界乒乓球冠军的郭跃华。 ◎ 跨世纪发展(1980-2005)1980年,学校高中部再度改制,为职业高中部,先后易名为厦门市电子职业中学、福建省厦门电子职业学校、福建省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职业高中发展成为国家教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并成为厦门电子职教集团中心校。2000年,职业高中迁往原厦门师范校址独立办学。1985年,厦门市第四中学复名为厦门市大同中学。2002年,学校复办高中。在这跨世纪的十几年间,学校坚持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有上百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如“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国家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综合基地校”、“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福建省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模范校”等称号,还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和“高中教学质量奖”。 ◎ 整合带来发展机遇(2006年至今)2006年,大同中学和位于厦门东部海滨的前埔中学(办学5年的完中)进行整合,整合后校名沿用大同中学校名。新大同中学按照“一校两区”的模式进行管理,实现了两校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厦门东部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为大同中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同中学办学史从此翻开全新的一页。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81亩(老校区21亩,新校区35亩,新征地25亩。一跃成为思明区面积最大的完中),教职工238人,学生3168人(其中高级教师60人,一级教师82人;高中学生1126人,初中学生2042人)。 新大同中学确立了“发扬传统、充实内涵、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坚持“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整合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爱心”校园,积极探索以“诗之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路子,扎实抓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目前,学校正凝心聚力抓好达标校的创建工作。 大同中学,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学,正带着昨日的辉煌,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打造特色,争创优质”的新征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