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同合众 |
释义 | 大同合众是人类最高的品德、智慧、生活、事业境界。它小可以用来修身,齐家庭,治企业;大可以用来治国,明明德,平天下。 简介所谓大同,两个层次: 人类大同:人类在思想、科学认识、宗教信仰、经济政治、道德水准上大同。人们之间没有很大的文化、物质差异,人人能够真正的人格平等,最贫穷的人没有债务。 人与万物大同:人与环境、万物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最终能天人合一。 所谓合众,就是和合万众,合万众之德能而治天下之事务,谋天下之幸福,以道御之。 总之,大同合众,就是大同而小异,求同而存异,求同而化异,求同而合异,和平共处,和谐共荣,共建共享。 大同合众的境界,要经过先知先行者不懈的努力,联合最广泛的力量,用大同合众的智慧、美德,完成大同合众的神圣事业。 大同在古今中外,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与境界。 大同合众的相关文摘苏州大学晁福林先生《论先秦儒家理论视域中的“同”》一文,择其精要如下: “大同”这一观念,虽然以孔子所讲的“大同”之世最有名,但它并非孔子的发明。“大同”一语,可能在两周之际即已出现。《尚书·洪范》篇谓:“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里讲的是国君如何决疑之事。国君的重大决策,除了自己应当考虑清楚以外,还要跟卿士、庶人商量,还要用占卜和占筮的办法询问神意。如果这些方面的意见都完全一致,这就叫“大同”。这里讲的是结果,指诸方面的意见一致。伪孔传谓:“人心和顺,龟筮从之,是谓大同于吉。”这里讲的是过程。总之,“大同”的本质是意见的高度统一。《尚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孔子对于这一“大同”的概念应当是很熟悉的。 “大同”这一提法,在战国时期并不罕见,《吕氏春秋·有始》篇讲阴阳家之说,以小喻大,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高诱注:“以一人身喻天地万物。《易》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故曰大同也。”这里是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可以于一人之身上体现出来,即一人之身集中统一了天下万物的所有规律与法则。这个“大同”,指的是高度的统一。关于这种统一的依据,《吕氏春秋·应同》篇有所发明。是篇提出,物类感召的现象不可胜数,“物之从同,不可为记”。最高级别的“同”,如同义、同力、同居、同名等,人类社会不同类别者达到的水平亦不一样,即“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这更里表明,战国时期的社会观念中,“同”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表示所达到的统一的水平不一样。“大同”就是“同”的最高境界。 战国时期的道家亦说到“大同”的观念。《庄子·在宥》篇谓:“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已。”庄子后学极力倡导人们应当达到“无己”的境界。人的思想有最充分的自由,能够自由自在出入,不依傍于别人和外物,思想与时俱进,永不停滞,其容貌躯体合乎自然天地。这样就达到了“大同”的境界。按,是说之大同,与道家所谓遥“玄同”,意思相近,皆指人与万物混同为一。庄子后学此语可视为道家的“大同”观。 要之,先秦儒家对于“同”的理解与阴阳家、道家并无多少区别。战国诸家多曾提及“同”的概念,亦有采用“大同”之语者,但是以之说明一个时代者则仅见于孔子之语。最为著名的儒家“大同”理念见于《礼记·礼运》篇。是篇载孔子对于子游的大段言辞,其中提到上古时代的社会情况,最美好的时代称之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几乎是当代研究中国古史者人人耳熟能详的。“大同”一词,还是近代以人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美好时代的代称。然而,“大同”的“同”字是什么意思呢?郑玄注谓:“同,犹和也,平也。”依照这个说法,“大同”,即犹“大和”。既然如此,何以不径称之为“大和”,而要拐一个弯子来说话呢? 所谓“大同”,意即“同”的极致。具体说来,孔子所讲的“大同”有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机遇面前平等,这个平等不是人人的地位都一样而不分高下,而是人人都有合适的地位,这也就是“选贤与(举)能”的目的所在。在这个原则面前,无论男女都有适合自己的归宿(“男有分,女有归”),就连矜寡孤独之人也不例外。二是人人的道德品质都保持高度的统一,天下之人无不“为公”,而没有私心(“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在道德水准方面,人人皆“为公”,而保持着一致。唐儒孔颖达解释“大同”之义,以为那是一个人人都有高尚道德的时代,“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其说甚得“大同”之义。说到底,“大同”就是完全的平等和高度的统一,这正是“同”的本义之所在。 总之,孔子首先采用了“大同”一词,来命名远古最美好的时代。关于理想时代的“大同”观念,是先秦儒家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它所提到的“同”,虽不能能说与“和”截然无关紧要,但并非如前人所谓的平等、均等状态。完全的平等和高度的统一,这才是先秦儒家理论视域中的“大同”之义。通过儒家对于“大同”境界的赞美,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早期儒家对于“同”的认可。 而合众的境界,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力,人类从万国林立到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势必走向真正的全球化、一体化,天下一家相亲相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