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通湖区
释义

大通湖区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大中型农场体制改革的意见》(湘发20004号)文件精神和益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农场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原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大通湖渔场五个国营农(渔)场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组建的县级行政管理区。全区所辖4镇2个办事处,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万亩,养殖水面15万亩,总人口13.6万人,为益阳八大县市区之一,区管委驻地河坝镇。

大通湖区简介

大通湖区位于湘中偏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5′28″至112°42′02″,北纬29°01′19″至29°19′16″,跨37、38两带,东邻漉湖,南与沅江市相连,西北与南县、华容县比邻。地形为典型的洞庭湖冲积平原,区内的湖泊、水面、沟渠纵横交错。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湖沉积物,地势低洼平坦,地面海拨高程24~32米之间。区境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64天;年均降水1240.8毫米;年均日照1643.3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05.1卡/平方厘米。全区常住人口源自全国23个省(市)、108个县(市),分11个不同民族,264个姓氏。

2000年8月,沐浴农场体制改革的春风,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大中型农场体制改革的意见》(湘发[2000]4号)文件精神和益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农场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原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四个国营农场和南湾湖军垦农场及大通湖渔场的基础上,撤场建镇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通湖区应运而生。全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辖河坝镇、北洲子镇、金盆镇、千山红镇四个镇和沙堡洲办事处、南湾湖办事处两个办事处,总人口13.6万。新大通湖区濒临东洞庭湖,处于益阳、岳阳、常德三市的中心地带,陆路由省道202线四通八达,水运经洞庭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商品粮、鱼、棉、糖、麻和速生杨生产基地。12.4万亩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美誉。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通湖区委、区政府坚持并不断完善“开放兴区、产业立区”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工业强区、规模强企、科技强业”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大户,发展壮大了造纸、纺织、板材和食品加工四大基础产业。以金北顺为龙头的造纸业,已具备年产纸10万吨的生产规模;以普华、金胜、金源、德星、纵横为龙头的纺织业,年纺纱规模已达15万锭;湖南口口香米业已具备10万吨大米加工和10万吨粮食仓储能力;天健木业已具备年产1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的能力;永兴糖业已具备年产糖2万吨的生产能力;以君泰鱼品、益和食品、天威葡萄酒、佳旺冬瓜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金北顺5.1万吨扩规及环保达标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正着手10.2万吨扩规项目,天健木业30万立方加工能力扩建项目正在进行,口口香米业30万吨大米深加工项目已动工建设,天恩棉业3万吨色拉油加工项目将投入生产,大通湖渔场综合开发项目已进入开发阶段。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区以来,大通湖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用于交通、电力、水利、城镇、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畅通,贯穿全境的S202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区镇村三级公路已全部硬化油化;电力供应充足,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5座;水利设施逐步完善,12.4公里一线防洪大堤建设全面达标,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增强;邮政、通讯、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滨湖生态明珠小城的定位,着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建区以来,中心城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构建了“三纵二横”的城镇骨架,建成区面积由建区前的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5平方公里,人口由建区前的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多人,城镇化水平由建区前的29%上升到现在的42%。中心城区相继建成了大通湖大道、五一路、枫杨路、友谊路等主通道,商住楼开发如火如荼,党政办公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生态公园和沿江风光带交相辉映,成为中心城区靓丽的生态风景线,配套设施逐步齐全,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一个交通便利、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滨湖特色凸显的现代明珠小城已经初具雏形。

区域经济环境更加优化全面创新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 的新格局。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赋予基层和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加大收费改革的力度,重点整治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简化收费手续。加大政府服务的力度,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大力推广“一站式、一个窗口”的服务方式。

经过不懈努力,大通湖区已逐渐成为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今日的大通湖,社会和谐,人心思进,生机勃勃,商机无限。不久的将来,一个开放的大通湖、生态的大通湖、富裕的大通湖、文明的大通湖、和谐的大通湖,将矗立在洞庭湖畔。

大通湖区建置沿革

方位与形成大通湖区地处湘北洞庭湖北隅,位于东经112°22′00″至112°43′45″;北纬29°4′52″至29°13′12″之间。东临东洞庭湖,西接南县八百弓乡和青树咀乡,南抵沅江市北大、阳罗、四季红、大同等乡镇,北界华容注滋口和南县河口、明山等乡镇。

大通湖区所在地域,早在6000年前,大溪文化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明朝初期乃是一片良田沃土。1860年和1873年,荆江南大堤分别被江水冲开藕池口和松滋口,江水南下,淹没大量古老堤垸和丘陵平原,此地变成泽国汪洋,为洞庭湖水域的一部分。长江水长年挟大量泥沙经藕池河和松滋、太平、调弦三口向洞庭湖倾注,使洞庭湖水面迅速缩小。清光绪年间,赤磊洪道冲积扇与藕池河东支冲积扇合围,使大通湖从东洞庭湖分离出来。当时湖面330多平方公里,东通东洞庭湖,南连南洞庭湖,西注目平湖,北纳藕池河,四通八达,故称大通湖。从1870年湖西岸洲滩由黎正名主修黎家垸开始,到1949年环湖沿岸围垦中小堤垸108个。除东南角与东洞庭湖相连外,形成拥有467平方公里土地的马蹄形堤垸群体。从20世纪初期始,地方官府和堤垸头面人物拟将沿湖各垸合并筑成统一的“天祜垸”,而湖北省方面藉妨碍长江泄洪极力反对,每年汛期扬言并策划前来掘堤,1947年在野猫咀挖口泄长江水入大通湖。加之地处数县交界,又受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限制,虽几次修筑,围挽统一大垸,计划终未实现。1950年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南省水利厅负责实施洞庭湖区的大通湖蓄洪垦殖计划,为长江流域第一个蓄洪垦殖工程。当时组织4万民工,历时6个月,筑起一条北起三才垸,南至增福垸的东堤,长16.8公里,形成了统一的大通湖大垸。

建置沿革清光绪年间,此地属常德府安乡县。民国二年(1913)南县建制后,大通湖沿湖堤垸及湖场荒洲分别隶属南县、沅江、湘阴、华容和岳阳等县。1949年沿湖各堤垸全部溃决。1950年3月,成立大通湖蓄洪垦殖管理处,隶属于省农林厅。以接收原省孤儿院座落于安仁垸的房屋大院为驻地,并接收原孤儿院在三千弓(今河口乡安福村)的公产荒洲1万亩从事垦殖。与此同时,省人民政府颁布《大通湖蓄洪垦殖区管理条例》,规定“大通湖边界西至南县之永康垸、泰安垸,东抵湘阴之野猫咀,南至沅江市宝三垸、普丰垸,北至南县之天合垸、附和障一线五垸,湖面共约327平方公里,合49万亩;旧垸洲土湖荒滩共约140平方公里,合21万亩;总计约467平方公里,合70万亩。”“大通湖区内土地全部属于国营农场,在其尚无能力全部直接经营的情况下,准予临时招垦。”1951年1月成立大通湖农场筹备处。是年4月成立大通湖特区人民政府,与蓄洪垦殖管理处合署办公。1952年1月大通湖农场升格,与特区政府、管理处形成政、事、企三位一体的联合组织,直属省人民政府领导。是年,省公安厅到辖区内的增福垸(今金盆镇),种福垸内的民和垸(今千山红镇)兴办劳改农场。195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大通湖农场按副地(厅)级建制。1956年大通湖农场改为县(处)建制。1957年冬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农场围挽北洲子,1958年设北洲子分场(1962年改称第11、12分场)。是年冬,省公安厅从种福垸和增福垸撤走劳改农场。种福垸(民和垸)划归沅江县管理,成立千山红人民公社,旋即改称“地方国营千山红农场”,并兼收原属南县河口乡管辖的利厚、利贞两垸。增福、有成、玉成、善厌等垸和沅江县属庆成乡划归南县直辖,旋即并入大通湖农场,设第7、8、9分场。1959年大通湖农场改为副县(处)级,改属南县管理。1961年大通湖农场恢复省管。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刘善副军长等一行人持中共湖南省委介绍信与大通湖农场协商划地事宜,农场同意将尼姑湖(今南湾湖)划给部队。1962年11月,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农场划分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3个农场,均属省管。原大通湖农场第11、12分场划归北洲子农场,原大通湖农场的增福垸、南京湖、有成垸、玉成垸、四季红等划归金盆农场。是年,沅江县千山红农场改属省农垦局管理,改称国营千山红农场,为县(处)级建制。

1963年4月初,南县华阁公社大批农民到北洲子农场管辖的舵杆洲等湖洲打湖草作早稻田肥料,与农场湖洲管理人员发生纠纷并斗殴。4月22日南县与北洲子农场双方代表签订协议,将舵杆洲、新芦洲、长洲等湖洲水面无偿转让给南县华阁公社管理,北洲子农场东大堤向外延伸500米之内仍由农场管理。随后,南县与沅江县划分由北洲子农场转让的湖洲水面,以北道河为界,南面归沅江县,北面归南县。1965年四季红划给沅江县,安置安化县柘溪水库移民。

1969年11月,省农垦局撤消,翌年元月,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农场改隶益阳地区,农场降格为副县处级,归口益阳地区农场管理局管理。1978年省农场管理局成立,原省属农场改由地区管理为主、省、地双重管理。1986年2月原有省属国营农场恢复县(处)级建制。

2000年10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2000〕4号文件精神,深化农场体制改革,成立大通湖管理区,管辖范围包括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四大农场,各农场改建为镇(其中大通湖农场改称河坝镇,其余3场以原农场名为镇名),以及沙堡洲办事处(辖大通湖渔场)和南湾湖办事处(辖南湾湖农场)。大通湖区管理委员会驻地设河坝镇集镇。

行政区划

大通湖区现辖河坝镇、金盆镇、北洲子、千山红、大莲湖渔场、南湾湖办事、处沙堡洲办事处7个乡镇(街道办)场。

现任领导

区委书记:龚政军

区委副书记、区长:聂新民

常务副区长:梁成立

大通湖文化概况

大通湖农垦文化大通湖大垸于1951年3月建立国营大通湖农场,是为湖南农垦事业兴起的开端,农垦精神就成了农垦拓荒人在大通湖这片蛮夷之地谱下的恢弘壮歌。“创业、团结、守纪、奉献” 这八字箴言,被勤劳勇敢的农垦人烙进心灵,化为力量,把荒滩变成了良田,把河泽变成了鱼塘,在这荒芜人烟的洞庭湖之上,用双手建设出了美好的家园。

拓荒建场的创业过程是何等艰难,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农垦人用“战斗”这个词诠释创业的全部。如:春耕战鼓、秋收战场、防汛战线、冬修战地、兵团作战、联合作战、连续作战、投入战斗、结束战斗……农工称为“战士”,一起共过事的称为“战友”。防汛抢险,手挽手在洪水中堵缺口打抱围算不算战斗?餐风饮露、围湖开荒,冰天雪地里筑堤开沟、垒坝搭桥与战斗所差几何?田间劳动如抢收、抢插、抢风暴,那紧张和激烈,那种坚决果敢,那种奋不顾身,简直就是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一般。农垦人都曾经参加过这些战斗,在大通湖这片广袤的农垦战场上,练就了多少身经百战、意志如刚、无坚不摧的农垦战士。

农垦人深知,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要团结一心,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大通湖垦区人口来自五湖四海,有知青、移民、下放职工干部等,籍贯涉及23省市。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成为农场一支特殊的人群。和睦相处的岁月是令人难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插队知青离场返城,多少人热泪盈眶,握着为之送行的农场干群的手,心情难以平静,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1984年春天,金盆农场党委宣传部曾经收到一位长沙知青的来信,盛赞他在农场插队的那些日子,信中说道:“教我一手执鞭一手扶犁催打牛屁股翻耕生荒地使之开花结果的土地,为我排挤毒脓包扎伤口敷贴膏药然后悄悄洗涤一身泥浆衣裤晾在禾场的土地、苦乐与共难舍难分的土地——大通湖农垦,我的第二故乡呵!”这不是一个人的心声,这是所有插队知青的心声。

没有农垦人铁一样的纪律性和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通湖区如此广袤的良田。1955年秋收以后,为了进一步围湖拓荒发展农场,围垦王家湖的战斗打响了。一米深的淤泥里,把渍堤筑起来,排水干支渠是用“指甲锹”一锹一锹将污泥从渠底抛向渠岸开挖出来的;难工段要排桩,运土填筑,往往是垒了上去又垮下来,反反复复,最后才成堤。寒风刺骨,雨雪纷纷,赤脚上阵,其艰苦情状可以想象,但农垦人没有一个退缩,再苦再难,也按时出工,按质完工。4000多名农垦职工经过一个冬春苦战,长达44公里原渍堤终于修筑起来, 2万余亩肥沃的良田垦殖成型,大通湖农场耕地面积增至10万亩以上。王家湖的围垦,是大通湖农场拓荒建场的典型事例,守纪、奉献的品德在农垦战士身上犹如金子,闪闪发光。

有人曾为农垦人写过一首诗:老茧送走岁月,风霜催熟梦想。湖洲变成桑田,金波稻浪连天。银锄挑战月光,铁臂驱赶荒凉。雁声落,机器鸣,唯有垦军繁忙。玉树连结千村,电站锁住蛟龙。水随人意流淌,路畅民欢太平。粮油棉猪鱼糖,商贾运往四方。昨日流入长河,一代农垦如歌。

历经半个世纪的农垦事业创下了辉煌业绩,农垦人的贡献和农垦精神将永载史册。新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区内广大干群励精图治,高歌猛进,共建和谐,同奔小康,开创新的美好前景,大通湖这片宝地如镶嵌在洞庭湖平原上的璀璨明珠,必将放射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通湖的地方戏曲大通湖的地方戏曲主要是花鼓戏,其中以千山红花鼓戏剧团最为出名,1991年10月26日,千山红花鼓戏剧团赴省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汇演,演出所创节目《水乡锣鼓》获一等奖,并选为赴京汇演节目,1992年4月25日,该剧团《水乡锣鼓》在京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受到文化部的嘉奖。

大通湖的文物1990年大通湖农场二分场三队职工在王家坝打屋场地基时,刨开表土发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碎片,经文物部门考证,系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属“大溪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南县人民政府当即确定为“王家坝遗址”,划定5600平方米面积作为文物保护区,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益阳地区文化局、博物馆组织大面积发掘,出土大量“大溪文化”遗存,据分析,当时此地不仅有先民繁衍生息,而且其地域开始向水网沼泽发育,实为洞庭湖的起源。

大通湖大垸东大堤、北洲子东红闸以北湖面,枯水季节露出一洲滩,形似舵杆,称舵杆洲。洲土面积33. 3平方公里。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拨银20万两,在距今东红闸以东5公里处的洲土上,用条石砌筑停泊石港,周长257丈,纵长5丈,高6丈,称舵杆石台,为过往船只及渔民避难躲风之所。台上建有庙宇,过往船民和渔民每逢登台必烧香祈求平安,庙前立一石碑,刻篆体字“洞庭现孤洲,西水向东流,江南一景点,胜似黄鹤楼”,石台基脚四角分别埋设四只铁牛。石台每年朝廷拨款维修,乾隆九年停止岁修,道光年间石台坍塌,后被附近堤垸修建桥闸取石陆续拆毁,现仅存遗址。

大通湖区境内南湾湖军垦农场一带,地名肖公庙。元末明初之际,该地系沼泽洲滩,曾建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庙宇,垒石筑土为台,庙居台中,树木蓊郁,香烟缭绕,在洞庭湖区名气很大。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在该地兵败势危,得行侠仗义的船民肖伯轩救助,登基后修建肖公庙奉祀。后经沧桑,庙宇渐毁。清嘉庆四年(1800年),洲民247户筹资重建,一时香火旺盛,各地朝拜者络绎不绝。现存残碑一方,立于军垦农场场部院落内并受到保护,常有信士朝拜。残碑字迹斑驳,碑额“万古流芳”字样及浮雕图案清晰可辩。2003年在其北侧大通湖大水域边新建“大通禅寺”,专辟“肖公殿”享祭。

大通湖的文学作品由原金盆农场退休干部袁定隆创作的《三代女人》,是第一部描写大通湖农垦兴衰的长篇小说,由香港天马出版社出版。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534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530万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3939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30021万元,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5889元,增长9.8%。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9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39:20改善为39:41:2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财政支出压力增加,区、镇财政比较困难;节能减排环保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增加。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全区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2106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73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6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2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1.4%,20.0%,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060元,增长19.96%。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上年为39:41:20,本年为40:45:15。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819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国税6160万元,地税2869万元,财政479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2%、27.7%和8.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69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9%。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3.9%、54.8%和33.6%。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2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120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7.3%。

二、 农业

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6.89千公顷,同比增加35.6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5.08公顷,增加40.93%。油料种植面积5.8千公顷,增长13.5%。棉花种植面积5.33千公顷,减少10.42%。甘蔗种植面积0.76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苎麻种植面积1.58千公顷,减少1.86%。蔬菜种植面积3.33千公顷,增长10.63%。粮食总产量101441吨,增长37.2%,其中稻谷产量93811吨,增长37.45%。全年出栏生猪10.61万头,其中肉猪9.61万头,增长5.6%;出笼家禽42万羽,增长10.5%;水产品产量22443吨,增长5.3%。

附: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区粮食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20.05%,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油料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2%,比上年下降了0.68个百分点;棉花所占比重为14.05%,比上年上升0.26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15.85%,比上年增加1.39个百分点;全区生猪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3.02%,同比下降2.51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2.3%,同比增涨0.58个百分点;渔业所占比重为22.09%,同比增涨5.8个百分点。

2010年,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市场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3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111700吨,比上年增长10.1%;棉花产量14351吨,比上年增长71%。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4种,年末总数近25种。

2010年大通湖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

单位:吨、万元

产品名称 产量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产值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11700 10.1 21189 10.2

油料 9749 14.29 3507 14.2

棉花 14351 70.99 41415 71.0

苎麻 1400 -68.91 6.3 -68.8

蔬菜 152796 61 16624 2.6

水果 15268 -10.8 2871 -10.8

肉类 7222 0 10710 -4.0

禽蛋 920 7.0 1357 7.0

水产品 24004 7.0 21639 8.9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区粮食、油料、棉花、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7%、2.8%、33%、13.3%;比上年分别增加 -3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全区生猪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 9 %,同比增加 -1.3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2%,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渔业所占比重为17.3%,同比增加8.9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0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72公里,结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水利血防灭螺3处,疏通渠道29公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0440万元。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全区共流转耕地10.53万亩,流转比率达43.89%,其中向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流转的土地5.5万亩,占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9家,其中合作社16家。22%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三、工业

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6863万元,增长30.55%。完成工业总产值183758万元,增长38.31%。

骨干企业作用明显增加,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如口口香米业的三十万吨大米生产线的竣工,使企业的产能不断扩规。全区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普华纺织、金北顺纸业、口口香米业、天键木业、金胜纺织、天恩棉业、德星纺织等7家,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0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产品正在兴起,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3138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2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09%和30.16%。实现工业增加值9128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0%,20.30%。经济效益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1%;利税总额1.76亿元,增长175.65%,其中利润总额0.31亿元,增长35.12%;产品销售率达到99.7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50.71 %。

附1:

2009年大通湖区规模以上工业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总产值 增加值

2010年 2009年 同比增长(%) 2010年 2009年 同比增长(%)

合计 312000 239700 30.16 91088 60658 20.00

其中:轻工业 251180 203950 31.21 72441 50637 14.36

重工业 60820 35850 67.94 18647 10321 49.66

附2:

2010年大通湖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 计量单位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 比上年增长(%)

大米 吨 82549  49170  67.88

成品糖 吨 0 17000  -100.00

鲜、冷藏肉 吨 3616  27  13293.89

冷冻水产品 吨 2265  1355  67.23

葡萄酒 千升 6738  5606  20.19

棉混纺纱 吨 28274  31205  -9.39

苎麻布 万米 177  179  -0.84

胶合板 立方米 152728  21580  607.72

纤维板 立方米 0 144090  -100.00

书写用纸 吨 57172  60172  -4.99

聚乙烯树酯 吨 0 18508  -100.00

农用薄膜 吨 10776  5677  89.82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

200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近几年来的持续高增长态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487万元,比上年增长46.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646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4.1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84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87%,。

技改技投力度加大。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082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29%。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区围绕转型升级要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900万元,增长41.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740万元,增长34.9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60万元,增长10.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7700万元,增长45.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380万元,增长35.12%,占投资的比重达到30.04%,比上年提高3.7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28010万元,增长63.0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0780万元,增长229.02%;工业技改投资63870万元,占工业投资的67.15%。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五、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

2009年,全年发生生产事故34起,死亡人数5人,受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 355.3万元。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2.22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3268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人数4.525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2.7272 人。

2010年,全年安全生产事故22起,死亡人数3人,受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1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14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万人事故死亡人数2.86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1.09人。 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全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六、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75万元,增长18.5%。分地域看,区和区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3745万元、22730元,分别增长14.4和2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710万元,增长19.59%;住宿餐饮业4955万元,增长10.4%;其他行业810万元,增长19.1%。

2010年,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全力拉动消费增长。城乡流通网络更趋健全,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8187万元,增长10.9%;零售业零售额29230万元,增长1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777万元,增长16%;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69万元,增长24.7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金银珠宝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3%;日用品类增长9.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2%;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6.8%;通讯器材类增长22.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4%。全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43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20万元。年末已有商品交易市场4个,实现成交额15381万元,增长16.8%。

全区国内旅游2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8718万元,比上年增长32.5%;拥有星级饭店1家。

七、交通运输、通信业稳步发展

2009年,全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37510万吨公里,增长21%;旅客周转量11247万人公里,增长15%。

全区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750户,比上年增加近70户;移动电话用户28913户,净增313户。平均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629.6部,拥有移动电话2697部。

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物流和城乡客运较快发展。全区公路线路总里程691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173辆,营运货车597辆。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8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4%;完成货运量68万吨,货运周转量1026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1%。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330万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1330万元,港口建设投资1000万元。 年末拥有机动车9169辆,其中汽车177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5%。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80辆,比上年增长80辆。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03万元,比上年增长31%。发送函件1.8万件、特快专递2.1万件、报刊82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6249万元,比上年增长3.32%。电信业务总收入360万元,增长-1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00户,本年增加1000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500户。本年增加500户。

八、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2009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1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国税4395万元,地税2197元,财政4408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28%和17%。

200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比年初增长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2亿元,增长39.3%

2010年,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8100万元和62173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142万元和16198万元。比年初增长3.63%和35.23%。 保险业规模持续增长,整体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共有保险机构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365万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56%;人身保险收入404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91万元,比上年增长3%。全年赔付款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

九、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2009年,我区有中小学校20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14所。在校中小学生11970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380人、初中生2940人、小学生5329人。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得到加强。现有县级人民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4家、个体诊所卫生室81家、药店9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和计生服务机构1家。

进入2010年,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20 所,在校学生9080人,毕业生2123人,教职工总数 767人,其中专任教师672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85%。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 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年末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9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 %和 2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8%。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72.9千人,参保率达91.14 %,年人均筹资标准达140元。

十、人口

据测算,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为1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9万人。全区人口密度为279.33人/平方公里。年内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85‰、6.98‰和1.21‰。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9.66万人。

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11.05万人,常住人口10.1万人,出生933人,出生率8.57‰,死亡465人,死亡率4.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0‰,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十一、社会保障

2009年,全区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家,床位200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9383人,失业保险2164人,农村合作医辽保险7291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69户,360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34户,1793人;农村五保户供养8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010年,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4786人、13393人、2596人、4301人和2715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分别为80%、95%、80 %、95%、80%;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5%。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8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37.8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160元提高到27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950元提高到108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0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0.788万人次。 统筹城乡就业扎实推进,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稳中有升。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3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81个,119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5000人。

十二、居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9.07元,增长11.63%。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8635.43元;经营净收入3702.47元;财产性收入276.42元;转移性收入1688.51元。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55.57元,增长1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88.09元;家庭经营收入3997.05元;财产性收入75.6元;转移性收入594.84元。

2010年,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85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农民人均纯收入6086元,比上年增长15.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比上年增长11.87%。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86%、6.38%和75.71%。

十三、建筑、房地产业

2010年,建筑业稳定增长,行业素质和企业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28%。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调控下,房屋建设规模平稳增长。全区房屋施工面积达106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竣工面积52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0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8095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843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57%和-23.71%。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扩大,商品房销售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685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9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5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5%;商品房施工面积483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7%;竣工面积3205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6%。商品房销售面积33450平方米,下降26.7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300万平方米,下降25.8%。新增固定资产2880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15%。

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32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48%,竣工面积2205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2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