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英仙座ζ流星雨 |
释义 | 英仙座ζ流星雨是1947年英国约德尔贝克的雷达设备发现的。那时只能得到粗糙的数据,活动时间为6月2-17日,辐射点大约位于赤经52-62度,赤纬+15度。约德尔贝克的观测持续了2年,阿斯比纳(A.Aspinall)和杰拉德·霍金斯(Gerald S.Hawkins)观测到的结果是6月1-16日,辐射点直径小于3度。平均辐射点位置位于赤经61.6度,赤纬+23.8度。 20世纪60年代,卡舍切耶夫(B.L.Kashcheyev)和勒别迪内次(V.N.Lebedinets)进行了一项雷达观测计划,结果显示本群5月4日到6月19日活动,过节点时间为6月2日(太阳黄经71度),平均辐射点位于赤经52度,赤纬+23度。 在第一次无线电流星计划,泽内·瑟卡尼纳(Zdenek Sekanina)确定了活动时间是5月20日到6月21日,过节点时间是6月8.9日(太阳黄经77.6度),此时辐射点位于赤经60.2度,赤纬+24.8度。在1968-1969年进行的第二次无线电流星计划中,色卡尼纳确定了活动时间是5月22日-7月4日,过节点时间是6月12.2日(太阳黄经80.8度),平均辐射点位于赤经63.3度,赤纬+27.1度。 在澳大利亚的阿德来德,两次雷达观测由当地的观测者进行了,遗憾的是这次观测只持续了一个星期,所以他们的结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准确的推算出轨道或者时间。第一次观测是1961年进行了,尼尔森(C.S.Nilsson)在6月13-16日观测,辐射点位于赤经64.2度,赤纬+25.4度。他提到5月19-28日设备也运行了,其中一个辐射点位于赤经44.3度,赤纬+19.5度,应该和上面观测到的一个六月的群是一致的。第二次观测由加特尔(G.Gartrell)和厄福(W.G.Elford)在1969年6月9-14日进行了,他观测到的辐射点位于赤经65度,赤纬+27度,他们说此群和11月的南金牛座流星雨可能有亲缘关系。 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观测数据来看,这个群可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段时间可以被观测到。达利尔·斯克希(Daryl Skelsey)在6月5/6日在2小时之内一共观测到1颗群内,卡尔·西蒙斯(Karl Simmons)则说这个群在6月6/7日可以达到1-2颗/小时的流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