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唐儒将开漳圣王 |
释义 | 《大唐儒将开漳圣王》生动讲述了唐初名将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将士建漳开台的历史故事。本剧以历史为背景,以河南、福建两地有关陈元光父子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集中了数位作家的集体创作智慧,勾勒出了一幅初唐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大气磅礴、精彩纷呈的迁徙融合的历史画卷。集集精彩,回回好看。古老的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大迁徙、大融合、由纷乱走向和谐的发展史。《大唐儒将开漳圣王》作为第一部反映文化抚台的历史剧,对祖国统一大业将起到虽然微薄但却是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文名:大唐儒将开漳圣王 导演:范秀明 编剧:颜全毅 集数:30集 类型:大型历史剧 上映时间:开机2007年9月13日 艺术总监:郑克洪 演员名单严宽饰 陈元光 何苗饰 重锦绣 王思懿饰 武则天 郑佩佩饰 魏敬 解惠清饰 陈元春 魏宗万饰 阎立本 魏德山饰 陈政 樊志起饰 唐高宗 刘 永饰 李 贞 鑫淼饰 金箐 王戎饰 陈谦 李立饰 蓝云柯 刘 谦饰 许天正 刘芙伶饰上官婉儿 彭秀平饰 翠 姑 刘 冰饰 霞 姑 杜丽丽饰 何夫人 朱 锐饰 何飞雪 张曼扬饰 纺织娘 刘冠麟饰 陈 豹 严洪智饰 天 风 李真奇饰 狄仁杰 电视简介公元669年,福建一带匪盗四起,唐高宗命光州知府陈政率部漳州平乱。陈政及儿子陈元光很快攻下匪首老巢。五年后,陈政积劳成疾,病死帐中,陈元光继父位,任镇军大将军。他用三年时间平息了匪患,为开发福建,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建设福建。陈元光动员家乡来的子弟兵在福建落户,感动了扬贡词父子,富商扬贡词毅然变卖家产,带领三个儿子及家眷、族人、亲戚朋友共一千人,浩浩荡荡移居漳州。陈元光爱民率府兵开山辟道,修建官道,垦荒屯田,奖励农耕。他利用扬贡词的经商经验,开办纺织厂等。同时,陈元光兴办教育,将唐朝科举考试制度带到福建。为了闽台长治久安,陈元光建立州县,设漳州府,任知府,统管全福建。陈元光在京城回漳州的路上,匪首雷虎在山中设伏,陈元光部将拼死相救,终因寡不敌众,被乱剑射中而牺牲......... 相关资料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的很多地方,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很多华人社区,都供奉着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名不列传,但功在千秋。千百年来,他的故事在台海地区广为流传,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着他,直到今天。特别是在台湾,祭祀他的宫庙就超过了300座。可他,却不是台湾人。 他叫陈元光,河南光州固始人,大唐帝国高宗时期的一代名将。他和他的将士们从平叛开始,开疆拓土,教化八荒,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闽台荒蛮之地,为我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化迅速融入中国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他家乡子弟兵——以陈、郑、林、张、何、吕为主的“87姓将士”成为后来台海地区住民的主要姓氏。他死后,从唐玄宗开始,先后有六位皇帝为他加封,由将而侯,由侯而王。在他去世1079年后,即公元1790年,陈元光被乾隆帝封为“开漳圣王”。在台海民间,对陈元光的缅怀和敬仰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或开坛建庙供奉祭奠,或组团立会瞻仰纪念。一千三百年、数十代人后,仍薪火相传,有增无减。 困扰中国的边患在初唐盛世不但未完全平息,反而在高宗时期有愈演愈烈之势,西北突厥和东北高丽的叛乱刚刚被平息不久,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东南少数民族又借机生衅,发动叛乱。唐高宗命前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三千六百家兵前往平叛。30集《大唐儒将开漳圣王》就是从这里开始,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迁徙、融合的交响乐章。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家乡子弟兵共87姓将士在长达40年的平叛过程中,遵照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教化为主”的大政方针,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逐渐传入闽越山区,随后又跨海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使处于“刀耕火种”状态的东南少数民族迅速步入了先进的封建文明,以陈、郑、林、张、何、吕为主的“87姓将士”也成为后来台海地区住民的主要姓氏。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