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隐士思想 |
释义 | 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 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 主要角色。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 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为 什么我们提出隐士思想的重要至于如此呢?简单地举出三个理由,加以说明,便可易于 明了其中的道理了。 我们的历史,自上古以至秦、汉。可称为正史的,除了孔子著的《春秋》,以及春 秋的三传(《左传》、《公羊》、《谷梁》)与《国语》以外,便是孔子和孔门弟子参 加修整过的五经(《易》、《礼》、《诗》、《书》、《春秋》)。后人有所谓“六经 皆史”的说法,那便是说,我们所保留的五经资料,都是具有充分价值的史料,但是, 这些都是属于正史的题材;此外,如自古流传,散见于民间及诸子百家的传说当中,所 记述有关的史料,是属于历史背景上反证的部分,也不能说毫无采信的价值。相传历史 上的隐士,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物,大多都是“视 富贵如浮云”,所谓敝展功名,薄视帝王而不为的角色;同时,又说他们的学问、道德、 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浮云富贵,敝屣功名,所谓“天子不能臣,诸侯 不能友”,因此使我们历史上所推崇的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等人,都为之礼敬 景仰有加;换言之,凡是上古的圣君名王,无论为政为人,最顾忌的,便是隐士们的清 议与轻视。尤其在野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的心理,对于隐士们态度的向背,非常重视, 到了秦、汉以后,司马迁作《史记》,特别点出隐士一环的重要,把他和谦让的高风合 在一起,指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因此他写世家,便以《吴 太伯世家》做点题;他写列传,便以《伯夷列传》做点题,尤其他在《伯夷列传》中, 借题发挥,大发其历史哲学与人生、世事哲学的议论,比他的自序,还要进一层,深刻 透露出文化哲学的观点,强调隐士思想的背景,与其崇高的价值。 其次,如众所公认我们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心存君国的救世 主义者,他要面对现实,反对逃避责任,但在他的一生里,却极力赞叹伯夷、叔齐和吴 太伯等人的让位逃、隐,推崇他们的人格。他也讲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 行言逊”的处世方法,同时提出“宁武于,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的观感等等。这是说明孔子尽管自己具有人世救世的愿望,但对于隐士思 想“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的作法,仍然非常赞同,甚至他有的处世方法,也不得不取 与隐士思想雷同的态度。所以在他周游列国的时期,遭到晨门者、荷赘者的讥刺;碰到 长沮、桀溺的批评;领会楚狂接舆的讽劝,他只有会心的叹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只有在桀溺对他批评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他曾莫可如何地加以按语,才有“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的感叹。后来大家便引用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的一句话,认为是孔子 骂隐士们逃世消极的丑陋判语,其实,他说这句话,并非如后世人所想象的那样丑陋与 恶毒,他只是说出入各有志,彼此各行其是的感慨而已。因为鸟是飞的,兽是走的,所 谓远走高飞的消极者,与积极人世者,彼此都可各行其是;表明他自己,决心走的是人 世救世的路线。我们只要一读司马迁写《老庄申韩列传》中,由孔子对于老子的按语: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给,飞者 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一段话,便可 了解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的语意何在了。并且由此也可以明白他对于隐士思想 的估价,和推崇老子为高隐代表者的表示。因此司马迁写在捉摸不定的老子传里,也就 有了“老子,隐君子也”的结论。总之,孔子的思想,与秦、汉前后所号称的儒、道两 家思想,他们在原始的本质上,对于“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囗以行”的立身 处世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对于“蓬囗以行”的隐士们,和隐士思想,是具有 “心向往之”的潜在情感的。 参考:《禅宗与道家》 (南怀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