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翼城河蚌舞 |
释义 | 翼城“河蚌舞”亦称翼城“逗河蚌”,是翼城西闫镇堡子村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社火时表演。 经过当地一代代代艺人的不懈努力目前,翼城的“河蚌舞”已经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肯定,入选省级扩展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后,通过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进一步挖掘、整理,不但编写的“河蚌舞”乡土教材在群众中推广,而且已将“河蚌舞”的历史沿革资料纳入了《翼城县文化志》。 翼城是唐尧故地,在城南历山脚下,西闫河畔,“河蚌舞”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魅力。8月18日,在西闫镇堡子村,记者见到了“河蚌舞”的第三代传承人—— —54岁的杨华。 “小时候听老人们常说,十里八乡就我们这个地方的小河边、池塘边有河蚌,‘河蚌舞’就是人们为期盼一年太平、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而进行的群众自发活动。”杨华说,“河蚌舞”流传已久,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 说起“河蚌舞”,杨华喜忧参半,让他欣喜的是“河蚌舞”已经成功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他的话说就是“有政府的支持,总算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可“河蚌舞””在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难题,也让他忧心忡忡。 古老的“河蚌舞”是两个人来演,即逗河蚌的人与河蚌精的双人表演为主,扮演河蚌的也是男扮女装,乐队采用花鼓点,唱的是民歌小调;解放后,通过老艺人王兴业的创新发展,“河蚌舞”有了较大的改变,河蚌精由妇女来演,河蚌精和逗蚌人各增加到了10个,增加了老鱼鹳,逗蚌人的角色也有了改动,增加了老船夫、钓鱼人、小丑等,将乐器的花鼓点改成了锣鼓点;到王兴业的徒弟王力殿这一代,不但发展了表演艺术,而且将“河蚌舞”的 表演进行了整理,搬上了沁水舞舞;“到我这一代了,‘河蚌舞’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不能光‘吃’祖宗留下来的,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杨华有着自己的想法—— —把祖宗留下的遗产升华、创新并发扬光大。 “河蚌舞”的道具,可谓色彩斑斓,装饰讲究。随后,记者见到了专为其制作道具的老艺人孔令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张其河学做道具……”孔令周一边拿出一些材料一边介绍。据了解,先前的道具,如河蚌壳,,都用纸糊起来,再用麻绳捆住,,后用燃料染成各种颜色,因为是用一些庄稼秆、柳条等为骨架,再加上纸张、浆糊等材料,道具大都比较笨重而且不耐用,一两次下来就坏了;现在经过改良,用8号铁丝做骨架,加上各式颜色的绸缎,既轻便又美观。说着孔令周老人带记者来到了储存演出服装和道具的地方,一件件件漂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演出服和一个个个致别样的道具, 展示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表演‘河蚌舞’需要一定的技巧,年事较高的老艺人因体力不支渐渐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继离世,而年轻人在逢年过节时都是临阵磨枪勉强表演,,很难保证演出质量……”杨华说,“不过,现在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下一代艺人会慢慢培养成熟。我们不仅仅要在闹社火时表演,还要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升华、创新并发扬光大。 以后还要走出国门表演,相信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