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仪式Riluals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荷兰)诺特博姆 著,吴冰青 译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版 次:1页 数:193字 数:180000 印刷时间:2008-9-1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秩序与混沌、生命与虚无的小说,一个敏锐而充满智慧的寓言。 1963年深秋,在妻子弃他而去的那天,伊尼·温特罗普上吊自尽。然而,他的自杀,犹如他的婚姻,不过印证了业余玩票者的失败。伊尼生活富足,他跟踪证券市场的波动,时时做点艺术品买卖,情感生活随意放任。他随波逐流,享受着命运带来的一切机遇。奇怪的是这样的人却特别适应现代社会,在混乱和嘈杂中如鱼得水。 伊尼漫无目的的漂流让他先后遇见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对父子。他们过着仪式化的生活,与外面世界格格不入。父亲憎恶人类,离群索居,生活严格按时钟进行,连他最后的自杀也不例外。儿子沉浸于古典日本文化之中,冥思苦索的生活、仪式化的死亡是他的理想。他耗费了一生积蓄,买到一只理想的乐茶碗,在茶礼结束后,他打碎了茶碗,然后沉水而死。 作者简介塞斯·诺特博姆(1933- ),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语出A.S.拜亚特),生于荷兰海牙。他是诗人,也是旅行作家和翻译家,作品中的实验风格最让读者印象深刻。多年来,他遍游欧洲,用文字表达他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他获得过各种文学奖项,包括P.C.胡福特奖、飞马文学奖、康斯坦丁·惠更斯奖、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近年来,诺特博姆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名单中。 编辑推荐《仪式》是诺特博姆最著名的小说。1980年甫一出版,立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小说获得荷兰声望很高的费迪南德·博德维克奖。1982年,一个由著名学者组成的委员会从荷兰近十年创作的最好的小说中将它挑选出来,授予飞马文学奖。1989年,小说被拍成电影。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对时间记忆的感悟、关于宗教的对话、对存在问题的争辩,甚至有关瑜珈的议论,都很中肯而富于启发,每种文化、每段人生都与一些仪式紧密相连。相信每个人阅读这部小说,定会得到丰富的感受和领悟! 图书目录第一章 间奏1963 第二章 阿诺德·塔兹1953 第三章 菲利普·塔兹1973 媒体评论在文学门类如此专业化的当下,诺特博姆作为作家却仍然如此多彩多样:他是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旅行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艺术的象征。和纳博科夫一样,他的小说里满含暗示,哲思遍布在最平常的叙述中。 ——《纽约时报书评》 身为一个小说家,诺特博姆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太聪明、太世故、太冷静,以至于他无法完全投入现实主义充满幻想的无限乐趣之中…… ——J.M.库切 《仪式》是一部敏锐而深刻的寓言,充满了对秩序与混乱、生命与虚无的强烈对照。故事描述了一个混乱时代,这个时代不属于井井有条、追求秩序的人们,而属于那些能够在生命的无限可能之间从容游荡的灵魂。 ——《华盛顿邮报》 文章节选在遇见菲利普·塔兹之前,伊尼·温特罗普一直以为阿诺德·塔兹是全荷兰最孤独的人。这么说还有更糟糕的。看吧,这个人曾有过父亲,那一点不假,可却从未享受过有父亲的一点儿好处。阿诺德·塔兹从来没有提起有个儿子,借此,伊尼想,将那个儿子贬到一种古怪的非存在状态,而这最终弄得他真的落到了确切的非存在状态,那就是死亡。 绝然分隔,音信全无,父子俩选择的是彻底消失在彼此的生活之外,于是他们仅有的露面机会,在伊尼看来,也许就只是出现在他的幻想之中了。他们颇为频繁地利用这一方法,在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他们会隐隐约约浮现于他的梦里,或者浮现于那些半睡半醒、有时被称为白日梦的思绪中;他们有生之日从未做过的事情,现在倒是做了:他们一起出现,一对虚构的搭档在夜里来到他的旅店客房,用他们毁灭一切的悲哀吓唬他。 与阿诺德.塔兹的初次邂逅,他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不外是因为那记忆与他的姑母德黑兹纠缠在一起罢了。她自己也已自杀,虽然不及这两位那么有安排、有计划地去做。 每千人之中只有少数几个自杀的,这随机的一小撮,就如刚好在上班的高峰时刻到来之前,你看到阿姆斯特丹雷累斯大街上等十六路电车的人们。这种统计的峰值似乎就落在他的左近,而统计是绝对可靠的。从他所认识的自我谋杀者的数目--你须得这样表达,因为人一死,你对其人的所知就算是定了格,虽然只是因为他或她再不能带给你惊奇罢了--他可以下结论道,他的熟人圈子一定得有千人之众。如果他想邀请所有这些自愿去死的人喝茶,恐怕两盒伯克富烤饼店的奶油糕点都不大够。 按他们自尽的方式,他把那些死去的人分为两类:滑道型和阶梯型。第一种类型起初走得有点困难,随后就无需人管了,而另一种方法则很是需要费些努力才行。 德黑兹姑母是顺滑道走的,那是无疑的。酒精,还有决不负人的歇斯底里与昏昏沉沉,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指给她舞厅的出口.而那两个塔兹却是顽强挣扎着走过整个的迷宫,无休无止地攀爬梯子,最终还是到达同一地点。伊尼·温特罗普属于这一类人:他们把世间度过的时光拖在后边,像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一大团。这并非他一天一次怀有的念想,而是定时再现,甚至在他只有短得多的过去可以拖拽的时候,就已经常常盘踞心头了。他无法估量那时间,无法测度它,无法将其分割开。也许这里最好省掉冠词,只说时间,方可充分传达它所具有的如蜜糖一般强韧的黏稠。并不只是过去才像这样粘在伊尼的调羹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