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秦国
释义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

中文名称:大秦国

外文名称:Imperium Romanum

行政区类别:古罗马帝国

所属地区: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

地理位置: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之古国

面积:6,500,000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8000万(2世纪)

方言:拉丁语、希腊语

气候条件:炎热

大秦国的由来

古时中国似乎从未有人直接到达罗马,最接近的大概是生于东汉时期的甘英。西域都护班超于公元97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后汉书·西域传》称甘英到达条支,在大海岸边打算渡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止。今人对于甘英最远到达的地点有不同说法,“大海”可能是地中海、波斯湾、黑海或里海。

大秦国概述

《 佛学大词典 》

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之古国。相当于古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又称海西国、犁鞬国。自古即与我国有交通往来,当时有‘世界极西’之称。其地所产之金银奇宝,如火浣布等皆是闻名珍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五○·三三一上):‘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大秦锦褥铺之。’

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四八、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释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国条等所载,大秦又称拂菻,即东罗马帝国,位于波斯之西北。东罗马帝国于君士坦丁堡建都后逐渐强盛,兼并小亚细亚及叙利亚等地,并与东方诸国交通往来,我国隋唐时称其为拂菻。另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之记载,则大秦乃指叙利亚。唐初,基督教中之一派景教传入我国,而称大秦景教,并建有大秦寺。

此外,大秦之名,屡见于佛典中,如那先比丘经卷下(大三二·七○二上):‘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巴Alasanda )。”’又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一二○章(大四九·一一中):‘将有三恶王,大秦在于前,拨罗在于后,安息在中央。’另如菩萨善戒经卷二菩萨地不可思议品、巴利文大史(巴Maha^vam!sa xxix )等所载,‘大秦’一词,均指古代安息国东北方之叟那(巴Yona ),亦即大夏。宋代之后,则‘大秦’一称,又每与波斯混同。至近代,以白鸟库吉等为代表之日本学者则主张,大秦系指昔时隶属于罗马之埃及。[佛祖统纪卷三十二、卷三十九注、大宋僧史略卷下、后汉书卷七十八大秦国条、唐会要卷四十九、唐书西域列传第一四六、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第六十]

【 大秦国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的古国。相当于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另有海西、■鞬、拂菻等异称。自古即与中国有交通往来,当时被认为是世界极西之国。《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载,大秦国一名■鞬,因在海之西,又称海西国,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数十小国隶属之,国中金银奇宝颇多,出产织物、香等,与安息、天竺皆有贸易往来,国民富饶;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献象牙、犀角、玳瑁等。《三国志》卷三十注所引《魏略西戎传》,亦详述从安息到该国的路径及该国情形。

大秦国位置

后汉书·西域传

以下为《后汉书·西域传》有关大秦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关于该国的位置,有多种说法︰

(1)希尔特(Hirth)以之为当时隶属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而且‘广鞬’是rekem的音译,即指希腊人所谓的Petra城。

(2)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是当时罗马帝国所占有的埃及,广鞬应是其都城Alexandria的略译。

(3)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则说大秦和广鞬是不同国家,‘大秦’为古代波斯语das/ina(左方或西方之义)的音译,即安息人称其西方罗马领地的名称,而‘广鞬’是ragha或rhaga□□的音译,是位于米底亚(Media)地区,信奉祅教的国家。

(4)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大秦即指罗马帝国。

有关汉魏时代的大秦国,有如上诸说,但今日日本学者多从‘埃及说’。

‘大秦’之名,常出现于佛典之中,但多半指原属希腊治下的大夏(Bactria)。如《那先比丘经》卷下云(大正32·702a)︰‘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云(大正49·11b)︰‘将有三恶王,大秦在于前,拨罗在于后,安息在中央。’巴利《大史》记载,臾那(Yona)人摩诃昙无勒弃多(Mahadham-marakkhita)与三万比丘从臾那城阿拉赏达(Alasanda)来;《菩萨善戒经》卷二〈菩萨地不可思议品〉谓,栗特、月支、大秦、安息等之声是细声。此等所载之大秦,皆指古代安息国东北方的臾那,即大夏。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载(大正54·1289b)︰‘案西域图记及汉魏史策,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俗无寇盗,人有乐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广阔,文物昌明。’

依此记载,大秦或指叙利亚,即文中的珊瑚之海相当于红海,众宝之山相当于托鲁斯(Taurus)山,花林相当于罗马,弱水相当于幼发拉底(Euphrates)河。

《通典》卷一九三大秦国条注,引杜环《经行记》说,拂菻国拥有苫国之西,隔山数千里,亦称大秦。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旧唐书》卷一九八谓,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接波斯。另外,《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释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国条等所载,亦以拂菻为大秦的另一称呼,位于波斯国的西北。而关于拂菻的位置,希尔特及藤田丰八认为是叙利亚,白鸟库吉主张拂菻一语为rutrum的音译,是从土耳其人称罗马为urum而转来的,亦即广指东罗马帝国。

要言之,大秦国之称未必指某一特定的地域。似乎依时代的不同而指埃及、大夏或叙利亚等地。宋代以后,则与波斯常相混同,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注记载,波斯国在西海,即大秦国。

[参考资料]《大宝积经》卷十;《大庄严论经》卷十五;《大般涅盘经》卷十九;《汉书》〈列传〉卷三十一〈张鶱传〉;《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旧五代史》卷十四;《梁书》〈列传〉第四;《释迦方志》卷上;《唐会要》卷四十九;《大宋僧史略》卷下;《佛祖统纪》卷三十二。

大秦国风貌

《后汉书·西域传》亦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

“大秦国”史说辩伪

《魏略》是一部失传了的私撰历史,作者鱼豢对于东汉、曹魏时期的各种史实,能兼收并蓄,因此有人责怪他“巨细毕载,芜累甚多”。例如,它既说横渡西海“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又说“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丹)迟散城……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后世的人们自然要问: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究竟哪一种是“芜累”呢?

事实上,通过对安息、条支在里海以东的认识,有人认为“西海”即是里海,而这个“六日乃到”的说法,又与“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说里海“最宽处要走八日”,不谋而合。循了“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的方向,他们提出了大秦、海西是在里海西岸的观点。

然而,5世纪成书的《后汉书》却只记录了“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 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入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的故事。有人认为,甘英到了条支附近,即“思土恋慕”想回家了,于是编造了一些说法来蒙骗上司,而《后汉书》拿官吏的谎言当真。

此外,《后汉书》也有五六百字关于大秦国的记载,如:“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汉书》……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云云。此中除“大秦王安敦”是它的新说,其馀多是《汉书》、《魏略》的节略。

有人根据“大秦即罗马”的立论,认为“大秦王安敦”是“罗马皇帝安东尼乌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61—180年在位)。而反对这种说法的人提出他们无法解释“人民……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反对这种说法的人还提出,元朝就有人名“安童”者,它是蒙古语“金”字Altan(“阿勒坦”)的转音,“安敦”也可为大秦王是蒙古人种的证据。 《魏略》的可贵之处是,它录下了许多商旅的见识,大秦国的物产被详尽地记载了下来。于今看来,大秦盛产的“毾毡”,就是举世闻名的“波斯地毯”。而南高加索地区事蚕桑,也是古代东亚民族迁徙到那里去了的证据。

十五世纪,西班牙使者克拉维约在去撒马尔罕的途中,过大不里士和赞章(Zanjan)后,抵达赞章东南三十公里处的苏丹尼叶(Soltaniyeh)城,目睹了物产的丰富和商事的繁盛。在《克拉维约东使记》中,他说:“里海南岸之吉兰省所出产之丝,亦先运来本城,再经商贩,运往大马士革、叙利亚境、及其他各大城市,如土耳其,迦法等处。至于舍里旺(Shirvan,按外阿塞拜疆库拉河流域)之沙玛黑(Shmakhy)所产之丝,亦运来此城。沙玛黑之丝产量甚巨;除伊朗商人为之销售外,即热那亚、威尼斯商人,亦赴该处采购。”

克拉维约又说:“失剌思(Shiraz,今译设拉子)及其附近所产之各种布、帛、丝、绸缎带、纨绮等货,皆送来苏丹尼叶城推销。呼罗珊境内之叶森(Yesen)及塞洛拜(Serb)城一带,所产布匹,亦在市场上出售。……自忽鲁谟思(Hormoz)运来苏丹尼叶之商货,为珍珠、宝石等。珠宝商,又自海路采购大蚌珍珠之类。大蚌躯壳甚大,所剖出之珍珠,颜色纯白,经送来苏丹尼叶及大不里士城,由工匠将其镶成戒指、耳坠等装饰品。”还说:“自苏丹尼叶至里海(按,即吉兰省沿岸),计六日程。里海附近,亦产宝石。”将克拉维约的这些说法和《魏略》的记载比较,即可发现汉代商贾们所言不虚了。 中国发现《大秦景教碑》的消息,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报告罗马教廷,引起了欧洲学界研究中国古籍地名“大秦”的学术兴奋。然而,可能是出于宗教热情的误导,“大秦即波斯”的真相没有得到弘扬,“大秦即罗马”的观点反倒流行一时。直到一八八五年,德国学者夏德(Hirth)发表名著《大秦国全录》,以为以甘英所说“西海”的辽阔,就不可能是里海和地中海,而必是印度洋之波斯湾;故尔大秦应在叙利亚一带。

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西海泛指波斯湾及红海,大秦应为红海之西的埃及;而埃及城名亚历山大(Alexandria),略去a和s等音,即成Lekan,应即是《後汉书》之“犁鞬”,或是《大宛列传》之“黎轩”,纪元初埃及、叙利亚都是罗马的领地。法国学者伯希和(Pelliot)支持白鸟氏。白鸟和伯希和是二十世纪世界汉学执牛耳者,他们以“黎轩即亚历山大”的立论,帮助了“大秦即罗马”之说的流传。

伯希和说“余敢断言犁鞬之必为亚历山大”,其根据是汉译佛经《那先比丘经》有“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之句,伯氏说此经巴利文本说该王出生在“Alassanda州的Kalasi村”;他认为“阿荔散”是Alassanda的音译,也是“亚历山大”的音转,因此大秦必指埃及。其实,“阿荔散”(Orasan或Alassan)是波斯东部地名“呼罗珊”(Khorasan)的变译,呼罗珊与阿富汗古代盛行佛教,而埃及则与之无缘。阿荔散既为呼罗珊,大秦就更是中国人泛称的波斯无疑了。

说来,辩证大秦国,还不如将《魏略》的相关文字作一番疏通。而我们只须识得“西海”是里海,“海西”是巴库,“大秦都”是大不里士,并将“飞桥”释为半岛,“积石”解作无草木之石山,再易若干“之”字为“至”,修正个别方向道里,配以山川地舆的图片,则通篇似身临其境的游记。古代中国人冒险远行,波斯近东皆在足下的辉煌,亦都可及见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