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个锅里搅马勺 |
释义 | 词语解释一个锅里搅马勺 yī gè guō lǐ jiǎo mǎ sháo <东北方言> ①吃同一锅饭,比喻在生活或工作上关系很近。 例①:传杰凑来插嘴逗趣:“嫂子,俺的好嫂子,就别难为人了,你要是过了门咱就在一个锅里搅马勺了,要是为难俺哥,等你过了门儿看俺怎么捉弄你!……”(高满堂 孙建业:《闯关东》) 例②监考的都是没参加考试的“知青兄弟姐妹”们,平时都在一个锅里搅马勺,交情没得说。(李 莹 王泠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中国重新出发》) ②形容同流合污,好坏不分地搅到一起。 例:天长日久,全楼的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毛嘉跟一个叫刘瘸子的人有什么瓜葛,弄得毛嘉哭笑不得。我能跟这些人一个锅里搅马勺吗?一赌气,我回未了。(孔庆东:《47楼207》) ③参言,发表意见。 例:我可不和他们一个锅里搅马勺! 吃在东北——漫话“一个锅里搅马勺”一个锅里搅马勺,也叫“一锅搅马勺子”,是一句地地道道的东北方言。看见它,就叫我想起东北的炖菜来。 炖菜是东北菜肴中最常见最多的一种烹调方式,这大约和东北地处严寒有关,您想啊,大锅的炖菜端上来,冒着腾腾的热气,吃在嘴里暖呼呼的,身上顿时增添了热量,而且大锅炖菜不会很快就凉了,即使吃的时间稍长一点儿,菜仍然温暖有余。 东北的习俗大多和东北的民族有关,有人说炖菜就是东北游牧民族遗留的吃法,这里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世居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大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只好连荤带素扔到一个锅里烩,慢慢地形成了东北特色的炖。 东北炖菜不需要什么繁琐的手艺,菜啦、肉啦简单切碎后,推到锅里,架上火咕嘟咕嘟就开炖,盛菜也不用精致的器皿,把炖好的菜用小铁锅、铁盆或者大号碗装好就端上来了。看这炖法,再看这菜量,无不透着东北人的热情和实惠,吃东北炖菜无须担心菜肴不够,大盆大碗地端上来,用东北话就是你使劲造吧。 吃这东北炖菜,人们的情绪很重要,文明客气是不沾边的,一桌人围着几大盆热气腾腾的炖菜,筷子飞舞,大声笑骂,酒杯碰得山响,脸上淌着油汗,吃到酣快时,不妨站起来,一只脚踏上凳子,一手举着酒杯,一手忙着夹菜,嘴里高声笑骂,这情景在其他地方人看来,简直就是土匪,但这正是东北人吃东北炖菜的酣畅淋漓的体现。现在这样的情形在城市里比较少见了,但到乡村遇到大小喜事时,还是经常看到的。 东北炖菜看起来简单凌乱,可你细一琢磨,还是比较有趣的,比较有名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猪肉炖酸菜”、“排骨炖豆角”,典型的东北炖菜,大多是两两的搭配,一荤一素,就像人们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当然也有多种材料炖在一起的,比如现在人们常吃的“东北乱炖”,就是在不同季节搭配不同材料,大约十几种材料放在一起炖制而成。 东北人喜欢吃炖菜,就像生活在东北的人性格一样,简单粗犷。无论什么材料,只要能吃就可以推进一个锅里炖,虽然有时两两搭配,有时多种混合,但一阵大火狂炖之后,不同的东西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零距离。东北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为了抵御天灾人祸,养成了讲义气重情谊的性格,大家在一个锅里搅马勺的饮食习惯,又拉进了彼此的关系,性格中的宽阔、大气、热情、包容完美地体现在炖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