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杆消速 |
释义 | 定义: 一杆消速(定义):利用总距迫使机身急速下滑俯冲,以使飞机急速迫降的高难度动作。主要是利用总距和加速控制器共同控制来完成,一般这种技术运用在直升机的飞机中,用来完成俯冲侦查等军事任务。 原理: 一杆消速(理论形成):谈到直升机一杆消速, 自然会想到旋翼抖动的实际情景。无论是增速中出现的,还是消速中出现的,给人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同时, 由于诸力的变化而引起的飞机变态.在操纵上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当然,对于执行场外任务而需在复杂地形区域起降时.对直升机和旋翼的影响就更太。从理论上讲,这是直升机的一种特性。只要飞行,人和飞机都要经受这么两次刺激, 已是司空见惯了的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借助空气动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根据直升机在起降过渡阶段中的飞行特点和规律.在试飞中进行摸索、探讨以求寻找出一种正确操纵方法减弱或消除旋翼抖动,提高贴地飞行的安垒系数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增速过程中可通过驾驶员操纵使旋翼抖动减弱或消除。 消速过程中 在=J己地效高度之前,空速达到大于理论过渡速度8~1 0 n raile/h时(贝尔2 06直升机约为20~22 nmile/h),抖动出现。持续到V=1 0 n1-11ile/h抖动才消失, 约8~20s。 在进行消速中,当飞机进度V 20 n 121ile/h以前进入有地效高度的贴地飞行时,抖动出现得要晚些、短些, 约3~4s 直升机从无风悬停逐渐增速,旋翼尾流向后方倾斜。旋翼的前半周处在由翻卷形成的环流上方.但环流较弱影响不大。而旋翼的后半周外环卿处于后移的由内圆造l成的较小尾流速度上方。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较小,从而旋翼后半周的升力相对减小。但由于旋翼的总升力只是略有减小.所以出现了第一次轻微地掉高度。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旋翼的尾流被抛在后面,尽管直升机处在有地赦的高度,但旋萁不会受到地面对尾流的反作用的影响.地面效应消失。而前下方的地面涡却对旋翼产生不利影响。此时, 由于旋翼的总升力减小较多,直升机便出现了第二次明显的掉高威因此,有地面效应时,旋翼升力的增益来源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在有地效增逮过程中. 由于不均等的尾流后移.地面反作用力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旋翼的升力也跟着发生变化。 尾翼对一杆消速的影响:旋翼尾流对消速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尾流方向、桨盘倾斜面及直升机运动的方向。正常进行消速时,直升机处于缓慢下降的域逮状态。桨盘后倾.旋翼排出的尾流冲向直升机运动方向,犹如逆风状态。当速度较大时.旋翼尾流仍然落后于桨盘,对桨盘无明显影响。随着飞行速度的减小,尾流相对前移。当速度减到 =22 I1 mile/h时,尾流移到桨盘前下方,流场发生变化,逐渐影响桨盘的气动特性,便出现了较长过程的抖动。此时,一杆消速处于直升机升力最小的状态,也是一杆消速难度最大的地方。 有地效增速时,桨盘前倾,直升机处于前飞上升状态,旋翼排出的尾流向后下方偏离。加上有较大功率,所以抖动的时间短。从以上现象可看出,地面效应对过渡飞行时出现的旋翼抖动具有不可忽略盼黟响。 作用: 在有地效高度时, 当驾驶员操 t飞机增速在抖动刚一出现时,如果将驾驶杆向前方迅速地划个小圆再增加点总桨距,抖动即可消失,方向和横倒变态也不明显。在无地散高度时,消逮进入V=20 n rai~e/h后 驾驶员施以上述操纵方法 驾驶杆几乎无消振效果。 此技术为我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的例行飞行科目。主要用于突击阵地,低空侦查,超低空映像探索和超低空武器制导技术中。需要飞行员具有稳定的心里素质和强硬的身体承受能力。 实例:侧如,近进l血的左嘲是较陡的山坡,右侧是一排树林,降落点选定在低替中小水塘的岸边。当进入谷中时, 直升机摇摆严重,需用功率增加得很多,悬停很困堆,最后只得放弃降落.拉升脱离。如果着陆点选在呈1O 坡度的河床上.前方l 0 m处是高出直升机的河岸,左前方有些灌木丛。直升机尾粱和尾桨在水面上空.当滑撬刚触地面时,则会出现直升机和旋翼的突然抖动,而且出较剧烈 此时必须立即上提桨距,离地后抖动消失。又如增速前方是河心中的沙滩,坑洼较多,且遍地都是堆积的沙石。当1m增建到上空时,直升机明显下降、晃动,非常不稳定。提桨距上升高度后,飞机才平稳飞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