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三省 |
释义 | 人物简介叶三省,字景曾,宋朝浙江寿昌永平乡六都人。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莫俦榜(府志作政和三年陈公辅榜)登进士第。 生平故事叶三省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官场顺利时有“一岁五迁”之说,不顺时,坐诋和议遭“诽谤罪”列“王叶杨袁四冤狱”贬职筠州。当然,好人终有好报,曾恩封遂安县公而垂青家乡史册,供奉乡贤祠。 一岁五迁提起叶三省,虽然流传文字不多,但在家乡人的口头却传颂着不少的故事。特别是“一岁五迁”传说,一直鼓励着家乡后人。那年,正是宋徽宗政和三年,叶三省在参加国子监连续两次的考试,两次均优。按《宋史·选举志三》:“元丰旧制,内舍生校定,分优、平二等。优等再赴舍试,又入优,则谓之两优释褐,中选者即命以京秩,除学官。”规定,因而获得了即可任命为官的资格。被选任为中书舍人。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也就是拟草诏旨的书记官。宋初,也设有此官,但是却不需任职。因为另外设有专门起草诏令的直舍人院。那个时候,叶三省还是个闲人。 一直到了宣和年间,叶三省可就开始走上了鸿运。先是调到光禄寺内做属员,掌管祭祀供应酒食。这个职位可是当时人人称慕的好差事,号称“饱卿”。由于能干,一年当中,五次升迁,竟把当时的九寺六监历了个遍,当上了尚书右司郎中。有人会问,何谓九寺六监?古时把九寺六监两级官署并称为寺监。宋朝的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六监指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尚书右司郎中是个官名。虽然只有从五品,且又是个闲职。叶三省能够在寺监中历了个遍,虽然不知具体是在哪一个寺和哪一个监,但是,能够从一个从七品上的小官,一岁当中升迁到参与处理都省各司事务的从五品的右司郎中,还真的是不多见。而且其父叶湑、祖父叶舒都以子孙叶三省贵而赠右司郎之衔。后来,到了建炎初,叶三省又升至左司郎中,1112年,继而又升任起居郎。 当起了起居郎,叶三省也就成了宠臣。御殿则侍立,行幸则随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总之,凡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由起居郎记录成文字,交给著作官再录入史册。叶三省天天跟随着皇帝,也就有了能向皇帝进言的机会。这还真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呢。 下马山头的来历离寿昌镇西三里路的地方,有个村叫做“下马山头”。说起这个村名的来历,还得从宋代在杭州当京官的叶三省说起。 叶三省在朝中当起了有权有势的京官,但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仍然是个农民出身。绍兴某年的阳春三月,叶三省起了思乡情,总想回家乡探探两老、看看乡亲,就向皇帝递呈了回乡省亲的奏章。等得皇帝一答应,叶三省立即采办了些京城特产,也不带随从,一人骑着一头白马,兴致勃勃的登上了回乡的路。 他从杭州出发,经富阳,过桐庐,穿严州,直抵寿昌。沿途各官听得天天跟随皇帝的叶三省要回乡省亲,还要从自己的地盘上经过,都觉得是个好机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接待,那是不消多说。但叶三省总是婉言谢绝。 且说这天叶三省终于到了寿昌县城,知县摆开了酒席,邀请本县头面人物在旁作陪。叶三省思乡心切,没有入席,径自骑着白马,向老家一路碎步而行。县官一见,赶紧带着一行人向西赶去。一直赶到县城西郊。叶三省见寿昌县令带着一帮人赶了上来,想想人家堂堂一任父母官,请你吃餐饭,也是一片心意。如今赶了上来,见了面还真有些不好说话。想想还是设法避开为好。四处一望,却无处可藏。巧好前面有一个村庄,村口田头有数名农夫正在干活。叶三省到了田边,跨下马背,脱去靴子,卷起裤脚,下田混在农夫之间,帮着干起活来。后面追来的县令等一帮官民,早已远远的看到。意见叶三省帮着农夫干活,也就慌忙不迭的学起样,下到田里干了起来。虽说活干得很不怎么样,但这几名农夫却从来也没有看到县官老爷能帮着平民百姓干活。心想,这个带头的人一定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赶紧拉着叶三省的双手,用半南半北的官话说:“这位老爷,您还是不要做了,我们可担待不起哟。” 叶三省虽然离家多年,但家乡土语一点也没有忘记。于是操着正宗的寿昌西乡的大同土话说:“我是李家人,这次回家探望父母,还想看看乡亲们的日子过的怎样。虽说大忙帮不上,小忙我还是能够想些办法,帮衬帮衬的。”寿昌县令等一干随行,也是在一旁七嘴八舌的帮着腔。 农夫说:“老百姓容易满足的很,只要阿拉不让别人欺负,能够好好的种田,就天开眼了。” 是呀,只要天下太平,能够安安吉吉地过日子,老百姓那里还有什么许多的奢望哟。叶三省听了,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带着沉思的神情,点了点头,又紧紧的握了握农夫的手。牵过白马,跨上马背,告别农夫和县令一干人等,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又带着农夫的话回到了京城。这一次的下马和上马,以后也给他带来了流传百世的好名声。 叶三省下马干过活的村庄的人,知道了叶三省的身份后,十分感动,就把自己的村庄改了名,叫做“下马山头”村。这一叫就叫到了如今。 贬职筠州说起叶三省,在同僚中算得上是个刚直不阿的硬汉子。那时,他和同乡胡国瑞及迟几年的罗孟郊等一班有血性的都是知交,在面对金人百般挑衅的国难当头,敢于旗帜鲜明的出面抵制。 那是在靖康年间,蔡京擅权,朝政是一天不如一天。叶三省积极支持好友罗孟郊主使国子监学生陈东上书,揭露蔡京等六人罪行的义举。钦宗皇帝挡不住有志青年的声讨,迫于无奈,只得将六人之中的王黼、朱勔等治了罪。后来,北方的金人开始南侵,直抵京城开封。当时任尚书右丞相兼亲征行营使的李纲,率领开封军民死命防御,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国朝廷改变策略,对宋军用起了诱降之计,朝中奸佞整日在钦宗耳朵边吹风。谁知无能的钦宗却也是迫于金兵的压力,耳朵骨一软,偏听偏信。竟然想要罢免李纲,以讨好金人。于是,叶三省又是坚决支持陈东。让陈东等领着京都朝野万余官民,到金銮殿外上书请愿,要求留用李纲为国家效力,以挽救民族命运。后来,宋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叶三省又和罗孟效、杨炜、王远等人极力反对和议。说实在的,国难当头,但凡有血性的男子汉,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一晃,已到了绍兴十八年,当时正值秦桧忙于和议。叶三省自那年回乡省亲以后,心里总是常常想起那位农夫的话:“只要阿拉不让别人欺负,能够好好的种田”,忧国忧民之情总也难以放下。这年,好友罗孟郊调到翰林院后,常有时间在一起议论朝政之事,发些牢骚。一天,又和好友罗孟郊及从政郎杨炜聚在一起小酌,想到政见相同的同僚赵鼎、王庶等的不幸处境,不禁黯然泪下。赵鼎时而被擢升,时而被降职。虽然二度出任宰相,到了绍兴十四年还是被贬至吉阳军(即今三亚),谪居三年后,前不久绝食身亡。王庶曾任过兵部侍郎,相当于三品以上的官阶,却被贬任谭州府(今湖南长沙),当了个只有五品的小知府。在知府的位子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解除了职务。还在解职归朝路过九江的途中,又被剥夺了资政殿学士衔。王庶只得携着家眷回归故里。到了绍兴十三年(1143年),御史胡汝明又弹劾王庶嘲笑朝廷的主和政策,王庶又遭贬限时到德军节度副使那里去报到,在道州软禁居住。王庶身心疲倦,刚赶到贬所时就饮恨去世。三人叹怨如今的人情世故竟是如此的无奈,不由气在心头,愁上眉头。只是端起了酒盅,喝起了闷酒。 气,叹了,酒,也喝了,麻烦也就接着来了。原来,秦桧早就对这些主战的人恨之入骨。心想:当年赵鼎、王庶还在世的时候,你叶三省就与他们有书信来往。议论朝廷当金兵压境的时候老想着和议。还危言耸听的说些“国将难保”的反动言语。如今,又是拉帮结派,聚在一起攻击朝廷。这还了得,不是与我作对还是什么?于是,秦桧就主使御史罗汝楫向高宗皇帝上书,说叶三省、罗孟郊等“饰非横议”,不除国将不国,君将不君,臣亦不臣。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宋高宗受到秦桧的蛊惑,下旨惩办。叶三省等人含冤遭贬。罗孟郊被贬谪到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蒙冤去世。叶三省也被贬筠州(相当于今高安、宜丰、上高等市县地)。 叶三省生有三子,不知流落于何方。自己虽说等到秦桧死后,又被“复封邑如故”,却也不知卒于何时,葬于何地。幸而得到家乡人的认可,将其灵位供奉在乡贤祠中,享受后人永世祭祀。这也应了一句俗话:“人硬千人供,铁硬火一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