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名府
释义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全县辖6个镇,14个乡,651个行政村,人口73万。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马夹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

概述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

名人

历史名人

《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就是大名府人氏;另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大闹大名府”也是发生在这里。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府魏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举人。历任上杭罗源知县等。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著作由门人陈履和汇刻为《东壁遗书》,内以《考信录》三十二卷最令学者注目。他发愤自励,专心撰写《考信录》。嘉庆十九年(1814年),该书完稿。翌年,崔述不顾年老多疾,自己修订了全集88卷总目。9月22日,又将自己的书装为九函,并留下遗嘱。二十一年二月,崔述去世,享年77岁。

现代名人

郭隆真(1894—1931年),原名郭淑善,化名石衫、石珊、林一、林逸。回族,1894年3月18日出生,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人。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是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郭隆真出生在一个家境中等的回民家庭。其父郭老攀受当时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影响,思想较为进步。郭隆真受父亲的影响,自幼便喜爱读书,并富有反抗精神。

1909年,聪明好学的郭隆真便和父亲一起在自己家里办了一所女子小学。该校是大名县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是河北省农村的第一所女子学校。1912年5月,直隶省政府派视学检查大名府的办学状况。当他了解到郭隆真父女兴办女学的情况,大加赞赏。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来大名招生,郭隆真毅然报了名,全新的天地给了她更大的思考和活动空间,她常和邓颖超等同学一起探讨国事,一起研究妇女问题。从此以后,郭隆真便离开家乡,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之中。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晚,郭隆真主持召开了预备班积极分子大会,倡议立即行动起来,郭隆真和刘清扬、邓颖超等一起筹备成立了有600多人参加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长为出色的女生运动领导人之一。5月25日,开津女界代表在江西会馆召开各界妇女代表会,宣布成立开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郭隆真被选举为演讲部部长,并两次参加赴北京请愿。女界爱国同志会组织了多次游行示威,郭隆真总是活跃在队伍的最前面,她曾三次被捕,每次出狱后都立即投入战斗。郭隆真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当时天津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

9月16日,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20余人开会,决定成立觉悟社,出版刊物《觉悟》。为寻求救国真理,1920年11月7日,郭隆真同周恩来、张若名等人一起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1922年,中共旅欧支部成立,郭隆真于1923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郭隆真与李富春、蔡畅等15位同志被中共旅欧支部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进行短期学习。

1925年5月,郭隆真奉调回国,在李大钊负责的北方区党委领导下工作,被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妇女部工作,任妇女委员会委员,创办《妇女钟》《妇女之友》刊物。1926年,郭隆真在党的指示下于北京西城创办了缦云女子学校,担任主持人。1927年春,奉系军阀大肆残害北方的革命势力,4月6日,中共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等同志被捕。在极端险恶的形势下,郭隆真从容不迫。她销毁了所有文件,掩护了其他同志撤退,自己却未来得及转移,再次被捕入狱,判处12年徒刑,经营救,于1928年底释放。

两年多的牢狱生活,使她与北京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9年初,为寻找党组织,她只身南下,在上海邂逅阔别多年的邓颖超,通过邓颖超她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1929年春,党中央派郭隆真赴东北工作。在中共满洲省委从事职工运动,郭隆真以家庭妇女的身份进入哈尔滨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厂,活动于工人运动的前锋。她秘密组织和联络工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罢工斗争,迫使反动当局解散了工业维持会,建立了由共产党人控制的工人委员会。1930年3月,郭隆真被调回沈阳。不久她被选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满洲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1930年,山东青岛的党组织遭破坏。1930年6月,党中央派郭隆真前往青岛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重组党组织,参加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 任省委妇委书记。经过郭隆真与陈少敏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不仅重建了党组织,而且还连续发动了几次罢工。先后创办了《红旗报》、《海光报》等革命刊物。11月2日,郭隆真在海边四方村与一女工骨干密谈时,引起特务怀疑,不幸被捕。这是她一生第五次入狱。

1931年春,郭隆真被解往济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亲自审讯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郭隆真坚贞不屈。1931年5月4日凌晨,她和邓恩铭等同志一起被敌人杀害。

邓丽君。大名府是邓丽君的祖籍之地。

历史

在我们大名历史上,曾经崛起过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城,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追忆、称道,她就是享誉华夏的北京大名府。

据记载北京大名府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毁于十五世纪初,历世359个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为历朝路、州、郡、县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历史。那么她的遗址现在何处,是不是就在今天的大名县城,她在历史上又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呢?

明确说,今天的大名县城,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据县志记载,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大街乡。这个乡的驻地大街村,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曾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那么,北京大名府是怎样兴起的呢?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贵乡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不久,郡、县相继撤消。到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贵乡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贝州在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在河南汲县一带,相州就是现在的安阳。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黄河以北涉及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公元8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这是我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随这座城市的岁岁月月。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使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有众多名人贤士曾来这座城里治政安邦。单就唐、宋两朝,就有田承嗣、何进滔、狄仁杰、乐彦祯、罗弘信、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可谓人才叠出,享誉古今。

可叹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

如今,在我县大街、鱼营两个村庄的地下,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在前东门口、营庄、蒋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前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墙上。这片民居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古城逝去,风韵犹存。壮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伟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历史的象征,大名历史的骄傲。她以一千余年的阅历,见证了大名古老的辉煌,也为现代大名的复兴奠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名称沿革

“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现在的大名县,唐是元城、贵乡两个县。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郭里。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大名县”名开始十五代后汉。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公元九二三年李存瑁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至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至后汉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汉”已代“晋”,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日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乾佑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是“大名县”名的开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佑经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今。民国二十三年版本《大名县志》沿革说,按中有一句话:“田悦与后汉以‘大名’称府、称县者,不过籍卜堰一言而为之说耳”。

大名府为清朝初期直隶省总兵驻地,顺治初年置大顺广道,雍正初年改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复置。起初大名府领一州十县,即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濬县)。雍正三年,割内黄县、滑县、浚县(濬县)分隶河南省彰德府和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至此,大名府辖一州六县,即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

特产

大名二毛烧鸡

“珍积成烧鸡”原名“二毛烧鸡”,系中国河北邯郸正宗(中华老字号)食品,被载入国家级史册《辞海》“八大地方风味美食”大名“二五八”之首,邯郸市十大名小吃。

由王德兴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城内)因乳名“二毛”及在煮烧鸡的锅里放有二个石猫所以故里乡亲称颂“二毛烧鸡”。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新任府尹上任路过店前,闻香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曰: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从此“二毛烧鸡”更是誉满全城,并留下了“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名扬在外。

第二代继承人王国珍。嫌颂号“二毛”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为首,并取“珍品,积研,成名”之意,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更名为“珍积成烧鸡”沿袭流传至今。虽然改了名,但人们仍习惯称“二毛烧鸡”,也有部分人不知道“珍积成烧鸡”就是名扬内外的“二毛烧鸡”,很多人认为“珍积成烧鸡”与“二毛烧鸡”是两种名小吃。因此在近几年来以第四代传人王宪维为首的王氏家族经营者们把“二毛烧鸡”与“珍积成烧鸡”同时做为门面的招牌。“二毛”这个流传百世的名字,不但在清朝就名扬中原大地,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是在大江南北,海内外早已广为人知的烧鸡楷模。当时百姓有一首流传歌谣:“想吃鸡得跑快腿,吃了以后得捂住嘴,顶风无腥味,顺风鼻子眼里冒香气”。出名的诀窍在哪?是制作传统秘方的艺求,出类拔萃的味道,促使了“二毛烧鸡”在社会上形成了“闻着不想走,看见了想吃到口,孝顺人,想给老人买只走,义气人,在朋友场上想托着烧鸡露一手”。1966年时任国家首脑周恩来总理,来大名视察时,品尝了继承人王宪生烹制的烧鸡后赞不绝口。

现在以第四代传人王宪维为首的王氏家族继承的“‘二毛’珍积成烧鸡”名声与日俱增,其特点:精选活鸡、加工精细、合理配制、嫩烂醇香、肥而不腻、干净卫生,在煮制中严格把住“病、残、死”鸡不宰、嫩鲜活鸡抢买。用多种名贵药材及百年老汤用火“文武”兼备,色、香、味、形俱佳,其药用价值极高,常食用有补钙、消痰、利气、强身、健胃之功效。

大名“二毛烧鸡”目前已成为流行当地、驰名中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名吃。

大名五百居香肠:

系以新鲜猪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为主料,大多为瘦肉;肠衣为漂洗洁净无暇的猪肠衣;辅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盐、砂糖、纯高梁酒及陈年酱油等。先将肉料洗净去血,切成肉丁,加以各种佐料及调料,搅拌均匀,放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肠。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结扎,边灌边扎,直至整条肠衣灌满,然后经恒温烘干而制成。成品色泽纯正,肠条饱满,粗细均匀,肥瘦适宜,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软滑利口,食之不腻,且耐久存。

大名郭八火烧

“郭八火烧”,创业人郭致忠,大名县西大韩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在县城开业,经营火烧。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了。 “郭八火烧”作料齐全,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层多且薄,每张上有二十五层至三十层,外表金黄油亮,呈现石榴籽状,吃起来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诱人。 郭致忠后来将手艺传给儿子郭瑞,郭瑞又传给儿子郭殿臣。现在由郭殿蔬继承祖艺,经营了“天兴火烧铺”。由于“郭八火烧”享有盛名,所以生意兴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在人民生活越来越高,食用“郭八火烧”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摆宴待客时,都少不了“郭八火烧”作为主食。 “郭八火烧”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由于它在制作上,配料比例严格,做工精细认真,具有皮酥、层多、味道鲜美,历史悠久而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一九六五年李先念主席视察大名时品尝了“郭八火烧”,一九六六年春,周恩来总理来大名视察时,也品尝了“郭八火烧”,并且亲自接见了郭瑞同志,高度赞扬了他打火烧的技艺,并且风趣地说:“老郭,你打的火烧真不错!我吃了一个半,谢谢你。” 现在“郭八火烧”经营者是“郭八火烧”第四代传人郭卫东,他继承祖业,讲求质量,坚守信誉,保持着传统风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郭八火烧”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是设宴待客的主食,还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备注: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再加郭八火烧就是大名府赫赫有名的“二五八小吃”。

大名杏:

一串铃于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果形如圆铃,果实挂枝成串,果顶圆平,中央不凹入,缝合线显著,果皮浅黄色,阳面有紫红晕,皮薄茸毛少,易剥离,果肉黄白质细,果汁多,纤维少,味微酸,有香气。红杏于6月上旬成熟,呈短卵圆形,果实大,果面浅金黄色,部分有紫红色,果肉深黄色,肉厚,极甜有香气,离核,品质最上。红杏于6月下旬成熟,呈长卵圆形,果实肥大,果顶微尖,果面绿黄色,阳面有红晕,果肉青黄色,绒毛多,肉厚、皮厚、肉细,离核,汁少味酸,适宜加工。水白杏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实中等,短卵圆形,果顶微凹,稍偏,缝合线明显,果面黄白色,皮薄肉细,离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质较好,但不耐储存,宜鲜食。

泉州提线木偶剧目

《大名府》(Daming Prefecture),中国泉州提线木偶戏剧目。

以《水浒》故事梁山泊好汉化装成杂耍艺人,混入大名府劫法场解救卢俊义为主线,穿插多种杂耍表演,如顶碗、转碟、寻檀、走绳等,在国内外演出,深受好评。连城“老福星”班名艺人徐传华在《大名府》中的杂耍表演,创造的很多技巧,已被定为保留技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