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林故城遗址
释义

大林故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在秦楚古道荆门段虎牙关西南方向1000米处,有一座被尘封的城堡,它生于忧患,竭于水源。虽然历经2700多年风雨洗礼,但其昔日风光犹存,今日雄风再现。

东周建城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掉夏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武丁继承王位后,“行汤之政”,多次远征荆楚。《诗经·商颂·殷武》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公元前十二世纪初,商武丁为了加强对楚蛮的控制,选择了江汉平原这块肥沃的地方,封他的后裔子姓建立了权国。其疆域包括现在的荆门、当阳全境及远安和钟祥的部分地域。《水经注》:“沔水又东右会权口。出章山,东南流径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权城东南,有那口城”。《省志》:“今权城在钟祥县西南,盖当阳县境所改隶。那口城在荆门州东南,即晋编县地也”。 约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灭殷纣,建立了周朝。据《荆门州志》记载,楚武王克权后,为扩充疆域、问鼎中原,于公元前740-706年间“在荆门州西南虎牙关一带修建了大林城”。1981年,经有关专家考察,地表发现有齐国刀币、豆和酉的口缘及鬲的乳足等残片。遗址东南角发现有大量的唐代墓碑。1987年,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响岭村在此地兴建葡萄园基地时,报请荆门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水井、灰坑、柱洞等遗迹,并出土有铜镜、玉器及大量的东周铁器和陶器,出土文物计1000余件,其中的战国大铁釜,以其器型大、制作时代早、型制规则等特点而具特色,实属国内罕见。该遗址坐落虎牙关南的响岭岗上,坐北朝南,南北长1000多米,东西宽300多米、文化存积厚度1—1.7米。经考证,此遗址为“东周遗址”。

城名浅考

大林城处在秦楚古道的响岭岗上,即今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响岭村。此地东望江夏、西负巴蜀、南通湘粤、北达中原,素兵家必争之地。

大林地名源于楚,与“长林”及“荆门”同宗同源。“楚”是一个象形字,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云:“据周原甲骨卜辞,楚字字形作两木之间夹一倒三角形,这一倒三角实际是‘○’,原因是为便利契刻。林间的‘○’是太阳,‘○’下加一横和一竖即旦字,‘♀’表示东升的旭日从地上升起。”因而“荆楚’’也称“荆阳”。《湖北省建制沿革》记载:“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地有栎林、长坂也……昔时武宁郡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木修林,隐天蔽日。长林盖取此名。”迄今在掇刀区境的秦楚古道上仍保留有大栎山、团林铺、栎林长阪等以林木命名的自然地名。

城毁简析

大林城从武王克权建立城堡,集军事要寨、经济交通要道于一体,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榜上有名,后来却被尘封,似乎消声匿迹。个中原因,一是受行政建制及治所变更的影响,大林城经历了由自然聚落——军事要寨——自然聚落直至消亡的演变过程;二是水源枯竭所致。大林城位于阪高之首,地表和地下的水资源都较匮乏。从花子山到龙山脊一带,地表水体发育不够完整,丰水季节流往汉江,枯水季节流向长湖。作为一个官商往来、常设驻军、人口密集的大林城,仅仅依靠东恻的承雨面积及库容较小的压碑堰提供用水是远远不够的,周围又没有补偿性水源,因而大林城的消亡应该是水源枯竭所致,从遗址的水井遗迹和出土的双耳垂形取水陶罐得到有力证明。从遗址出土的文物和残存遗迹分析,大林城消亡于五代时期。大量的唐代墓碑说明此地在唐及五代时期这里的人口还很密集。在响岭岗南段有一个凤凰冢,系战国时期的土坑墓。位于响岭岗北段的黄家庙有一个石井墓,至今保存完好。这两座墓虽然年代不同,但都处于同一冈上,可能与大林城存在着某种联系。尤其是黄家庙石井墓,此墓背负殷山,坐北向南,离大林城较近,这种凿石造井的丧葬方式在江汉平原还是罕见的。

深受“人祸”其害,也是导致大林城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是唐朝以后出现的一个分裂时代,这53年,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荆南与楚俱立,楚国首府在长沙,是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史称“马殷王朝”。“荆南”是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立的,辖荆州、归州和峡州,首府江陵。楚与荆南均奉中原王朝正朔。荆门是荆南国的属地。在“势均者交斗,力败者先亡”的藩镇割据时代,南方小国均打着尊奉中原王朝的旗号,推行保境安民的政策。荆南“高氏父子”(武信王高季信在位二十二年,文献王高从诲在位二十年,贞懿王高保融在位十二年,高保勖在位二年,高继冲在位一年,高氏父子包括任后梁荆南节度使时间在内计五十七年),一方面向中原王朝称臣要赏,同时又在境内水陆要道巧取豪夺。经常在虎牙关至乐乡关一带,拦截过路使节商旅,乐乡关、大林城、鸦铺城乃至纪南城,一路关卡林立,雁过拔毛,层层扒皮,甚至将朝贡之物全部拦截。对方派兵来讨,则归还,毫不惭愧,是一个典型的无赖。朝野皆称其为“高赖子”。

辉煌岁月

《左传》载有大林地名 大林城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具“兵事多,战事少”的特征。《左传·庄公四年》载:公元前689年周历3月,楚武王第三次伐随途经大林城,死于前往随国途中的樠树之下;《左传·文公十六年》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楚人谋徙于阪高。”此文记载了“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了大饥荒,戎人攻打其西南部,军队经过了房县阜山,驻扎在大林城。尔后又攻打楚东南……楚国打算将楚都迁到阪高”这一事件经过。后来楚庄王采用蔿贾的擒贼先擒王之计,出兵攻打庸国,迫使戎人撤军,化解了这场危机。武端林《江陵记》曰:“城西北六十里有林,《春秋》师于大林即此。地与云杜近,皆为楚西南。”公元前687-前682年楚文王灭申、吕、息、曾、应等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公元前622-617年楚成王灭蒋国和番国,其军队及物质除部分通过汉江水运外,大部分通过大林城运往前线。

底蕴丰厚的三国文化 《三国志》中的长坂坡泛指响岭冈至鸦铺一带的丘陵冈地,史称“阪高”。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阪高,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西南。《左传·文公十六年》;‘楚人谋徙于阪高。’即此。”潘新藻曰:“楚都纪郢,东有长隰(音xǐ,指长湖一带),北有长坂,险也…长坂乃张翼德横矛处也”。自古秦楚古道灌穿南北,大林城位于阪高北端,其周围的望兵石、系马桩、军马场、马刨泉、上马磴,白石坡、掇刀石、汉当阳东城、杨树港等自然地名各有一段掌故,展现出三国古战场的历史画卷。演绎的“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斜走汉津口;关羽长啸望兵石”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军事典章的唐初故事 史料记载:唐初,开国元勋侯君疾镇守荆襄一线,荆州总兵丁兵以大林城北端的虎牙关为据点,通过刺探唐军运送粮草情况来分析其军事实力,而使唐军屡屡受挫。后来唐太宗成立了一个特种部队,训练了一批飞虎队员,重大战役以“飞虎队”为先锋,采取“轻装上阵,长途奔袭,直捣心脏”的战术,改变了过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常规做法,扭转了被动局面。后来大唐为平定北方草原十八部落的叛乱,同时防止南方顽匪对长安的偷袭。唐贞元21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地置荆门县。时任荆州路总管尉迟恭下令在荆门构筑三关,即北筑乐乡关、西筑马牙关、南筑虎牙关。三处关隘皆位于秦楚古道咽喉地带。虎牙关是襄荆古道最南的一道关隘,其东连东宝山,西接花子山,形似老虎獠牙,将南北分成两段,内可俯视荆门全城,外可抵御南来之敌,是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地。

掇刀雄风

大林城犹在,掇刀耀雄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林故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93年3月,在大林故城周围建立了湖北省荆门市工业园区,2000年11月6日,在开发区境内的大林故城南侧建起了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的响岭岗,今非昔比。荆沙铁路与焦柳铁路在这里接轨,皂当公路与澳(门)太(原)高速公路和杭(州)兰(州)高速公路在大林故城遗址东侧互连,国家粮食储备库、荆门石化总厂仓库、石油液化汽站、荆门李宁工业园、荆门福耀汽车玻璃、荆门生物制药等一大批中央、省、市重点企业在这里落户。特别是漳河水库总干渠贯通大林故城,这里修建了荆门市第三自来水厂。不仅掇刀地区再无缺水之虞,而且还担负向荆门市城区及沙洋县 、钟祥市部分地方城乡生活、生产供水任务。古老的大林故城正焕发着美妙的青春,续写灿烂辉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