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万志
释义

人物简介

杨万志(1952—2010),男,彝族,1972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大箐小学教书,1997年8月被任命为大箐小学校长,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开创了山区教育新局面。他被村民称之为当代“愚公”,并多次被评为市、区、镇教育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市、区、镇的表彰及奖励。

由于过度劳累,杨万志2008年查出患有肺癌,但仍坚持执笔任教。2010年,杨万志拖着患病的身体坚持到大湾镇组织第二届教职工篮球运动会进行指导。随后病情恶化,一个月后离开人世。

相关事迹

扎根山区

1952年,杨万志就出生在钟山区大湾镇大箐村,大箐村位于海拔2900米的贵州高峰韭菜坪山麓,村子离镇政府8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80%的村民是彝族。1972年,尝尽了边远农村孩子读书难的杨万志从中学毕业之后,大山里教育落后的现状让他感到彻骨之痛。为此,杨万志毅然回到了这座高山上,到大箐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决定把青春献给山区,立志改变山里教育落后的现状。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38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人民园丁无私奉献的光辉篇章。此间,他兢兢业为,任劳任怨,满怀对农村,对农民的浓厚感情,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像红烛一样,照亮无数被困苦与渴望交织着的孩子的心灵。

提高水平

上世纪70年代初,大箐小学校舍是一座瓦房,墙壁断裂破落,热不挡风,冷不避雨,教室里的课桌凳破损不堪,学校的操场热天黄灰满天,可到下雨天就是烂泥塘。杨万志刚当教师的时候,他白天就在破陋的房子里教书,晚上回到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尽管吃尽了苦头,但他从未动摇过当教师的念头。

杨万志同志不是专业教师出身,教书伊始,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当时从每月不足5元的工资中挤出一部份订阅教育报刊杂志自学,同时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就这样,他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学能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农村的教育水平低,尤其大箐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更是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在教几门课的同时,钻研出彝语与汉语双语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让这些儿童掌握了两门语言,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赞赏。这种教学方式至今还一直沿用,效果显著。

优化校设

1997年,杨万志被任命为大箐小学的校长。

当时的大箐小学没有围墙,没有桌椅,没有操场,没有教学楼,是一个典型的“四无学校”。多少年来,每逢冬天,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身躯在寒风中不停颤抖,而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情景,杨万志同志的心也跟着在颤抖。

于是,他从家里搬来材料,开始对学校修修补补,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此后,他为筹措学校建设资金,顾不上路途遥远,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到镇政府反映情况,还四处奔波求助。1998年,杨万志终于争取到15万元建起新的教学楼。教学楼建成后,操场又成了他的一块心病。2002年,他终于从镇政府争取到一万元资金,之后发动全家人,亲戚朋友,用区区一万元,硬化了500多平方米的操场。2003年争取到2万元修好了围墙。2005年,大箐小学的学生增加,教室又面临紧缺的状况,当他将情况反映到钟山区政府,在区有关领导的重视下,在他的百般努力下又争取到8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扩建3间教室。新校舍建好后,区政府还专门为大箐小学配了150套课桌凳。一站又一站,在波折和风雨中,在杨万志同志的努力下,大箐小学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生如子

靠吮吸大山乳汁成长,为回报大山而扎根耕耘的杨万志,曾经他艰难求学的经历便是山里娃读书的真实写照。为此同感受,他从教后爱生如子的感人事迹令人称道。“山里娃并不笨,他们纯朴可爱,非常听话,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付出一点爱心,耐心,细心,热情的拉一把,这些孩子的前程不可估量”。这是他不止一次对学校的教师们说起的话。然而,就是这么一句朴实的话,道出杨万志对山里娃的情之深,爱之切。

山区农民生活窘迫,很多家庭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让孩子辍学在家。而每当看到这些天真活波的孩子不能接受教育,且被一背一背猪草柴禾吞噬着美好时光时,他难过极了。因为多年来,他已清楚看到了大山里这种越贫穷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为了尽量弥补自己心灵深处的遗憾,尽可能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在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前,杨万志每年都要挤出工资的一部份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

杨万志同志视校如家,他长年在学校居住,白天上课,晚上看护学校。曾有一段时间,大箐的社会治安较差,每天都有社会的闲杂人员到校捣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面对学校周边流氓的无理取闹,杨万志从未畏惧,他发动村民和老师,多次将前来捣乱的流氓扭送到当地派出所后,终于将这些流氓震慑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由于山区偏僻,长期与外界隔断,时至今日,大箐村仍存在不少村民淡化对孩子按受教育的观念。于是,他牺牲了已应该的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从了解每位学生和家长入手,进行大量的家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杨万志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人对孩子的支持度等。尽管早出晚归累得他腰酸腿疼,可他都没有任何怨言,相反对自己的的家访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讲了千遍万遍的道理和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家长们,许多学生得以重返校园,适龄儿童都已入学。

蜡炬成灰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校长,杨万志深知抓好教学应肩负的责任。他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2001年,调整了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上来,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与区相关部门联合扩展自己曾经开展的“双语”教学经验,开办了“双语教学班”。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也为贫困山区的教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此外,杨万志还不顾年龄带来的不便,翻山越岭,风雨无阻,与区、镇的同志一道开展扫盲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授予市级“扫除文盲先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他又成为由香港主办电器制品有限公司设立的“贵州边远地区优秀教师奖励基金”获得者。

“杨老师,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汗水中已奔赴前程,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娃又开始在您的教育下健康成长。如今,您老了,脊背弯了,皱纹也深了,但您仍为山村教育倾注着无限的爱,无尽的情。您的精神感染了我,您为我们青年树立了奉献的榜样”。杨万志曾资助过现也在外工作的一名学生给他来信时这样写道。

杨万志同志用追求磨亮了一个彝族汉子的奉献箴言。《凉都晚报》、《六盘水日报》、《中国少年报》等媒体先后对其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对其作了高度评价。

2008年,杨万志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并伴有咳嗽,但为了不耽误上课,一直未在意。到寒假时,终于有些支撑不住的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六盘水市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作了检查,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患的竞是绝症——肺癌。

“我这把年纪了,患这种病也无所谓,只是以后你们要把学校管理好”!命着诊断结果,杨万志对现在大箐小学任教女儿杨世兰,女婿尹光明说。

2010年,大湾镇组织第二届教职工篮球运动会,曾作过几次化疗和放疗的杨万志,拖着患病的身体坚持到场给学校的球队指导和加油。然而,病情的加重,第三天他再也无法坚持,只好再到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病情恶化,无法治疗,回到家中,在去逝前的最后关头,神志恍惚的他没有想到他是在家中,想到的是他仍然置身于学校,没有想到给家人留下什么嘱托,而是念叨着学生的题目应该怎样做,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事怎样安排,而是念叨着学校应该怎么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9: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