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鸿舫
释义

杨鸿舫(1891—1958),名德荣,字鸿舫,以字行,浙江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人。杨氏是崇德旧时大户,祖上曾做过江西道台和游击将军,家学历来文武俱重。杨鸿舫自幼聪颖好学,十八岁时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转入浙江新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浙江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杨鸿舫参加了攻打杭州、光复浙江的战役。民国初年,进入了在夏超主持的浙江警界,先后在杭州和三墩镇的警署任职。

北伐战争爆发后,具有北洋军方身份的杨鸿舫在官场遭冷落,回到崇德老家兴办教育,创建了“崇德 商业学校”,被当地乡亲尊为:“鸿舫先生”。民国17年(1928)之际,江、浙各县纷纷成立蚕业指导所、蚕桑试验场,推广良种,杨鸿舫在崇德北大街下岸开办“杨鸿舫蚕种公司”,试图通过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可惜举步维艰。

1930年代初,杨鸿舫举家迁居省城,在杭州上后市街42号创办一家民间小报馆。不久,以“涉共嫌疑”被捕,关入浙江陆军监狱。虽经保定军校的同学周旋,杨鸿舫得以保释,但报馆早已被查封,不能继续开办了。后移居杭州东街路(今建国中路)的一栋名为“震恒小筑”的西式洋房中,开始着手于一些古董生意。

1937年冬,杭州沦陷,杨宅被“牛岛部队”占为兵营,举家流落街头。稍后,杨鸿舫的一些旧识已出面组织了维持会,鉴于当时杭城秩序混乱,急于重建警察队伍。他们找到了出身军警的杨鸿舫,要他出来培训警员,重建杭城的警察组织。杨鸿舫以国破家亡,予以拒绝。他们又多次劝说,软硬兼施,说“目前社会动荡、国民受难,是男儿应出来救民于水火,并非给日本人做事,而是服务国人。”杨鸿舫考虑再三,在日本人不插手的前提下,答应只培训一期警员。

于是在中山中路的兴业银行内和孝子坊巷筹办警察训练所,招募在杭的旧警员,开始恢复训练。一个月后,日本人来训练所视察,逐渐开始插手其中的事务,杨鸿舫一气之下,辞职出走。日本人知后赶来追讨杨的下落,将其八十多岁的老父逐出家门,结果杨父惊吓致死。

好在杨鸿舫担任过警官,杭州一带结交甚广,且急公好义。此时城隍山的道士、灵隐诸寺的和尚知其无家可归,邀他全家上山藏匿。当年日本兵欲占“震恒小筑”为兵营时,杨鸿舫不从,被日本军人用刀背重砸头顶,后来逐渐头痛眼花,医生症断是脑神经受损。后来视力日渐模糊,杨鸿舫无法谋生养家,,每日在家教授小儿读书。且杨宅被占后,家藏的大量古董荡然无存,加上流亡在外的长子死于战乱中,杨鸿舫悲愤至极,双目失明,几成癫狂。

项致庄担任汪伪浙江省长时,寻访保定军校的同学,手下将的杨鸿舫带至项处,项致庄见其形同废人,只好做罢。此后,杨鸿舫处境日窘,虽经崇德商校的学生等人救济,始终穷困潦倒,甚至流落到寄宿杭州昭庆寺的印经房。1958年,殁于塘栖西郊乡村。

长子杨之梁,字逸清,18岁时经陈立夫担保,考入官商合办的上海震旦水电公司,后深得总经理薛震祥的赏识。抗战爆发后,震旦公司南迁,杨鸿舫鼓励长子“男儿志在四方”,遂递迁长沙、重庆。1943年日军轰炸桂林后,再无音讯。

次子杨之强,字廉清。1949年,年方二十的杨之强任塘栖镇工人纠察队队长,后入杭县总工会。1958年,杨之强在座谈会上提出“干部要懂业务”,被批为“言论象《光明日报》主编储安平”,立即开除公职、党籍,到乡下务农。不久,杭县县长秘书胡铭亦作右派下乡,作《呈杨之强兄》诗以慰,云:“已满牧羊北海年,孤忠终未赦虞翻。归途不识郑公慨,异地飘流范叔寒。待毙无甲留指印,病眼有手书空怀。无须按拍壶边缺,今世衰史谁更怜?” 杨之强当农民、搬运工达二十二年,拉纤推车之暇,大汗淋漓之时,不忘吟咏,做诗云:“挽橹磨肩二十年,茫茫尘海作狂狷。风云过后深秋晚,赢得胸中不坏田。”晚年得诗词稿三册,曰:《烬馀草》、《唾馀草》、《多馀草》,其中有《残荷 》诗,云:“瑟瑟西风送夕阳,萧萧败叶满荷塘。朱颜褪尽胭脂色,翠盖犹存碧玉光。断梗丛生花半朵,残钿掩映子满房。人间多少悲欢事,也似芙渠梦一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