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研究中国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平装: 33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208091773, 9787208091771

条形码: 9787208091771

尺寸: 23.6 x 17 x 1.6 cm

重量: 599 g

作者简介

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单位现象研究》、《平等论》、《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当下农村社会的最权威、最流行的作品,并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2005年其英译本出版。

内容简介

《如何研究中国》是曹锦清先生继《黄河边的中国》后,持续对中国观察、研究与思考的成果汇总。文集由22篇文章组成,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发表,且讲演稿居多。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关注角度的不同,文集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研究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部分“重新发现传统”,既是作者从历史中汲取资源分析当下中国,亦是作者从新的角度诠释历史;第三部分“中国转型转向何方”,是作者以学者身份对转型中国发表的看法。《如何研究中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曹先生浓厚的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而“三农”问题则始终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借助于走出书斋,深入群众、深入农村的研究方法,曹先生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十分新颖和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媒体评论

土地直到目前还承担着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能,所以在统计失业人口的时候,我们只统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而不统计广大的农民工。为什么?因为给了农民一亩三分地。土地不能私有化,宅基地不能私有化,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只能游走在城乡之间,能够介入工业化而无法完成城市化。与其说这是一个制度性的安排,还不如说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只能采取这样的制度。如果土地私有,谁会失去土地?一个大的天灾,一个大的市场波动,一次较大规模的负债就可能使农民失去土地。

“三农”问题不在“三农”本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不是减负,它是关系到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问题。也就是说,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是不是应该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合理公平地分配。在这个问题上,靠市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市场天生是产生不平衡与不平等的。那么,政治国家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和谐社会”的建构,这不仅是我们对发展目标的重新厘定,而且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责。“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两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

所以我讲必须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其真正地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民主化。使农民成为有组织能力的公民,这个历史任务要通过农村的组织化来完成。因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并不完全是政府,而应该是农民自己。农民只能通过组织起来才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曹锦清

目录

中国研究的方法

论中国研究的方法

“三农”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农”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出路

四个历史观与近六十年的历史

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

理解中国——曹锦清教授访谈录

《黄河边的中国》前后的故事

重新发现传统

论国学的可能意义

宋以来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论东西文化特质

民权与国族——孙中山对东西文化的思考与论述

中国的和平传统:一个历史的考察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转型转向何方

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承包制小农与国家

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还是土地私有化

扩大内需,没有简单药方

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

代:思想为何放弃职守——知识精英阶层责任缺失的社会历史分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