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莲山 |
释义 | 大莲山位于三都镇西北边陲,毗邻小山村,驱车沿三都街塘下官仓村道而行三华里,即见两边石壁陡峭,红麻石条铺成的山路,曲折圆环,拾级而上,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约行二华里到达山顶,崇山峻岭罗列,层峰叠嶂环绕,山不高而险峻,地不宽而雄伟,周围大小山头如片片莲叶衬托,将山顶层层围绕于群山之中,酷似一支莲花出水,故名大莲山。山顶呈园顶形,四周悬崖峭壁,幽谷深渊,峰峦嵯峨,林木茂盛,山巅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极目眺望,远近群山尽收眼底,更有右枫奇洞点缀左右,苍松翠竹摇曳相闻,山间万丈龙潭水库碧波荡漾,山下潺潺流水,山间滚滚林涛。游人至此,顿觉心旷神怡。 由于大莲山雄伟秀丽,早在四百年前,(清康熙年间)就已成为佛教圣地。福寿寺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再建于清乾隆九年,续建于民国28年,占地300余平方米,分上、下二栋计26间,供有如来、观音、古佛神象(传说古佛神象属香藤结成),还有符庵,道一神位。主持和尚系佛教临济正宗分支。全盛时期曾宿僧侣20余人,香火道场以及游人香客远及修水、宜丰、万载、浏阳等县。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1986年以后又由附近群众自发募捐储款修建,历时7年,建有上、下厅、左钟右鼓,僧房、茶房、禅间、客间、厨房、餐厅等,供游人游览观赏,供奉敬祀。至今右侧还保留有福寿寺开门祖衍周芳禅师墓塔和十七世祖马祖道一禅师衣冠冢(建于嘉庆十四年)坐东向西,并排三座,十四柱十三碑,上竖园形石塔尖,有“阿弥陀佛”石象三尊,全系白色花岗岩石柱和青石墓碑,造型精细别致,结构美观,墓葬岩石上刻有《幽岩石室》四个繁体大字刚劲有力,整个禅师墓葬群犹如三只蛤蟆朝着落日眺望。所以,古人称“三蟆恋日”之景,与寺毗望的有建在峻峭的石壁上,宽4米,深9米,高1.72米的的“藏经楼”,60年代大莲山福寿寺的珍贵文物曾藏于此间,才幸免遭劫。 距寺158米处还有一棵400年的古枫。在古枫树下原建有一庙,名为枫神庙。在未拆除之前常年香火不断,古枫树高约60米,树围6.7米,亭亭如华盖。树影婆娑,夏日葱翠如黛,深秋丹红似火,紧紧围绕树干攀延而上的一株巨藤,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四季常绿,叶片呈三角形,三月开花,花形似啄木鸟,果实似佛珠。巨藤根部已伸延至峰下深渊400多米以外,如有人不小心撞伤根部,表皮会流出呈血红色液状汁,令人难以相信。在逶迤的另一条山间中,离寺半里许,有一天然岩洞,名为马祖岩,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稍小低矮,出口较大,洞崖呈倾斜长方形,光线充足,洞高十米,宽约五十米,足可容纳800余人,传说曾在此办过蒙馆学堂。 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8代祖师,俗姓马,法号道一(1709-1788)乃汉洲什祁人氏,于本邑罗汉寺出家,幼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戒于渝洲圆律师。此人生得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二轮纹。曾在佛迹岭(在今福建建阳),龚公山(在今江西南康)等处传授禅法,主张“自心是佛”“凡所见色,自是见心”的道理,从学者甚众,后形成学派,称“洪州宗”,后于公元1769年唐大历四年来到大莲山,闭关坐禅马祖岩,公元1773年离开大莲山,唐贞元四年(公元1788年)圆寂于南昌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入浴跏趺入灭。马祖道一圆寂后,其徒子徒孙为纪念这位在大莲山坐禅四年的禅宗8代祖师,福寿寺十七代恩师为其立塔(义宁洲志)。 大莲山自恢复以来,香客来往不绝,香烟鼎盛,特别是在2003年5月1日,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主席,宗教会长一纯大师,亲授弟子纯沅法师第一次亲临视察,并有望开发成旅游胜地,与灵石庵、天柱峰相辉并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