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亚鳞袋蛾 |
释义 | 种名:亚鳞袋蛾种拉丁名:LepidopsyChe asiatica Standinger 国内分布:安徽黄山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 9—12 mm,翅展 23-27 mm,触角双梯形,体翅深褐色,前、后翅正反面均披有深褐色鳞片,具光泽,翅背面颜色略浅。胸、腹部密被褐色鳞毛。雌成虫体长 12—16 mm,复眼黑褐色,无翅、无足、蛆状。头及胸部背侧黄褐色而透明,第一、二腹节背面中都呈三角形透明黄褐色第三胸节至第二腹节背中有1深褐色纵线。腹部肉黄色,第七腹节环生褐色茸毛。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 8 mm。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7 mm, 头部淡黄色,散布暗褐色斑纹。胸部淡黄色,前胸背板散生暗褐色小斑,背中两侧斑点呈近圆形排列,后缘中央两侧有淡褐色斑2块,并与中后胸揭斑连接。中、后胸背侧另有褐斑前后相接,沿中、后胸背板前缘依次排列揭点约10个。腹部肉黄色或灰褐色,腹末2—3节深灰色,臀板暗褐色。蛹雄蛹长 9—11 mm,褐色。翅芽伸达第三腹节前缘内侧,第七、八腹节前线各有小刺 1列,腹末臀棘分叉,朝腹面呈钩状。雌蛹长 13-17 mm,褐色,细长纺锤形,稍弯曲。第五、八体节后缘及第十体节近前缘各有细齿1列,臀棘分叉,叉端各有短刺1枚。袋囊雄虫囊长 25一40 mm,雌虫囊长 36—53 mm,细长纺锤形,枯褐色或灰褐色,囊外粘贴细碎技皮、碎叶,偶有短截技梗或地农碎片。内壁丝质平滑,灰白色。 生物学特性安徽屯溪1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在茶树、乌柏树等技干上封囊越冬。一般在次年4月下旬气候转暖开始活动,取食寄主叶片。7月上旬雄由开始化蛹,化蛹盛期7月中旬,雌蛹化蛹盛期在7月下旬。7月底、8月初成由盛发。产卵盛期8月上旬。当年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末期在8月下旬。各虫态历期卵为9—12天,幼虫约 11个月,雄蛹14-22天,雌蛹5—9天,一雄蛾1一3天,雌蛾10-14天。 幼虫老熟后,先吐丝将袋囊悬挂枝叶上,然后化蛹其中。雄蛾多在19—21时羽化,少数清晨羽化;具超光性;飞翔力强;对雌蛾分泌的性引诱物质极为敏感。雌成虫羽化后留在囊内,待雄蛾飞来交尾后,即将卵成堆地产在踊壳中。每雌产卵178—1082粒,平均684粒。幼虫多在午后孵化,初孵幼虫出母襄后便迅速爬上枝叶,或吐丝下垂随风扩散,活动数分钟后,即始营囊护身。雏囊锥形,垂立于枝叶。幼虫越冬前主要啃食枝皮叶屑,越冬后先食叶肉剩上表皮,随着由体增长,取食叶片形成缺刻、孔洞,或仅剩叶柄。主要危害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 天敌幼虫有狭颊寄蝇、寄生蜂。狭颊寄蝇寄生率为 35.4%;寄生蜂寄生率为 9.67%。此外,白斑猎蛛等多种蜘蛛及蚂蚁等捕食亚鳞袋蛾初孵幼虫,对其虫口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1.人工摘袋囊冬季阔叶树和果树落叶后可见到树冠上袋蛾的袋囊,尤其是大袋蛾的袋囊十分明显,可采用人工摘除,可用袋蛾幼虫饲养家禽。 2.袋蛾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的调运,冬季注意在林果苗木上摘除虫囊,可以控制该虫传入新区。 3.化学防治①在城市行道树上于 7月上旬用机动喷雾机喷施90%敌百虫晶体水溶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澳氛菊酯乳油5000-10000倍液防治大袋绒,喷雾力求均匀周到,防治效果很好。②于基打孔注入内吸剂防治大袋蛾,在泡桐子基打孔注入 50%久效磷乳油或脱%磷胺乳油防治效果很好,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在泡桐干基紧贴地面均匀选 3点,与地面成础”左右角度用尖头铁锤打孔,深入木质部 2-3 cm,拔出铁锤立即注药3-8_1,并用泥团塞孔,杀虫效果很好。 4.生物防治寄蝇寄生率高,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喷撒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1-2记抱子/ml防治蜡彩袋蛾,防治效果 85-1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