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循衡民系
释义

简述

循衡民系尤指广东省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四个城市的大部分户籍居民。广义上也包括从这四个地市外迁他处的移民,以及属于客家话粤台片的周边城区居民,如清远、深圳、汕尾和福建龙岩。

循衡民系特指广东省境内的客家人,其分布地域大致以今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四个地级市为中心,其周边地域也包括邻近的清远深圳汕尾东莞、广州以及福建龙岩。因广东省客家人集中居住于省境东部、北部,该区域古代则为循州、衡州之所在,故称之为循衡,其地域显然就是循衡之地,其方言则为循衡方言。古循州以今广东省龙川县为中心,现在龙川县东面的梅州、西面的河源,客家族群人口均达到九成以上,而且两地市区都使用客家话,是全球客家人最为集中的两个地级市。因此循衡民系的地域是以古循州为重心,古衡州(东衡州,今韶关)次之。必须强调的是本词项所称的衡州是以韶关为主,与明清时期的衡州府无关。

循衡史

【循州】始置于隋开皇十年(590年),为合并原梁化郡、东官郡、始兴郡、义安郡而置。其时东官郡辖宝安县、东莞县、增城县等地,始兴郡辖始兴县、浈昌县、曲江县、浛洭县、斜阶县、大庾县等。十一年(591年)又将原东官郡地划属番州,原始兴郡地划属韶州,原义安郡地设为潮州,仅保留原梁化郡地为循州。原梁化郡地即相当于今惠州地市、汕尾地市、河源地市。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循州之归善县为祯州,仅保留龙川县附近为循州。循州范围最广时涵盖今惠州、汕尾、河源、梅州、深圳、东莞、韶关等地级市的大部分地方。民国廿五年(1936年)曾设循州行政专员公署驻兴宁县,辖兴宁、梅县、龙川、五华、大埔、蕉岭、平远、连平、和平等九个县域。

【衡州】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冬,析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属荆州,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州、广州之衡阳、建昌、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郡置湘州,始兴郡亦属湘州。南梁天监六年(507年)析湘州、广州置衡州,南梁大宝元年(550),析始兴郡置安远郡,安远郡地相当于今大余、崇义、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寻乌等县,始兴郡与安远郡同属衡州。南梁天嘉元年(560年)五月分衡州之安远、始兴二郡置东衡州,以阳山郡、清远郡置西衡州。东衡州大致相当于今韶关地市,西衡州大致相当于今清远地市,今湖南南部仍为衡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改西衡州为浈州,十年(590年)浈州并入循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湖广行省衡州路改为衡州府。在当代衡州已经不作为地级市存在,由于此概念所涉及的内容是指属于客家方言系统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故我们谈及的衡州主要是指东衡州,也就是韶关,不是指湖南省的某个城市。

大本营

客家大本营是指以客家方言为主的粤闽赣三省交界区,主要包括梅州、河源、惠州、韶关、赣州、龙岩等六个地级市。上述六个地级市周边的汕尾、清远(英德)、东莞、三明(宁化)、吉安(遂川)等市的部分地区,因为与客家大本营地理上直接相连,故也应该视为重要的客家原乡,是客家大本营外围重要的组成部分。循衡民系是客家民系的一个支系,客家人广泛分布于海内外,人口达8000万以上,其中目前居住于广东省境内者约占三分之一。循衡地区既是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循衡民系使用的客家话是全球客家话的代表。

客家方言按声腔的不同分为八大片区,即粤台片、水源片、浒城片、粤北片、清汀片、宁石片、于桂片、铜鼓片,其中粤台片是客家方言的主流腔和标准片。粤台片、水源片、浒城片合为客家方言的南区,粤北片(汀南小片、龙寻小片)为客家方言的中区,清汀片、宁石片、于桂片、铜鼓片合为客家方言的北区。客家方言的南区和中区都属于循衡民系,北区为虔虞民系。与其它片区相比水源片与浒城片具有比较亲近关系,又合称为水源音群或称浒源音群,前者主要分布在河源市与新丰县、博罗县,后者主要仅限于惠州老城区。水源音群是循衡民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音群。

粤台片因其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和台湾省而得名,而台湾省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来自广东省的客家地区,因此粤台片也被称为客家话的粤东音群。事实上散居于海内外各国各省的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话全部都属于粤台片,其它片区语腔的客家话基本上只在相应的命名地分布,在海外基本没有分布。广东省的客家地区正是海内外各国各省客家后裔的祖籍地和原乡,而广东省的客家地区以今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四个地级市为中心,这就是循衡地区。相应的,江西省的客家地区则有赣南地区的俗称,福建省的客家地区也称为汀漳地区或闽西。客家话粤东音群又细分为程乡(梅州)、兴宁、长乐(紫五)、揭岭(韩榕)、韶南、饶诏(潮漳)、海陆、新惠、艾话(涯话)、汀南(永定)等几个主要的小片。

海洋性

循衡民系,客家民系的一支,他们是客家民系之中,同时具备岭山、海洋两种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在客家人迁入岭南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漳沿海平原,已有广府人和福佬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客家人迁徙到广东等沿海一带时,来自中原文化体系的客家文化便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

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互撞击,使得客家文化也具有了海洋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豁达的胸怀、浓情似酒、敢做敢为,亦或开放性、冒险性乃至扩张性,这也是客家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壤之处,也是他们有可能迅速走进现代社会的先天优势。作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余绪,以郑芝龙、郑成功为首的“海上帝国”,曾称霸于明末清初的东海及太平洋西岸,其间主要部将刘国轩、陈永华均是客家人,三分之一的部属也是客家人。台湾的客家人在拓殖之初,便充满了冒险意识,这正也是海洋文化精神的表现。 客家人漂流到海外谋生,客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 开发性:客家人在足迹遍布世界,有水的地方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2. 重商:海洋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商业文明,其主要特征便是商业,走出去的客家人诚信经商,产生了诸多企业家;3. 文化多元性:客家人与当地文化融合,兼收并蓄,使客家文化成为一种兼容性极强的文化。

所有这些,均表明,海洋文化给予了客家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重特征。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东的广廉、循衡、潮海三大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客家民系之中,分为岭北的虔虞民系和岭南的循衡民系等。虔虞民系指操客语岭北区的客家人,包括赣南大部分县域和福建省三明地市管辖的县域,福建省龙岩市管辖的县域则归到循衡民系。循衡民系与虔虞民系最大的差别,包括闽粤文化对循衡民系的影响,以及他们具有更多的海洋文化特征,而虔虞民系受赣湘文化影响较多,居住在内陆,缺少海洋文化特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