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街乡 |
释义 | 1 河北大名县下辖乡大街乡为一地名,在我国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以及浙江省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Dajie Xiang)位于大名县城东北。面积68.1平方千米,人口3.72万。辖5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街村。有旧大名府遗址,古迹有狄仁杰碑、五礼碑,后者有“中国碑王”之称。 沿革 1961年建大街公社,1984年改大街乡。1997年,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大街、南门口、摆渡口、苏庄、王楼、路庄、刘庄、范庄、李庄、蒋庄、前东门口、后东门口、红寺、营庄、双台、鱼营、教善、沙堤、五里屯、未庄、北村、大董、藩村、玉皇阁、西曹、陈坟、杨庄、巩台、张周、井曹、城角、张谷、郑村、西村、阎沙、邓台、前安、贾许、后安、林侯、阮村、连庄、曹桂、大桂、吴李、韩赵、张郭、卞村、东村、堤上、苏肖、王董、薜村、范村等54个行政村。 2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辖乡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44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4.1%。辖9村委会。1953年置大街、大松乡。1958年撤乡建大街公社。1984年改置大街乡。畜牧业以牛、羊、生猪为主,产核桃、葵花子。有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街子,在草海镇北30公里,仙水梁子东侧。人口约500人,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2100 米。曾名同化场。昔以“寅”日赶场,俗以虎为大,故名。狗街子—大街公路终点。 3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下辖乡◎ 基本概况该乡属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全乡有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辖大街、文山、塘坊、气力、勺么、昆岗、平地、三营8个村民委员会,有118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2008年来有农户5238户、21580人,其中农业人口21551人,从事一产业劳动力人数10642人,居有汉、彝、壮、瑶、哈尼、傣、拉祜、回、苗、白、维吾尔、满、纳西、毛南14种民族。 ◎ 自然条件大街乡位于景东彝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道路为沥清路面,交通方便快捷。地理坐标为北纬24°17′至28′之间,东经100°57′—101°09′之间,北与太忠乡相接,西至哀牢山支脉熊洞山顶与文井镇相毗邻,东北与哀牢山顶与双柏县分界,东南和花山乡相连。地形呈东北西南高,中间低,者干河自北至南纵贯全境。境内海拔1200米至2640米,坝区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100毫米至1300毫米,山区年平均气温15℃降雨量1500毫米至20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季集中,干湿分明。 ◎ 历史沿革1911年属东区者干乡,1940年为崇文镇。1950年与原明善乡合为崇明区,1954年属花山区,1958年析设大街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 ◎ 经济发展大街乡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思路,认真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320.8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379万元,畜牧业收入2570万元,林业收入619.06万元,第二、三产业383.59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157元。 ◎ 基础设施大街乡辖区内有平地水库、大旱塘水库、大草坝、大烂箐四个水库,为全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着极大的方便。 大街乡通往县城公路为柏油路,极大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和物品流通,全乡共有汽车32辆,农用车143辆,摩托车3815辆。 2008年末止,全乡共投入资金103万元,建设机耕道路4条3.5公里,为3500亩农田机械化耕作和进行规模化灌溉提供了便利。 全乡已全面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电用户5222户,拥有电视农户4077户,拥有电话农户2918户,全乡建有沼气农户173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97户,完成“一池三改”491户。 ◎ 医疗卫生2006年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8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968人,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占地面积2350m,建筑面积1100m ,医生9人,护士3人,有村级卫生室7个,面积680 m乡村医生14人,建有公厕14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 ◎ 文化教育全乡有小学9所,初级中学一所,已办幼儿园2所,附设学前班车个,有在校小学生1794人,初中生667人,学前幼儿教师438人,有在校高中生253人,在校大中专生207人;全乡共有教职工164人;有小学校舍建筑面积9723.5 m,生均占有校舍5.42m,有初中校舍建筑面积5669.5m,生均占有8.5 m。 2008年适龄儿童1718人,入学1706人,适龄少年605人,入学583人。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99.37%。 4 浙江龙游县下辖乡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大街乡现有大街、科里、新槽、横坑、岭脚、方旦、杨村、贺田、贺坑、半岭10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10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2409户,7676人,劳动力4790 人。财政总收入291万元,人均纯收入219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4.5‰。工农业总产值243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380万元。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8人,乡干部总数19人。 2005年,大街乡党委、政府为发展山区经济,切实改善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围绕创建“生态、平安、富民”大街这一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乡、特色名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转移,以笋竹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西瓜、茶叶、板栗为优势产业,狠抓劳务产业,推进劳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农业生产]耕地4072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辅以西瓜、油菜、豆类、蕃薯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1709吨,笋干150吨,西瓜444吨,茶叶31吨,板栗90吨。新发展无性系茶叶120亩,新添置制茶机械116台。林地面积5.6万亩,其中:竹山4.2万亩。森林覆盖率85%,毛竹造林570亩,新增毛竹加工机械74台,以毛竹、杉、松为主。工业产品以竹制品、机制纸、山水棒冰、水煮笋等为主,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家,总产值1005万元,创利税总额73万元。 2005年投资60余万元新建邱锦云希望小学楼,通过省级教育强乡验收,中心小学1所,教师19人,学生数314人,25台计算机。2005年投资164万元完成方旦、岭脚、横坑村的“康庄工程”建设,路面硬化6.8公里,新槽、科里村康庄工程正在实施当中;十分重视林区道路建设,到本年止,新建林区道路累计40余条,总长度49公里,投资近500万元。投资58万元完成贺坑村村庄整治工程,受到了县通报表彰;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大街、杨村、贺坑、贺田、方旦、岭脚等6个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乡开展了471口竹料腌塘平毁以及竹料造纸企业整治工作,被县评为一等奖;投资40万元基本完成大街、贺坑、新槽、科里等四个村的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投资22万元完成大坪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86万元完成方旦口至横坑、贺田至半岭、杨村至科里三条高压线路改造,确保农户用电安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