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稼乡 |
释义 | 大稼乡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东临罗里乡,南接孟彦镇,西靠尚重镇,北与锦屏县固本乡接壤。全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1个村民小组,3683户1560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83人,居住有侗、苗、鍫、汉等民族。 相关介绍境内为典型的中低山峡谷地貌,切割深,平地少,土壤以黄壤为主。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为竹山村的双龙坡1270米,最低为八里村的八里河450米。年平均温为15.1℃,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最高温33.9℃,最低温-6.1℃,年总积温5488.8℃,无霜期194天。年降雨量1310毫米。全乡土地面积167426.8亩(111.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0299亩,草地面积9639.6亩,耕地面积6479.4亩,人均占有耕地0.41亩。人均纯收入仅为998元,人均产粮183.5公斤,吃饭问题远远不能自给。 乡村状况全乡共有贫困户747户3122人,其中五保户104户113人,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和州委州政府“两山”扶贫乡镇之一。 全乡17个行政村只有5个村通公路,3个村处于半通状况,9个村未通公路;也就是说58个自然寨,仅有7个通公路,4个处于半通,还有47个尚未通公路。全乡共有13所完小,1所戴帽中学,11个教学点。其中有砖混结构校舍仅为4个,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校舍,校舍极共简陋。中学至今尚未独立,没有办学场地,目前还在租借乌下江场部办学,师生校舍拥挤,办学条件极其艰难,教育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民族文化大稼乡位于清水江水系上游,住着侗、汉、苗、鍫等民族,他们依山傍水而居,除了在当地发展生产,推进地区经济繁荣,还创造了传承后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居独特,民族工艺精湛、民族山歌、琵琶歌、酒令歌、拦路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侗族琵琶歌已闻名远近。民居以吊脚木楼为主,民族工艺主要有刺绣、竹料编织、芦笙制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大型的民族民间活动有举行山歌对唱,身着民族盛装的苗族芦笙踩堂,侗族芦笙伴琵琶歌踩堂等。具有典型代表的是邓蒙村和高孖村。邓蒙村位于该乡东南部是苗族特色风情的代表,距乡所在地5公里,有303户,居住着苗、侗两个民族,苗族占95%,森林覆盖率62%。境内自然生态独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寨内古树参天,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容之境。邓蒙村的建筑、服饰、民族风情均保持着古老的苗族特色,民居住房均为吊脚楼,建筑布局规范合理,村外古木绿树环绕,村内青竹杂树繁茂,屋舍俨然,房屋之间形成天然绿色屏障,从远处看只见一片绿阴。民族服饰保持着明朝年间独特风格。寨门立有清朝年间的寨规和独有的政策石牌,村民勤劳忠厚,淳朴好客,至今还保存着苗族独有的节日---牯藏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进行祭拜祖先,载歌载舞。高孖村位于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4公里,黎尚公路旁。进入高孖寨脚溪口,便见犀牛食槽,两水清幽有情,弯曲环抱;"映仙花桥"立于左溪石拱桥上,美丽壮观,熠熠生辉;千步石梯从桥头依岭穿寨直达村头;举目四望,峰峦起伏不断,重叠周回,屋背梯田层层叠叠,宽阔无边;寨内木楼鳞次栉比,尽展侗族建筑风情,古树郁郁葱葱,青龙泉井水甘冽爽口,誉满遐迩;寨后三棵"仙女巨杉"高逾40余米,已有300多年历史,屡经苍桑巨变,今日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现状高稼村还是侗族故岚琵琶歌的故乡,120年前侗族民间歌师杨故岚创编了大量成组侗歌,并研究琵琶伴唱,开创了北侗琵琶歌的先河,曲调娓婉飘洒,悦耳动听,在黎榕两县北侗地区广为流传,至今仍久唱不衰。高孖村100多年来在杨故岚创作精神的薰陶下,相继有杨秀椿、王仲己等20多名歌师歌手会编歌、唱歌。逢年过节还举行充满民族情调身着盛装的踩歌堂活动,人们爱歌习歌蔚然成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