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集体 |
释义 | 特定时代的产物。“文革”中,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文革”结束时,大部分知青要求回城,造成1979年、1980年左右的失业高峰。当时中央政策是谁家孩子谁抱走,你父母在哪个单位,哪个单位负责你的工作安排,国有企业的职工子女被国有企业自己包下来了,又不能马上把他变成国有企业职工,就把他们放在劳动服务公司,形成了厂办大集体。市场经济时代多被改制或破产。 大集体-诞生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国民经济滑坡,大学停办,升学无望,众多中学生就业渺茫。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8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当时,国营企业招工机会少,国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安排其子女和部分其他回城青年,在各国营企业广开门路组织建立知青服务队或服务社。此后,“大集体”、“小集体”纷纷诞生。后来,复转军人家属也有些安置在大集体企业里;缓解了就业压力。 大集体-利弊厂办大集体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安置职工家属、城市待业青年、上山下乡回城子女等兴办的,当然,政府也要求按比例招收一些父母不是国企工作的子女;在当时对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办集体企业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冗员过多、设备陈旧、产品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致使大批 厂办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作为特殊的企业群体,厂办大集体当前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如下: (1)、产权关系不清,经营机制不活,属于典型的“二全民”企业。 (2)、资产质量较差,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有些债务负担还沉重。辽宁全省1433户厂办集体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3.1亿元。 (3)、企业经营管理粗放,自主经营能力不强。在这些厂办集体企业中,经营性亏损企业1054户,占总数的73.6%,停产、半停产企业824户,占总数的57.5%。 (4)、是企业离岗职工人员多,生活保障问题突出,再就业压力较大。在这些厂办集体企业中,离岗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67.9%,特困职工高达4.8万人。 由于厂办集体企业大多由主办厂投资建立,并非标准意义的集体企业,因此,在改制中存在着一个集体企业和主办厂之间资产和债权债务的界定、分割问题。国企改制必须解决“怀抱”大集体的问题,不能给政府留后遗症。国企也能轻装前进,专注搞好主业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