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逸夫 |
释义 | 许逸夫 (1885~1918),原名兴国,又名莫多,福建闽清梅溪乡钟石村人。父许振铎系前清秀才,在本村文昌阁执教。逸夫童年时随父读书,戊戌政变(1898)后就学于基督教会创办的福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年,父母先后病故,只得中途辍学,往沙捞越诗巫“新福州”垦场谋生。后在诗巫加入同盟会,并同刘家洙等人一起创立光远社,从事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春,广州起义虽然失败,逸夫认为革命高潮将要到来,遂约同爱国华侨刘贤吁等人回到福州,积极参与福建起义的筹划和准备工作。10月10日武昌起义告捷,此时福建举事的布局也大体就绪,逸夫被派回闽清联络青年学生前往参加。后因同盟会福建分部紧急决定提前起义,逸夫率领青年学生许际可等13人赶来福州时,福州已先期(11月18日)光复了。是年底,为完成南北统一大业,福建省同盟会组织学生北伐队。时各县聚集在省城福州的青年学生计400余人(其中愿意入伍者200余人),逸夫被指派为福建北伐学生军总代表,负责办理一切后勤事宜。12月上旬,福建学生军乘船到达上海,不久开赴南京,与南方各省学生军整编成1个入伍生团,福建学生军编入该团第三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去明季陵祭扫,入伍生团全体参加。民国元年(1912)3月,南北议和。4月1日孙中山宣布让位于袁世凯,保送入伍生团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准备升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逸夫认为辛亥革命已告失败,今后革命工作更为艰巨,决定暂回福建,待机而动。民国4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逸夫先联系尤溪民军陈子江等部投入讨袁,继而联系闽清陈毓辉部进攻浦城、南平。不料两次出师皆失败,只得暂时匿居福州仓山施埔酒库,在酒库经理李硕甫、林智开等好友的掩护下,幸免于祸。民国5年(1916)6月袁世凯死后,逸夫继续从事反对军阀统治的革命活动,成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的眼中钉。他接受以往失败教训,采取更秘密手段与军队方面联系。民国7年(1918),陆军第十一旅营长江涛(原与逸夫友好,且结为盟兄弟)约逸夫到营部(该营驻莆田县)共同进餐,暗中却布下罗网,逸夫赴约前来未见面即被其逮捕。不久李电令秘密枪决逸夫。许逸夫牺牲时年方33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