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侵入体内部岩相带 |
释义 | 任何一个侵入体的内部,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不是岩石的结构构造不同,就是岩石成分不同;有的在很短距离内就有明显的变化,有的(如一些大的花岗岩岩基)在很大距离内还觉察不出变化,有的虽然岩性相同,但在矿物成分的种属及含量上却有一定的变化等等。岩休内部的这些不同都反映了其形成条件的不同及差异。对于那些变化比较显著的岩体,一般都要进行岩相带(或称“岩性带”)的划分。目前我国广泛依据结构或成分、岩性及蚀变类型等几个方面进行岩体内部岩相带的划分。 对于由一次侵入而形成的岩体,从其边缘到内部一般可划分三个岩相带: 边缘带分布于岩体的边缘。由于岩体与围岩直接接触,散热快,冷凝快,因此结晶细小,甚至呈隐晶质,常见细粒结构,斑状结构。此外铁镁矿物偏高,流动构造发育、捕虏体较多。 过渡带介于边缘带与中央带之间。常见中粒及中粒似斑状结构,流动构造欠发育。 中央带分布于岩体中央部分。由于岩体中央散热慢、冷凝慢,挥发份相对残留较多,所以常见冲、粗粒结构,似斑状犬结构。 举例:周口店岩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