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屋围 |
释义 | 许屋围紧贴温泉一条街,从105国道分进东亨的以路两旁,山山坑坑,全是天然温泉(汤湖)。 许屋围,位于龙南县临塘乡水口村境内,105国道东侧路旁。距县城15公里。许明佐(明代)、许受衡(清末),他俩同在许屋围出生于不同的朝代,同在北京故宫从政一辈子。实属罕见、奇迹。 水口的西北角上有一座矮山,形似雨伞,正好可以挡住西北面的风煞。围屋被青山拱抱,山间盆地,沃壤良畴,自成天地。渥江从南端的崇山峻岭中缓缓而来,清澈明亮,绕许围屋而北流。给许屋围人浇灌农田、生活用水、水上运输带来方便,也为围屋增添了一道风光秀色。 《龙南县志》载:“许明佐(向日)筹捐资,把县城城墙扩展了三分之一(即千丈),并完善了城门和城楼……”“许受衡得知家人与他人因地基发生争端一事,胸怀宽广,寄书调解,重新和好……” 据《许氏家谱》载,信公(许日信)乃龙南许氏的开基祖。 相传,信公船只到达水口码头时天已大亮。此时有,怀有身孕的妻子突然肚痛。信公猜妻子要生产了。 这小孩在水口降生的一瞬间,一轮旭日东升,金光万道,普照在水口码头的山水间。信公欢喜若狂,于是为这小孩取名为向日。 信公兴奋地对妻子说:小孩在此降生,正迎来了一轮红日,是个好兆头,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 信公在水口定居后,以农为主,又兼做茶叶和纸生意。解放前,临塘的茶叶和纸在香港、东南亚享有盛名。信公的钱财积累日增、月增、年增,年复一年,成了资财雄厚的一位富翁。 信公便选址于青山绿水处的矮山脚下建造了这座围屋。整座围屋呈长方形前幢有三座三层楼高的石砌炮楼,前幢围墙的中间建有一座“半月”形围屋大门。围大门两侧,建有两幢规模宏大、一门三进大厅厦(祠)。两座祖祠大门门楣上镶嵌着祠名横匾。 南侧的大厅厦和住房先建,西北侧的厅厦和住房后建。三座炮楼、二幢厅厦,其建筑格局是个整体,看不出建筑先后。 围屋依山势和水流而建造,以两座厅厦为中心,竖的住房一幢幢,横的住房一幢幢,形成整齐的长方形院落。全部为二层房屋,共有房屋200余间,90余户,360多人。围屋外有开阔水面的池塘。 《龙南县学校志》载:明·清两朝代,都城于北京。龙南距京城如相距天涯。同一座围屋,不同朝代,有二位历史名人升官做事在京城,归结为一条:先祖重教所致。 家谱有载,许明佐有六兄弟,他属第六,也称老六。其父许允寿,前半生耕田种土,后半生做纸生意和茶叶生意。许明佐自小特别聪明灵敏。读书也特别刻苦。 明万历年间,许明佐考为岁贡,初任婺源县训导,不久又升为南京国子监学正……官为四品,历任五省督军。 有一年,许明佐被内阁首辅刘鸿训举荐,朝庭把许明佐从江苏调入故宫,他成了户部尚书王家桢的助手。他在故宫做事不久的一天,因有公务路过储秀宫。正走着,忽然一位宫女在他的身旁摔倒了。许明佐四顾无人,速将她扶起。这位宫女说,她叫刘芸,含笑谢拜。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大明领地北方的番邦骑兵强大,扰得边陲不得安宁。神宗帝召集大臣议事。按级品,许明佐不够格。作破格参加。皇上说,只要谁能与番议和成功,可破例晋升,重奖,他的皇位可让三天。这时,仍无一位大臣敢领使命。皇上看了一眼许明佐后,被指名要他接受这一使命。 许明佐很有口才,知识面广,应变能力极强。 果然,历经数月,许明佐和番邦大功告成,番王回赠给大明皇上三件宝物:“千里锣”、“千人被”、“万人帐”。 许明佐一行经数日返程途中,已离开番邦王都城900里地时,有一臣提议,那面“千里锣”莫非是神锣?要不然,一千里距离怎么会听得到呢? 许明佐也不太相信,便叫人取出试试?臣子将这面“千里锣”连击三下,锣声惊天动地,神音久久回荡,长时不息。一会儿番邦骑兵飞速追上了。说他们听到了三声锣声。大王有令:要把这面“千里锣”收回。 许明佐为此后悔极了。回到朝庭,向崇祯帝禀报了“千里锣”被番王收回之事后,接着把二件宝物和友好条约呈皇上。皇上大喜,随即把身上的龙袍脱下,赐给了许明佐,要他代三天皇上。许明佐好言谢绝。 后来,皇上授予许明佐五省督军,正四品。 崇祯八年(1635年),许明佐觉得,他老了,大明王朝也老了。他决定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批准他告老还乡。 辞行这天,有崇祯帝、皇上爱妃刘芸、户部尚书王家桢,内阁首辅刘鸿训等高官。送至故宫东华门时,许明佐触景情生,骤然涌上一阵依恋之情和惆怅。他对故宫和友人依依惜别,还有他身后荣升不久的刘芸妃。此时此刻,他情不自禁地住步回顾头去看了一眼含情默然的刘芸妃。 许明佐回头的一眼,竟然被崇祯帝察觉了。皇上拉下脸来,厉声问:“许大人,你回头看,在留恋什么呢?” 许明佐急中生智,表情凄然,眼含泪水答道:“我恋皇上,也恋朝夕相处的同事,更恋居住多年的故宫”。 皇上恍然大悟,高兴地涌上笑脸:“哦,原来是这样,人非草木,常情也!你恋故宫好办,朕赐你一份京城图纸,赐你一张万两银票,你回到家乡后,把你故乡的县城建设成一座“小京城”。 许明佐回到龙南后,除本人捐资外,还争取了赣州都御史潘曾绂,代理知县谭心学等,争取了本县许多名绅捐款,几年时间,拓宽了县城,城墙三分之一,即为千丈,并完就了城墙、城门。 许明佐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病逝,葬于汶龙与临塘交界处的猛虎跳墙。 许受衡胸襟宽广。 许受衡24岁时选为拔贡。光绪十九年(1893)获恩科乡试第一名,成为龙南县第三位解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后升为刑部主事。 水口许姓有上田心与下田心之分。传说,1897年因一株巨大的风水树问题发生争端。上田心的许姓人认为,读书人和高官都出于下田心。上田心人出不了读书人和高官,主要是下田心的那株大樟树挡住了风水。同是许姓,同是一个祖宗,为一株风水树的争得愈演愈烈,发展到要动刀动枪的地步。 许受衡得知这一情况,分别寄信给上田心人和下田心人的长辈:“上田心无此树,未必风水败坏。下田心有此树,未必门风受阻,上田心、下田心,同是许家人,荣辱都有份。”长辈看信后,都认为许受衡信中讲的很有道理,立即停止了事端。 又过了几年,许受衡家在县城中建了一栋房子。廖姓人认为,许家多占了几尺地基,使得巷道窄小。廖姓是当地大姓,有“廖半城之说”,即龙南城里有一半是姓廖。于是,廖姓要强行拆除许家的一道围墙。为此,许受衡父母写信给儿子,要他火速回家来处理此事。 许受衡看过父母的信之后,认为应以相邻为贵,友邻为重,几尺地基是件小事。于是,他抄录了张英的一首名诗寄回家中。诗云: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许受衡父母接到儿子寄来的这封家书,认为儿子福大量大,站得高,望得远,因此觉得十分惭愧。许受衡信中的内容很快传到廖姓,廖姓也深受感动。从此,廖姓再不提地基一事,他家与廖姓关系更加和睦,更加友好。 许受衡于1929年病故,葬于庐山脚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