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玫英 |
释义 | 许玫英,女,1974年1月出生,博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玫英一直工作在环境微生物学和污染物治理应用领域,她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的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4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省部级科技三等奖,有3项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环保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许玫英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许玫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4年1月 任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荣誉: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个人简介许玫英是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1996年大学本科环境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她一直从事环境生物工程研究。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网”资料,她曾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共2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的有10篇,EI收录的有1篇。共申请国家发现专利8项,其中6项已授权。她在生物脱氮的硝化细菌、氨氧化细菌的研究中,曾先后使广州市某制气厂的废水和广州市大田山、李坑两座垃圾渗滤液厂的晚期垃圾渗滤液等含高浓度氨氮的废水经生物强化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在广州市大田山晚期垃圾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中,于国内首次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工程化应用,并且创新性地采用浮床构建复合生物膜反应器,保证了脱氮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了多项快速、准确的脱氮微生物分析检测技术,为工程化应用硝化细菌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检测技术。 成就及荣誉许玫英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四)、2006年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2007年广东省环保局环境保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7年广东专利优秀奖(排名第四),同时,还有多个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2002年5月,许玫英被评为中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05年5月,许玫英被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授予第七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被称为“勇攀科技高峰的绿色广东建设者”。2005年7月,许玫英被评为广东省科学院“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许玫英还获第七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 人物事迹科技攻关许玫英始终保持着好学上进的精神风貌和孜孜不倦的严谨态度,攻克了一道道困扰广东省环保工作的科研难题。她致力于开展生物强化技术研究,为广州市某煤气厂潜心治理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工厂进行现场跟踪、调试,甚至大年初一都在工厂度过,终于使该厂实现了全部指标达标排放。该项目填补了国内油制气行业中废水处理氨氮达标的空白,在2000年通过了国家“一控双达标”的验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保证了广州市大型企业污染控制达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排放要求。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科技成果证书及2002年广东省科技攻关三等奖。 刻苦钻研许玫英是一位素质高、业务精、产出多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她紧跟国际学科前沿,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如:在研究制药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过程中,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茶碱降解菌、交沙霉素降解菌、扑热息痛降解菌等多株用于制药废水污染治理的高效菌株,丰富了中国用于环境保护的菌种资源。她在国内首次对硝化效率悬殊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硝化菌群及其关键酶——氨单加氧酶基因进行研究,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关活性污泥中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等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她还在印染废水处理研究中首先报道了具有广谱染料脱色能力的希瓦氏菌新种,为国际上研究这类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微生物作出了贡献。她先后在国际权威杂志IJSEM和国内“微生物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品格高尚许玫英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任劳任怨,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勇挑重担、淡薄名利、无私奉献,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科学院和所党委的多次表彰。她常常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埋头工作。许玫英作为研究团队的骨干,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她积极配合协助负责人,并乐于将自己摸索的实验技术传授给同学和同事,她所在的研究团队连续五年被评为研究所的先进集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